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王寧)今日中國證監會[微博]和香港證監會發布聯合公告稱,滬港通下的股票交易將于2014年11月17日開始,中信證券對比表示,海外投資者更為關注中國經濟增速的變化,在2016年中國納入MSCI實施之前,且2015年經濟可能持續疲軟的狀況下,滬港通開放后海外資金流入速度可能會慢于市場預期。
中信證券認為,長期來看,A股國際化后最為受益的板塊可能是符合長期轉型方向的藍籌板塊。對比今年6月至9月的海外資金流入(包括中概股),與第一波海外資金流入(2012年底至2013年初)的行業分布。除了銀行以外,能源、運輸、原材料等相對H股具備相對折價的權重行業的配置權重均出現顯著下降,表明即使這些傳統行業存在一定折價,海外資金也并不看好。但是海外資金在軟件與服務、食品飲料、醫藥、券商等板塊明顯增加了權重配置,這些板塊既符合稀缺性的邏輯,也反映了中國長期經濟轉型的方向,業績增長具備穩健性。
中信證券表示,滬港通開通時間早于預期,短期對大盤情緒有提振作用。市場原本預計滬港通可能在周五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提前兩周公布,且由于占中原因,存在滬港通可能無限期延期的傳聞。雖然上周末上交所[微博]與港交所進行了滬港通開通儀式演練,但是在周一提前一周公布滬港通開通明顯在市場意料之外,這將在短期提振市場情緒。
中信證券指出,短期大盤藍籌股將受到提振,但如果股價反應過度不排除后期大盤反而有調整壓力。滬港通開通后市場的直接邏輯是炒價差和估值差,因此短期直接受益板塊是大盤藍籌板塊。但是一方面,目前A+H折溢價指數為99.27,A+H股票幾乎處于平價水平;另一方面,AH股票雖然權重板塊存在折價,例如銀行、能源、保險等板塊A股相對于H股有20-30%的折價,但是這個折價水平在滬港通題材開始炒作至今基本沒有太大變化,在最近一波海外資金大幅流入A股的起始點(6月初),銀行、能源、保險等板塊A股相對于H股的折價也處于20-30%左右。由于A股和H股本身所處環境的無風險利率和風險溢價的差異,兩地估值完全匹配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我們認為如果近期A股中銀行等大盤藍籌板塊股價反應過度,等到滬港通開通后反而會給予對沖基金等投資者套利的機會,對大盤造成調整壓力。
此外,A股市場國際化之后A股市場將發生的一些長遠的變化:第一,海外資金流向對于A股的影響將不亞于國內機構投資者。目前公募股票型基金在A股的存量資金大約在1萬億左右,保險在A股的存量資金大約在9000億元左右(假設10%的倉位)。而疊加上QFII、RQFII與新開滬港通的累計投資額度,預計海外投資者對A股的投資額度將接近1萬億人民幣左右,這還沒有考慮未來A股納入MSCI等指數的新增資金。自2012年底開始海外資金流向對于A股的影響力已經開始逐步加大,預計這在未來將更為顯著。
第二,從歷史經驗來看,相較于國內投資者,海外投資者更為關注中國經濟增速的變化。例如2014年5月底公布的匯豐PMI預覽值發生反轉,6月初海外資金開始流入國內;8月底公布的匯豐PMI數據低于預期后,海外基金流開始逐步流出。9月以來雖然國內投資者情緒亢奮,但是海外資金依然處于持續流出的態勢。因此,如果不考慮套利等短期資金進出與指數型基金的被動加倉,海外資金的進出可能更多與經濟增速的波動相關。也就是說,在2016年中國納入MSCI實施之前,且2015年經濟可能持續疲軟的狀況下,滬港通開放后海外資金流入速度可能會慢于市場預期。
第三,明年6月MSCI將審議A股能否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如果滬港通順利實施,A股納入MSCI指數可能性較大,將可能從2016年5月開始執行。從臺灣1996年加入MSCI指數的經驗來看,其股指脫離了經濟增速的持續衰退,出現了持續1年左右的上漲,漲幅在1倍左右。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