中行發A股邁出接軌第一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7日 16:10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 |||||||||
朱衛東 意料之中,也有點出乎意外。6月1日剛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的中國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又要發A股了。中國證監會昨日發布公告稱,定于6月9日舉行發行審核委員會第6次會議,審核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IPO申請。
中行A股發行的緊急啟動可能跟A股行情的持續火爆,有利于大盤股發行的市場環境有一定的關系。然而,中行A股、H股發行幾乎同時啟動,某種意義上意味著在股票發行上將實現國內、國際市場接軌。 在去年,早就有建行、神華等A股與H股同時發行的消息。然而,由于擔心A+H發行會直接拉低A股市盈率,擔心大盤股發行會沖擊國內股市,最后不得不放棄兩地同時發行計劃。但建行、中石油(資訊 行情 論壇)等優質國企在海外市場大幅上漲后,輿論又驚呼國內投資者無法分享國企成長的成果。這似乎是個悖論。悖論的關鍵所在是我們與國際市場在制度、環境等方面的差異。解決這一悖論的方法就是與國際接軌。 2001年股市開始下跌時,筆者曾提醒周圍的朋友,A股股價將與H股股價靠近,A股也會有幾毛錢、甚至一錢不值的股票,可是周圍的一些朋友認為筆者是胡說八道、是幸災樂禍。接下來幾年,同一公司的A股與H股股價不斷接近,并有幾家公司H股價格已經超過A股,A股市場與香港等國際市場的市盈率也已接近、甚至低于西方的一些主要股市。這是與國際接軌的一種市場表現。 在市盈率過高、泡沫嚴重的情況下,與國際市場的接軌是一個殘酷的過程。不過在加入世貿組織、全面開放市場的前提下,接軌是不可避免的現實。于是,虛高的股價就必然要下跌。但股價和市盈率的接軌還是表面的、外在的,關鍵是要實現制度的接軌、估值方法等的接軌。 股權分置改革、全流通的實現,正是制度性接軌的基礎和關鍵性一步。正是這種制度性接軌才改變了外資對中國股市的看法,認為中國公司的治理結構也將變得清楚,加上中國經濟良好的成長性和人民幣升值的預期,從而引發外資的大量涌入。 但是,制度的接軌是個漸進的過程。全流通后公司治理的改善仍有許多工作要做。盡管這兩年證券市場的監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與成熟市場相比,我們的市場監管還有差距。因此,面對外資進入中國銀行業影響中國金融安全的指責,決策層仍然要在國有銀行的改革中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仍然要在香港這個海外投資者眾多的市場上市。除了資金的需求外,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外資股東的參與,改善中國公司的治理結構,直接學習和吸收外國公司的管理方法和經驗。 一般情況下,同一公司在海內外融資,應該是同時進行,這樣既能同價發行,又能降低募資成本,還能避免因時間錯配而導致對兩地投資者的不公。按照國際市場證券發行注冊制的規定,公司股票發行的規模、時間的選擇,完全取決于發行公司和相關交易所。但我國目前還缺乏實行注冊制的條件、缺乏坐市商制度、缺乏金融期貨等風險回避和套利機制等。以后如能真正做到兩地同時發行,實現同股同價、同股同權,意味著我國又向與國際接軌的方向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6月5日,中國銀行的收盤價為3.55元,對應的市凈率是2.62倍,稍高于A股幾家上市銀行平均2.5倍的市凈率,市盈率超過25倍,也顯得高一些。不過,由于中國銀行資產規模龐大,成為有海外投資者參股的公眾公司后,公司治理水平必然提高,相應的盈利水平可能會有較大提高,因而存在一定的制度性溢價。同時,國際投資者看好中行,事實上也是看好中國經濟的發展,其H股的高定價也是對其成長性的一種認可。如果說,中行A股的定價與H股基本相當甚至還高一些,某種意義上也體現了我們在估值方式上與國際的接軌。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