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15位經濟學家分析轉型之年的股市投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2月02日 13:52  三聯生活周刊

  2009年1~7月,上證綜指一路高走,月線“七連陽”,這樣的走勢在股市20年的歷史上僅有過4次。在國際金融危機陰影擴散之際出現,大大超出投資者預期。不過,回顧此間政策路徑與經濟表現,股市從大幅暴跌到單邊上揚的“V”形反轉也就不難理解。

  記者◎陳斯

  2008年底,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政府出臺了4萬億元刺激經濟的十大舉措,上證綜指在計劃公布第二天就上漲了7.27%。2009年,十大產業振興規劃,汽車、家電“以舊換新”,汽車購置稅優惠,家電、電腦、汽車“下鄉”,結構性減稅以及降低項目資本金比例,加大信貸投放規模等一系列財政、貨幣政策組合拳的實施,使經濟增速逐季走高。

  受益于刺激政策,股市相應品種也輪番上漲。上證綜合指數全年漲幅79.98%,深證成指上漲111.24%。各類板塊普漲明顯,汽車、有色等板塊表現最好,而運輸、電力表現居末,漲幅超越大盤的板塊有近20個。從時間點上看,上半年表現比較出色的是房地產、有色、煤炭等資產資源類品種,而下半年是汽車、家電、白酒、醫藥等消費類品種。東興證券研究所所長銀國宏告訴本刊記者:“這本身與上半年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以及下半年向調結構的政策轉變有著密切關系。”

  展望2010年,保持經濟增長的同時調整經濟結構成為重要議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刻不容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如此表述。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告訴本刊:“中國的生產要素價格趨于上升,勞動力、資源、土地等低成本優勢減弱,資源和環境的硬約束更加強化,高儲蓄率優勢也將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到來逐步削減,而且調整結構涉及的利益關系更加復雜,外部壓力的不確定性也在加大,所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強調保持政策連續性的同時,更加強調了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方向,就是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延續中國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調結構包括需求和供給結構的調整,擴大消費占比的需求結構調整應該是重點。”

  與此同時,資本市場也將經歷一場變革。融資融券和股指期貨的放行,為投資者實行雙邊盈利、對沖風險開辟了路徑。轉型之年的股市投資,既要關注經濟增長的實質,同時也要關注政策推動下的結構調整以及證券市場盈利模式轉換帶來的機遇與風險。

  復蘇曲折前行

  2009年,中國經濟實現了V形反轉,2010年的走勢如何,可以通過三個角度觀察。

  首先,從年度總體看,保持經濟增長沒有太大問題成為基本共識。國家統計局許憲春副局長告訴本刊記者:“從目前情況看,內需對工業增長的拉動作用在增強,庫存回補有助于工業增長率回升,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高速增長,預示未來固定資產投資仍將保持較快增長,而且2009年的經濟基數較低,可以認定2010年經濟仍將保持上升。”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告訴本刊:“由于投資的慣性、消費的平穩、出口的攺善,我們認為2010年經濟的增長將比2009年高一些,但不像一些國際機構預判的那么樂觀,比如說高盛預測的11.4%的水平。”

  從季度的角度判斷,劉元春預測,全年經濟很可能出現“前高后低”的現象。他告訴本刊:“前高指上半年經濟數據可能出現虛高,因為投資慣性會延續到今年一季度,而且去年發放的信貸資金對實體經濟發生作用有所滯后,去年的基數較低,可能導致同比增速出現很高的數字,很多的項目可能會在年初倉促上馬,因為大家預期下半年政策可能會緊,就會相應調整。后低則可能由于上半年虛高引致的政策調整力度過猛。而且,中國經濟體量龐大,調整時很難在一個數字穩下來,政策調整的節奏也不好把握。同時,隨著結構調整,整個市場預期改變的收縮效應會很明顯。”

  從中長期的角度看,主要有三種判斷。許憲春告訴本刊:“今年,中國可能進入新一輪上升周期。因為中國經濟增長還處于一個較好的階段,但任何國家經濟增長到一定程度都不可能長期維持,不過,我相信中國經濟即使將來會回落,中國政府還是有能力調控,讓經濟繼續增長。未來的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從需求的角度看,是我們的消費需求,它會逐步上升,過多依賴外需和投資都會帶來較多問題;從生產的角度看,工業化、城鎮化都還在一個過程中,服務業在經濟增長中也會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國泰君安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中國經濟的前景不太樂觀,他告訴本刊記者:“中國的經濟沒有像樣地調整過。未來大家對經濟的擔憂會逐漸增加,一是經濟增長的動力會減弱;二是我們的財政收入會減少,因為我們的4萬億投資效益不高;三是我們的人口紅利開始消失。所以說,從一個中長期的角度來看,未來的前景不好。”

  王一鳴則認為:“從中長期看,盡管受到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國經濟仍處于重要的戰略發展期,但也要看到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以及中國過去幾年經濟高速增長所積累的內生性結構矛盾,這些都要求推進中國經濟的調整和轉型。這一輪調整能否到位,對延續經濟的持續較快增長至關重要。未來中國肯定可以迎來新一輪的上升周期,但過程可能是曲折的。”

  經濟的復蘇將縮小股市下行的空間。李迅雷告訴本刊:“目前,公司的盈利水平以20倍左右的PE估算,大約就對應上證綜指2800點左右的點位。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將繼續提升,股市向下空間有限。”

  但股市重心的上移,還需要業績的提高。銀國宏判斷,2010年上市公司業績增速將回歸常態。他說:“2009年上市公司業績增長比較快,主要來自于政策的刺激,而且企業原本基礎比較薄弱,從底部復蘇的過程相對比較快。2010年,公司業績是一個從復蘇走向正常增長的過程,業績增長的彈性不會像復蘇初期那么顯著。公司業績絕對水平可能回歸正常化,業績增速和去年大致相當,或略高一點,而且今年政策超預期的可能也很小。在這樣的判斷下,市場不會像2009年那樣單方向上漲,更可能是反復波動的過程,對節奏的把握比2009年更加重要,選股的難度也會更大一些,必須看到業績穩定或超預期增長,才能涌現出階段性的投資機會。”

  投資增速變奏

  2009年,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靠投資需求拉動。進入2010年,研判經濟的復蘇程度,先要看“投資”這輛馬車跑得多快。王一鳴認為:“今年的投資很難保持去年的高增長水平,因為2009年的基數很大。如果從4萬億元投資計劃中央政府投入的1.18萬億元看,如果說去年投入了5900多億元,今年再投入5900億元,增量就為零。即便民間投資增速有所加快,增幅也不會很大。預計今年的投資增速會回落到25%左右。”

  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的判斷有所不同,他告訴本刊:“今年的投資有條件保持快速增長。因為從我國項目建設的周期看,第二年往往是投資高峰期,占總投資的40%~60%。去年新開工項目數量和計劃投資額的大幅度增加,將在今年表現出來。同時,絕大多數企業效益好轉,自有資金數量大幅增加,投資也會增加。民營企業在政策鼓勵下投資可能加速,外需復蘇也將帶來外貿企業投資的恢復。最后是為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國家和企業都必然加大節能減排設施建設的投資。但是,當中央認為經濟和投資增長可能‘過熱’時,可能會轉變方針,實施控制投資增長的政策,包括控制貸款規模、緊縮貨幣供應量、削減4萬億元投資計劃、提高項目準入門檻,甚至進行行政干預等等。”

  出人意料的是,1月12日,央行就宣布上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顯示了中央預防經濟過熱、控制流動的決心。摩根大通證券(亞太)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中國證券及大宗商品主席李晶女士告訴本刊:“上調準備金顯示,決策者開始更加關注去年大規模信貸擴張造成若干行業發展過熱及資產泡沫的問題。貨幣政策已經開始從適度寬松轉向中性,以預防資產價格泡沫,并可能于下半年轉向從緊。政府可能于上半年逐步收緊政策,但是熱錢流入及出口增長問題對加息幅度形成了制約。摩根大通預計全年新增貸款將放緩至7萬億元,且政府會再調整3次準備金率,每次提高0.5個基點,達到17.5%的歷史最高水平。在下半年可能會有兩次加息,每次0.27個百分點。”

  按照李迅雷的理解,央行的貨幣政策早在去年8月就已經轉向。他告訴本刊:“我們一直把眼光放在央行上,實際上應該盯住銀監會。銀監會早已通過窗口指導、提高資本充足率要求來限制銀行的放貸能力。今年,則會保持一個比較從緊的貨幣政策。”

  投資增速及其帶來的政策轉變,對股市的影響是多層次的。

  首先,投資依然是拉動經濟的主要力量,增速減緩,對經濟的推動力也將減小。李迅雷預測:“今年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大概是5個百分點,比去年有所降低。經濟更多的要靠消費和出口去拉動。”這將從整體上影響上市公司盈利水平。

  其次,決定了市場的流動性是否充裕。李晶認為:“盡管央行開始調整貨幣政策,但中資銀行仍將于年初繼續提前放貸,預計一季度的貸款增量將占全年貸款總額的35%~40%,這有利于改善一季度期間的流動性,利好股市短期表現。但是,下半年央行貨幣政策轉向從緊后,就可能影響市場整體表現。”

  再者,對建材、建筑、銀行、地產等板塊個股也有顯著影響。

  對于與固定資產投資密切關聯的建材板塊,銀國宏剖析:“如果投資增速下降,相應品種增長的速度肯定也會受到影響。但是,如果相關產能增長不快或在壓縮,對這些行業仍是一個正面的影響,因為投資的絕對量還是很大的。”

  建筑板塊的走勢是個例外,沒有與投資的增長正向聯動。去年,政府在鐵路上的投資達到了6000億元,但是鐵路建筑板塊的表現卻十分遜色,中國中鐵全年僅上漲了16.2%,中國鐵建甚至下跌了8.9%,中鐵二局表現較好,上漲了59.5%,但也沒有超越大盤的漲幅。中國建筑在上市后,也一路走低,逐步接近發行價。建筑行業是個低利潤的行業,許多公司的凈利率只有1%~2%,與眾多高利潤率和高成長的行業相比沒有太多的吸引力。其二,隨著國家調整經濟結構,大家預期將來的投資可能減少,沒有想象的空間。國信證券建筑與工程行業首席分析師邱波告訴本刊:“鐵路建筑的投資高點是在2008年和2009年,將來的投資增速會有所降低。目前,鐵路建筑也在嘗試多元化來提升盈利,也只有等到多元化成功,毛利率提升時,才比較有空間。”

  銀行股直接受到了存款準備金上調的影響。李晶認為:“從目前看,中資銀行于2010年的整體新增貸款會減少,但受益于強勁的企業現金結余以及盈利改善,資金預計仍相對充裕。不過,銀行股今年要逆風而行,最大的阻力在于去年大規模放貸造成的資本金下降,有些銀行的資本金不足,可能要在市場上融資,這會使市場形成融資預期,從而打擊銀行股表現。”

  房地產業是投資比較活躍的領域之一,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9年1~11月,房地產業的開發投資額占城鎮固定資產總投資額的比例超過了18%。從去年火爆的市場銷量推算,今年房地產業的投資仍將保持一定增速。然而,過快上漲的房價,招致了政府的調控。歲末年初,中央多次出臺措施,利用稅收、信貸、杠桿、土地等政策調控市場,并表示將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設,推進棚戶區改造。此次上調準備金率,也有出于抑制資產泡沫的緣由。

  李晶告訴本刊:“目前房地產市場交易量的拐點已經出現,但價格的拐點什么時候出現,還很難判斷。摩根大通預測今年房地產的交易量將環比下降20%~30%。但政府的政策是有保有壓,那么房地產市場將出現分化,低端產品將繼續受到歡迎,而高端產品則會受到抑制。”中信證券研究所執行總經理于軍對本刊表示:“調控措施出臺對地產板塊有一定負面影響,但也有可能提供了長期介入的機會。從目前來看,調控措施大部分都有了,就看下一步執行落實的情況是怎么樣。”

  但是換一個角度看,中國的城鎮化尚未結束,房地產業作為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仍有發展的空間。特別是在國家提出要進一步推進城鎮化,吸引轉移勞動力在城市落戶之后,住房需求長期存在。同時,國家也繼續鼓勵居民的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并提出要增加中低價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給。那么,當過高的房價、政策的沖擊和觀望的情緒被市場消化時,房地產業的投資機會將重新出現。長城證券分析師黃清林告訴本刊:“目前,地產上市公司平均市盈率為14~17倍左右,已經比較合理,如果進一步下跌,投資機會就出現了。而且,如果在政府的調控中,地產成交量萎縮得比較厲害,那么國家又可能會放寬一些措施。同時,城鎮化的推動會使在二、三線城市布局的地產公司受益。”

  產業調整新機

  經濟的好轉為結構調整騰出了空間。隨著政策的啟動,投資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

  首先是一、二、三產業布局的調整。張漢亞告訴本刊:“為解決三次產業‘農業基礎薄弱、工業大而不強、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的問題,需要加大對農業和農村,自主創新和先進制造業、服務業的投資。”

  201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財政政策要繼續增加對“三農”的投入,夯實“三農”發展基礎。其中,將繼續完善農業補貼和價格支持制度,提高主要糧食品種的最低收購價格。這些利好的出臺,深遠之意,正是為了增強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積累經濟增長的后勁。

  對農業股而言,推動農業板塊的因素有三:行業政策、農產品價格和公司業績。隨著國家對農業的重視,利好成為常態。每年的“兩會”、農業工作會議以及1號文件,通常都有利好出臺,也往往會在相關時點的前期推動農業股的上漲,但是政策利好帶來的行情往往是階段性的。農產品價格受季節和天氣因素影響,目前國家出臺了一些農產品的收儲措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價格,但是一旦在市場上形成價格上漲預期,仍是對農業股的有力支撐。去年11月,我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開始轉為正值,關于通脹的預期也在逐步形成。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告訴本刊:“今年的通脹是走高一定會走高,控制一定能控制,大約在2%~3%。”目前看,通脹預期和政策利好都對農業板塊有利。農業股的高市盈率常常被人詬病,但這并沒有成為妨礙農業股上漲的主導因素。

  在促進服務業的發展上,加強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一個方向。王一鳴告訴本刊:“我們的生活性服務業供給相對充足,但生產性服務業卻發展不足。這也造成了我們的工業附加值很低,生產價值鏈的增值環節都被跨國公司所控制。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推進制造的服務化和服務的知識化是一種國際趨勢,同時也能使我們在價值鏈中占據更大的領域。這其中的重點在于發展產品的研發、設計、標準、物流、營銷、品牌、供應鏈管理等生產性服務環節,通過提高產品的知識、技術和人力資本含量,來提高附加值。”

  按照傳統的劃分方法,可以把生產性服務業分為傳統的金融業、地產、倉儲、交運等和新興的租賃商務服務、信息服務、計算機服務、科研服務等兩類。目前,傳統類的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已經較為成熟,而新興類的,不論在規模還是在類型上都相對弱勢。王一鳴認為:“這首先受制于我們的人力資本條件。例如承接服務外包產業,就要求熟悉外國企業業務流程,還要有較高的外語水平,而這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就會比加工制造業高得多。”同時,從我們國家證券市場發展歷史來看,這些輕資產類的企業符合上市條件的不多。不過隨著創業板的開啟,國家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信貸和財政支持,將有更多的優秀企業涌現,也會給投資帶來更多的機會。

  從盈利手段上可以把生產性服務劃分為依靠人力、依靠技術和依靠資產3種類型。依靠人力的生產性服務公司,包含咨詢、廣告、設計等,A股市場的世聯地產東華科技上海佳豪等就屬于這一類型。那么這類企業成功的特點在于能夠提供差別化的產品,而自身能夠控制成本,并不斷擴展客戶。依靠技術類的公司,往往是能提供被普遍需要的技術服務,但是又需要大規模設備投入的行業,例如創業板新上市的華測檢測。這類企業的成功就要靠一個字:“大”,占領的市場份額越大越能夠通過規模效應盈利。這兩類行業由于上市的企業比較少,本身就是一種稀缺資源,如果再具備一定的成長性,就值得關注。依靠資產類的就比較常見,例如物流行業。目前物流行業由于進入的門檻相對較低,競爭十分激烈,同時成本的波動對它們的影響也很大,因為它們的價格可能沒有辦法非常迅速地跟隨成本的變化進行調整,例如油價上漲,就對物流公司影響很大,卻只能依靠自身來消化,必然會削弱盈利。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經濟新的增長點,是優化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著眼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產業等。溫家寶總理在去年11月的首都科技界大會上,對此進行了詳細闡述。銀國宏告訴本刊:“這將成為今年股市下半年的一個機會,即隨著新興產業的投入、政策的推動,以及受益于政策后企業業績增長的明朗化,新興產業可能會逐漸得到大家的關注,出現戰略性配置的機會。”

  他說:“按政策來講,七大新興產業是比較清晰的,但從股市投資的角度看,可能更多集中在IT(CT網絡)、化工、通信、醫藥、電力設備、機械等,而且這些行業中有相當多的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比較強,在細分市場中具有領導地位,經營非常有活力。不過,去年這些品種的漲幅都比較大,需要市場通過反復震蕩來消化估值壓力,也需要時間來看到業績高速增長的預期,讓它們的估值得到進一步提升。”

  不過,也要看到“發展新興產業的關鍵是突破核心技術”。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林躍勤副研究員對本刊說:“沒有核心技術,只是在低端制造上發展,必然造成產能過剩和資源的極大浪費,例如在風電、多晶硅等行業出現的過剩現象。同時,政府要采取措施,“先行先試”支持產業的發展,并引導協調配套設施的發展。例如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政府要帶頭使用新能源汽車,并且協調一些大型的壟斷企業,配套建設充電站等,整個產業才能取得突破。”由此,在選擇投資的對象時,需要關注那些在核心技術上領先并得到政府直接支持的企業和行業。

  對新興產業的重視,不僅讓人回想起10年前的科技股熱潮。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之后,全世界都開始重新關注科技創新。去年末,物聯網技術受到廣泛重視,并在股市上掀起了一陣高潮,盡管該技術還不太成熟,也沒有多少公司直接從事該業務。一些業績平平的相關電子、通信設備公司,卻因物聯網概念獲得重生。在舊的發展模式遭到打擊和拷問的今天,人們寄望科技和創新能改變困局,這或許又將促使科技股重新得到投資者的重視。

  在培育新興產業的同時,過剩行業的投資將受到進一步抑制。在國家統計局監測的24個行業中,去年第三季度有21個行業存在不同程度的產能過剩。國務院去年9月轉發了《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電解鋁、煤化工、風電等行業的過度發展亮了紅燈。今年1月,“一行三會”又聯合發文,將限制對產能過剩行業的盲目貸款。劉元春告訴本刊:“目前,一些歐美國家正在醞釀‘碳關稅’等新的貿易壁壘,而在他們看來,中國幾乎所有產品都是‘高能耗’的。這些新的貿易壁壘,對重工業、低端產品、重化工業是極其不利的。”

  不過,短期看,對相關行業的優勢企業反而是個利好。首先抑制產能,減少了供給;其次,通過兼并重組,優勢企業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和市場;再者,優勢企業的技術條件比較好,產品更有競爭力。于軍告訴本刊,今年,市場上各類資產重組的機會依然比較多,鋼鐵產業的資產重組值得關注。

  投資結構調整還包括區域的調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引導產業有序轉移,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國投資協會會長張漢亞告訴本刊:“近幾年,在國家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實施之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無論是投資還是經濟增長,都普遍快于東南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一些省區還成為東部發達地區制造業轉移的主要接收地。由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經濟相對落后,發展潛力大,需要的投資量相對較多,這種發展趨勢還將繼續下去,直到徹底改變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格局。”

  國家積極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以及中西部地區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必然加大對土地、基礎原材料、建材等投資品的需求。同時,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如交通運輸、金融等)也會增加,有利于相關行業個股。此外,政府可能會出臺一些相關的財稅優惠措施,吸引企業前來投資,那么對在當地投資的企業來說,同等條件下就比其他地區的企業獲得更多的實惠。

  去年,國家還先后出臺了9個區域性的發展規劃。這些規劃有的是圍繞國家的總體戰略布局進行細化的,有的則是對局部地區的支持。每一次規劃綱要的出臺都會帶動一批相關個股的上漲。于軍認為,隨著政府投入的逐漸增加,這些地區的發展值得長期關注。對區域的選擇有兩條主線,一是比較有實質內容的重點地區,比如新疆和濱海新區,另一方面可以關注9大發展規劃中,尚未升級為國家級規劃,并具備一定產業基礎或重要促發因素的區域,如東北地區的裝備制造業、中部承接產業轉移的皖江城市帶、環渤海經濟區南翼腹地中尚未開發的黃河三角洲地區。而區域中行業、個股的選擇,更多的是要和規劃的內容結合起來。

  消費漸入佳境

  每一輪大行情的啟動,都離不開政策的影響。作為優化經濟結構的重中之重——努力擴大消費在經濟中的占比——對股市的“消費”板塊而言是長期激勵因素。

  如果進一步解剖,從今年消費的形勢看,銀國宏認為:“消費在三駕馬車中始終是一個相對平穩的變量,它要上一個臺階,是需要一定時間積累的。2010年的消費會穩步增長,保持一個穩的態勢。”

  從城鄉居民收入結構和人口結構的角度探索,中國的消費還很有潛力。劉元春告訴本刊:“目前我們的收入結構處在一個臨界點,一線城市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全國人均GDP接近4000美元。1萬美元是進入后工業化的標志,4000美元是進入第三階段工業化的標志。那么在一線城市將存在大量的服務需求,二線城市對高端耐用品的消費也將升級。中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接近6000元人民幣,這恰恰是居民對于耐用消費品需求升級的臨界點。我們的消費實際上處在U形曲線的底部,隨著人們收入的進一步上升,消費占經濟的比重也會逐步上升。此外,就是人口結構中適婚人群比例的增加,將擴大消費需求。”

  從相關的政策看,劉元春判斷:“刺激政策今年有可能進一步提升。因為,刺激消費的政策,用很小的投入帶來了很高的效益,同時,政府求穩的心態也比較濃,有可能輕度、適度地擴大消費刺激政策。從長期的角度來,政府把其作為一種戰略性調整,還提出了改革收入分配體系、加速社保福利體系建設、推進民生工程建設,推動城鎮化等政策措施,這對擴大消費都是一個利好。”

  改革收入分配體系,可以增加居民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直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那么從總體上會推動消費需求的增加。其次,加速社保福利體系建設,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推進公共服務等民生工程建設,解除了消費者的后顧之憂,將減少居民謹慎性儲蓄,釋放消費能力,同時健全的醫保等,也將擴大享受醫療服務的人群,從而增加醫藥行業的收入。

  最后是推進城鎮化。王一鳴告訴本刊記者:“從國際經驗看,城鎮化率在超過30%以后,就有加速的趨勢。目前我們城鎮化率大約是每年1個百分點左右,以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那么每增加1個百分點就是1300萬人口,將帶來巨大的基礎設施、住房和消費需求。但重要的是,要使轉移勞動力能夠成為城市人,而不只是來城市打工,然后回農村消費。”

  從以上各種因素分析,消費都將漸入佳境。消費板塊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一種防御性的板塊,這主要體現在它的穩定性上。不過去年以來,隨著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消費的政策,以及推進醫療制度改革,讓消費品行業的成長性脫穎而出,比如醫藥行業。申銀萬國策略分析師袁宜認為,受益于有利的人口結構、收入分配更加向家庭傾斜、政策鼓勵消費等因素,消費板塊的進攻性正在展現。

  具體到股市投資,消費板塊包含消費品行業、消費者服務行業。

  從消費品來看,銀國宏認為,可以業績的波動來劃分。他告訴本刊:“一類消費行業,從歷史上看,增長非常穩定,業績波動很小,比較典型的是醫藥、白酒。盡管經過2009年的上漲,有一定的估值壓力,但是它們的穩定增長,可以讓它們享有一定的估值溢價。今年,它們仍有穩定表現的機會。但是,另一類行業,它們的業績波動是比較大的,比如家電和汽車。在2009年業績水平實現超預期增長后,它們的估值水平也得到了較大的提升。但從業績穩定性來說,它們不應該享有過高的估值溢價。或者說,現有的估值水平,已經包含了今年業績較高速增長的預期。那么在沒有新的消費刺激政策的環境下,僅依靠原有的刺激,業績要超預期增長很難,這些板塊可能會沖高回落。”

  從消費者服務業來看,主要包括了餐飲、零售、旅游、醫療、教育、文化服務等,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這些需求將逐步升級。

  經濟的復蘇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對餐飲、零售和旅游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隨著經濟的好轉,這些行業也將回歸正常。不過,餐飲、零售、旅游等都是充分競爭的行業,國家刺激消費的一系列政策,對它們而言是整體性利好。因此,在選擇投資對象時,還是要看個股。對餐飲業來說,好的餐飲業往往要建立起一個成功的概念,并且能夠復制自己的盈利模式。對于零售行業而言,今年國家將積極推進城鎮化,那么二、三線城市或區域性的商業零售企業值得關注。對于旅游行業而言,門票提價或新景區的開放,往往成為業績的增長點。此外,世博會的舉行,也將帶來區域性消費板塊的投資機會,不過由于世博會概念的炒作已經持續了一段時期,反而要注意利好兌現是利空現象的出現。

  相對于餐飲、零售、旅游等行業,國家政策對發展醫療、教育、文化服務的扶持更多。汪同三告訴本刊:“今年要繼續積極的財政政策,但要突出財政實施重點,增加對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醫療行業在去年表現突出,主要是得益于醫療體制改革和甲流疫情的擴散。今年,國家將進一步擴大農村醫保范圍,讓更多人享有醫保,這將提高對醫藥產品和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文化和教育產業的上市公司比較少,這也說明了市場有著巨大的開發空間。1月1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三網融合”,這對傳媒產業而言是個機遇。此外,國家鼓勵支持民營資本進入文化產業,必將激活文化產業的活力,也會給投資者帶來更多機會。

  總體而言,消費板塊是一個值得長期關注的行業,如果兼具穩定性和成長性,就是非常優秀的投資標的。正如巴菲特選擇的可口可樂、吉列等消費品公司,在長達數十年的時間里持續增長,創造了驚人的利潤。但是問題的難點在于,你要在一個公司的成長階段,看出它是否具有真正的“護城河”。

  出口復蘇下的機會

  2009年12月,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首次雙雙實現了正增長。據海關總署統計,2009年12月份,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32.7%,環比增長16.7%,其中出口同比增長17.7%,環比增長15%;進口同比增長55.9%,環比增長18.8%。全年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下降16%,進口下降11.2%,全年貿易順差減少34.2%。李迅雷告訴本刊:“今年的凈出口比去年的形勢要好很多,會有10%的增長,與GDP的增長基本同步。”

  出口企業的收入與外需形勢正相關,而影響外需的首要因素就是國際經濟形勢。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張宇燕所長對本刊記者說:“2009年,全球經濟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可能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首次經濟負增長。對于今年的經濟形勢,積極的因素和不確定的因素同時共存,但我們相對樂觀,預計2010年世界經濟還是能夠實現正增長,并達到2%~3%的水平。”

  國際經濟形勢的復蘇,出口企業及航運、港口等板塊受益明顯。據海關的統計數據,去年二季度后,電子電器、家具、有色金屬、機電、化工產品的出口逐步回暖。于軍認為:“今年在產業升級和出口恢復雙重因素疊加的影響下,機電、化工的出口有望繼續回暖。同時,航運板塊也將受益于進出口貿易的復蘇,具備一定的投資機會。”

  與出口企業相關的第二個變量是短期的刺激政策。劉元春認為:“要采取財政政策進一步刺激外需不太可能。一是,財政刺激的空間已基本沒有了;二是,貿易保護主義今年將進一步興起,那么在外需企穩時,客觀來講應該進行局部、有選擇性的收縮,以促進出口產業升級,特別是對一些‘兩高’行業以及低端產品進行調整。但大的措施如出口退稅等還是不要變。此外,國家可能會在一些儲備政策的方面有所鼓勵,加大對貿易再融資的支持力度。”刺激政策維持穩定,對出口企業利潤率的外生影響就會減少,主營收入及成本成為決定業績的關鍵。

  第三個變量就是匯率的變化。在進出口貿易復蘇的同時,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重新出現。張宇燕告訴本刊記者:“去年,中國實際采取了盯住美元的方式。中國現在提改變匯率制度,會有很多問題。特別是沿海勞動密集型的出口企業,本來利潤就很薄,匯率上升對它們的影響很大。但是不調整,也不利于我們經濟結構的調整。”劉元春預測:“今年的匯率政策將會改變危機狀況下單純盯住美元的方式,逐步恢復到掛鉤一攬子貨幣上來,同時增加對美元等一攬子貨幣的波動幅度,但還是會實施小步高頻的升值策略。總體來講匯率的上調幅度會低于6%~7%的水平。這主要是從外需考慮的。”匯率的變化首先會從一定程度降低中國產品的競爭力,但是對高端產品影響不大。其次,外匯的貶值,會造成企業的匯兌損失,那么采取相應措施進行了對沖的企業,更有競爭力。

  出口復蘇、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存在,還使中國等新興市場成為“熱錢”沖擊的首要目標。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海外宏觀經濟學家劉奧琳博士告訴本刊:“由于美國短期內不可能加息,以美元開展的套利活動(2010年美元可能與日元一道成為套利交易的主要融資貨幣)還可能繼續,并將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和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及通脹壓力,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制定政策的難度。一方面靠加息壓抑通脹勢頭的政策可能會適得其反,不利出口反而吸引更多熱錢,導致流動性愈發過剩,通脹壓力不減反增。另一方面,如果完全被動等待美國加息,隨著時間的推移,資產泡沫的風險就越大。而依靠緊縮政策,又會增加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這已導致一部分新興市場國家開始采用對外資的監管措施。”

  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會增加我國輸入通脹的風險。不過通脹預期的形成,是有利于股市上游原材料行業和下游終端行業上市公司的股價,因為它們可以通過提價來轉移成本,如果提價高于成本,那么將提升公司業績。不過,一旦經濟復蘇形勢趨于穩定,美國開始退出寬松貨幣政策,熱錢的流出將加劇資產價格的動蕩。屆時,企業的巨量庫存,恐怕又將成為燙手山芋,就像不久前我們曾經歷的一樣。■

轉發此文至微博 我要評論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電話:9510567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