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僅僅在一個月前,股市還充斥著基金和券商等機構的集體樂觀情緒,但股指近期在3000點至3350點之間數次劇烈的震蕩讓他們回歸冷靜——他們的意志不再能夠左右股市。
而一個未被關注的數據是,股市震蕩的同時,再融資規模在2009年的11月和12月間達到了兩年多來的峰值,分別達467.53億元和429.17億元。
“2010年,產業資本將以增發等再融資形式在股市中套現,并回流至實體經濟。”在重陽投資首席投資官李旭利看來,再融資高峰出現的背后是產業資本從股市向實體經濟的回流,而產業資本因其龐大的體量逐漸成為股市的主導者,它的動向也將決定股市走向。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復蘇,但貨幣政策的相對緊縮及對通脹的擔憂,將造成產業資本與虛擬經濟爭奪流動性的局面,而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首席策略研究員王成認為,“產業資本因為流動性收緊而從股市套現并轉投實體經濟已經成為趨勢”。
股市新主角
2009年12月4日至12月16日,中創信測(600485.SH)第一大股東英諾維累計通過上交所交易系統出售1366.32萬股公司股票,占總股本的10%,其持股比例也一舉從25.92%下降至15.92%。
雖然已經是大幅減持,但中創信測公告稱,英諾維在未來仍有可能繼續減持所持股份。然而,中創信測大股東的減持“執著”絕非僅有。
根據WIND資訊統計,還是在2009年最后兩個月,累計近二百家上市公司發布了主要股東減持的公告,合計減持市值高達250億元左右,這是大非 (持股5%以上的非流通股)有史以來最高的減持紀錄。
“這些大非所代表的就是產業資本,而在它們面前,金融資本顯然有些無力招架。”中原證券研究所策略部經理劉鋒告訴本報,在2009年最后兩個月里“瘋狂”減持的公司大多處于制造行業,這些進行減持的大股東無疑屬于產業資本的范疇,而無論從持股成本還是持股規模來說,金融資本都難以抗衡。
中投證券的數據顯示,按2009年12月25日收盤價計算,2010年大小非解禁市值為5.82萬億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41.1%。而這也是自2005年至2012年有數據統計的8年間,限售股上市流通股份總市值的最高峰。
劉鋒則認為,高峰過后,股市將基本進入全流通,而非流通股東將開始成為市場的絕對主力。
“無論是公募基金還是券商,抑或是私募基金,在市場上所占的份額都遠遠無法與產業資本相比較。”李旭利進一步指出,產業資本的解禁,使得股市中的力量重新分配,基金和券商所代表的金融資本將退居次席。
事實上,早在2009年7、8月間,產業資本已經開始逐漸主導股市,而它的退出所引發的市場波動也已經顯出端倪,但當時,多數人還渾然未覺,對于產業資本的減持更多的是理解為對股市的信心不足。
WIND統計顯示,2009年7月初至8月中旬,大小非累計減持超過50億元,雖然與年底相比相距甚遠,但較此前則有明顯增加,而與之對應的是,上證綜指也在此期間見頂3478點年內新高之后快速回落。
如果說2009年上半年產業資本的能量還未被深刻理解的話,那么現在,機構對于它的決定性影響已經是洞若觀火了。
國海富蘭克林基金研究總監潘江認為,“現在市場已經有了一些共識,就是產業資本即使不是決定力量,也會是最為關鍵的主角之一。”
向實體回流
“2009年后半段市場有整體泡沫化的樂觀預期,甚至認為A股有望上漲到4500點甚至6000點,其主要邏輯在于預期熱錢的大量流入或者居民將大量資產配置到股票市場。”對于當時市場的整體樂觀情緒,王成指出,“這兩個預期都難以實現,而影響A股市場的關鍵因素在于產業資本是否回流進實體經濟。”
不過,王成認為,“產業資本的回流不是一種可能,而已經是一個趨勢。”
數據顯示,2009年市場整體再融資規模高達3032.80億元,是當年IPO融資的1.7倍左右。雖然再融資比2007年的3560.49億元和2008年間的3127.66億元都要低,但有所不同的是,2009年的再融資是以增發為主要形式,而增發的規模達到2837.42億元,比2008年的增發規模大幅增長了約560億元。
“不要以為大非的股份沒有減少就是沒有減持。”李旭利告訴本報,“增發同樣是從股市中把錢拿走,一樣是套現,大非的絕對股權雖然沒有減少,但控股比例卻下降了。”
而在潘江看來,增發這種大非的隱形套現2010年將繼續增多,“一些具備央企或者國企身份的大非應該不會直接以在市場上拋售來套現資金,但對資金的渴望是肯定的,因此增發很可能越來越多。”
至于大非對于資金極度渴望的原因,王成指出,2010年信貸投放很可能將低于預期,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資金爭奪將更為激烈。
實際上,“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許多企業就已經感覺到銀行在信貸上的微妙變化,頭寸開始步入年初那般寬松。”劉鋒介紹說,除本身資金不再充裕外,隨著經濟的逐漸復蘇,企業可以選擇的實體項目開始增多,對資金的需求就更加明顯。
另一方面,通貨膨脹的預期正隨著經濟復蘇迅速升溫。劉鋒說,“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已經反映出市場對通脹的擔憂了,而企業為了應付通脹所造成的原材料價格上漲,也必須儲備足夠的資金頭寸。”
顯然,在這樣的情況下,股市中的產業資本就形成了強烈的套現沖動。
與金融資本博弈
基于產業資本對資金的渴求,“或許我們將看到,小非在2010年會‘義無反顧’地選擇減持。”潘江說,從這個角度來說,股市整體上不會有太好的表現。
然而,對于產業資本這只 “大象”,金融資本并未放棄周旋。
2009年12月初,重慶路橋(600106.SH)的第一大股東重慶國際信托有限公司減持了近5%的股份,但值得注意的是,就是重慶信托剛剛減持完不久,重慶路橋股價卻在大量買盤的介入下創出新高。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創信測上。雖然12月中創信測大股東一路減持,但其股價卻依然震蕩上行,甚至在大股東減持完畢10%股份之后大幅拉升,并創出年內新高。
“表面上看,這是機構在所謂‘利空’出盡之后的正常表現,但也能從中看出金融資本在個股上與產業資本的博弈。”劉鋒告訴本報,雖然從整體上而言,產業資本的回流是對股市的嚴重抽血,但從單個上市公司而言,產業資本不同形式的撤出也將形成不同的影響。
王成指出,產業資本的退出形式除了直接在市場上掛牌出售之外,也可以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及重組等形式進行,而金融資本也將在其中尋找機會。
2009年7月,寧波韻升(600366.SH)第一大股東韻升控股完成對公司10%股權的減持,但杭州某私募基金卻依然看好寧波韻升,“我們對大股東減持的目的十分清楚,是因為一些資金的原因,而不會對上市公司造成負面影響。”
作為寧波韻升主要的流通股股東,該私募負責人告訴本報,“大股東減持前,我們就去了解過,也進行過協商,最終在某些層面達成了一致。”而此后,寧波韻升的股價也呈現出不俗的走勢。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