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融券交易,又通常被稱為證券信用交易或保證金交易,是指投資者向具有融資融券業務資格的證券公司提供擔保物,借入資金買入證券(融資交易)或借入證券并賣出(融券交易)的行為。從世界范圍來看,融資融券制度是一項基本的信用交易制度。融資融券的推出,無論對于投資者、證券公司,還是證券市場,都將產生深遠影響。
一、對投資者的影響
1、有利于為投資者提供多樣化的投資機會和風險回避手段
一直以來,我國證券市場屬于典型的單邊市,只能做多,不能做空。投資者要想獲取價差收益,只有先買進股票然后再高價賣出。一旦市場出現危機時,往往又出現連續的“跳水”,股價下跌失去控制。因此,在沒有證券信用交易制度下,投資者在熊市中,除了暫時退出市場外沒有任何風險回避的手段。融資融券的推出,可以使投資者既能做多,也能做空,不但多了一個投資選擇以贏利的機會,而且在遭遇熊市時,投資者可以融券賣出以回避風險。
2、有利于提高投資者的資金利用率
融資融券具有財務杠桿效應,使投資者可以獲得超過自有資金一定額度的資金或股票從事交易,人為地擴大投資者的交易能力,從而可以提高投資者的資金利用率。例如,投資者向證券公司融資買進證券被稱為“買空”。當投資者預測證券價格將要上漲,可以通過提供一定比例擔保金就可以向證券公司借入資金買入證券,投資者到期償還本息和一定手續費。當證券價格符合預期上漲并超過所需付的利息和手續費,投資者可能獲得比普通交易高得多的額外收益。但這種收益與風險是對等的,即如果該證券的價格沒有像投資者預期的那樣出現上漲,而是出現了下跌,則投資者既要承擔證券下跌而產生的投資損失,還要承擔融資的利息成本,將會加大投資者的總體損失。
3、有利于增加反映證券價格的信息
信用交易中產生的融資余額(每天融資買進股票額與償還融資額間的差額)和融券余額(每天融券賣出股票額與償還融券間的差額)提供了一個測度投機程度及方向的重要指標:融資余額大,股市將上漲;融券余額大,股票將下跌。融資融券額越大,這種變動趨勢的可信度越大。因此,在融資融券正式推出以后,公開的融資融券的市場統計數據可以為投資者的投資分析提供新的信息。
二、對證券公司的影響
1、有利于提高證券公司融資渠道的有效性
從境外的融資融券制度看,證券公司的債務融資主要來自銀行、證券金融公司和貨幣市場。尤其在日本、韓國、臺灣,證券金融公司擔當起證券公司一個重要的融資渠道,包括證券公司業務發展所需的流動資金融資。我國證券公司目前有效的融資渠道還比較有限,回購市場融資規模比較小,也不能滿足證券公司的融資需求,而股票質押貸款、短期融資券、發行債券等融資方式都很難開展起來,使得股權融資仍然是證券公司主要考慮的融資方式。這種融資結構對于金融企業來說顯得并不合理。融資融券推出以后,特別是證券金融公司成立以后,可以為證券公司提供一種新的合規融資渠道,有利于改善我國證券公司的資產負債結構。
2、有利于促進證券公司建立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國證券公司經紀業務的交易手續費收入仍然始終是證券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發展融資融券交易,這無疑可以為證券公司提供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證券公司在融資融券業務中的盈利模式包括但不限于:融資融券業務本身的利息和手續費、由于融資融券帶來的交易放大而多收取的傭金、對融資融券賬戶收取賬戶管理費等。在美國,融資融券的業務收入占比在5%-10%左右。同時,信用交易對交易活躍度的促進,也有利于改善證券公司經紀業務的生存狀態。融資融券業務的導入將有利于我國證券業成功實現盈利模式的轉變。
3、有利于推動證券公司的產品創新
從證券市場的發展來看,各種創新都需要賣空機制。股指期貨期權、股票期貨期權等的條件之一就是存在賣空套利機制。與股票期貨和期權相比,證券融資融券交易的杠桿放大作用較小,信用擴張度也較小,證券信用交易的風險介于現貨和期貨期權之間,它比期貨期權更具有普適性。像在國際上已廣為盛行的130/30投資策略產品正是基于融資融券制度而產生的。因此,融資融券的推出將有利于激發證券公司的產品創新能力。
三、對證券市場的影響
融資融券可以放大證券供求,增加交易量,放大資金的使用效果,對于增加股市流通性和交易活躍性有著明顯的作用,從而有效地降低了流動性風險。據統計,國外融資融券交易量占證券交易總量的比重都達到15%以上的水平,美國為16%~20%,日本為15%,我國臺灣地區為20%~40%。同時,融資融券也有助于完善股價形成機制,對市場波動起著市場緩沖器作用。由于各種證券的供給有確定的數量,其本身沒有替代品,如果證券市場僅限于現貨交易,那么證券市場將呈現單方向運行,在供求失衡時,股價必然會漲跌不定,或暴漲暴跌。但是信用交易和現貨交易互相配合之后,可以增加股票供求的彈性,當股價過度上漲時,“賣空者”預期股價會下跌,便提前融券賣出,增加了股票的供應,現貨持有者也不致繼續抬價,或趁高出手,從而使行情不致過熱;當股價真的下跌之后,“賣空者”需要補進,增加了購買需求,從而又將股價拉了回來。“買空”交易同樣發揮了市場的緩沖器作用。
(本專欄內容僅為嘉賓個人觀點,并不代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觀點和立場,也不作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