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湯亞平
2009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是經濟攻堅克難的一年,也是股市與經濟共生復蘇的一年。本期起,我們從百姓投資的獨特視角,盤點2009年,展望2010年,與投資者共勉。
A股月線七連陽
上證指數7月累計上漲15.30%、深成指7月累計上漲18.19%。兩大指數漲幅同創23個月新高,月線均為連續7月收陽。就全年來看,如果12月股指收陽,那么,今年只有8月單月下跌,全年基本實現慢漲急跌、漲多跌少的格局。
點評:與2006年8月啟動的大牛市月線九連陽比較,今年A股月線七連陽更健康安全。前者攻勢凌厲,爬升坡度陡峭;后者震蕩盤升,小陽碎步居多。若市場保持慢牛走勢,跨年度行情將是大概率事件。
熊市思維吃大虧
今年以來,究竟是抱著熊市思維還是牛市思維來看待后市,一直是投資者的困惑。回顧基金觀點,去年年末,雖然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已經推出,大盤亦企穩反彈,但基金經理認為在經濟找到底部之前大幅反彈很難;刺激政策只會帶來階段性的局部行情,可參與度低,因此選擇回避市場。基金集體空翻多始于今年7月。散戶的熊市思維更根深蒂固,上半年九成散戶跑輸上證指數。
點評:適當保持熊市思維固然重要,因為風險是漲出來的。但牛熊思維區別在于,熊市中每次上漲都是離場的機會,牛市中每次下跌都是進場機會。
功夫在股市之外
本輪復蘇行情的一個重要特征,是投資軟實力的變化。用股民的話說,即“功夫在股市之外”。今年以來,許多投資者將功夫下在于股市密切相關的宏觀政策、經濟數據、美元走勢影響方面,復蘇、通脹、升值、新增貸款、刺激政策等屢屢成為市場流行語。普通投資者空前關注CPI、PMI、M1與M2等。
點評:中國股市個人投資者結構的變化,決定了投資軟實力的變化。尤其是“80后”股民普遍文化素質比較高,投資理財的觀念也很強。大部分人不僅了解證券市場,還具備分析影響股市相關信息的能力,使市場軟實力升級。
“大象”未必集體起舞
本輪復蘇行情,之所以保持健康發展,得益于大藍籌理性把握市場節奏。“大象”不再集體瘋狂,也許是今年市場的一大特點。
點評:A股“二八”現象由來已久,市場擔心的“大象也瘋狂”的現象至今未出現。一是風格輪換一般需要6個月左右的時間;二是機構吸取了藍籌投機的教訓。市場風格輪換是必然的,但“大象”不再集體起舞的可能性偏大。
消費也能進攻
傳統上,消費品板塊被認為是防御性的品種。但今年以來,在汽車家電消費等相關政策刺激下,A股消費品種持續火爆,已經走出了長久的獨立行情。
點評:受益于人口結構、收入分配傾向家庭部門、政策鼓勵消費,消費品板塊的進攻性正在展現。前期消費再升級在汽車家電等領域已有明顯反映,接下來“大消費”主題投資可能延續和升華。
變“冬藏”為“雙搶”
從股市文化看,A股投資今年的一大特點是:投資者改變以往“冬藏”的季節性習慣,市場活躍度不斷增強,投資趨于主動。市場做多的人氣和個股的活躍延長了收獲期,操作上由以往單向的“冬藏”變成雙向的“搶收搶種”。
點評:“搶收”是收獲,“搶種”是冬播。“搶收”中選時,及時兌現漲幅驚人的品種是必然選擇;“搶種”重選股,投資者應當利用年末震蕩機會選播種子,備戰跨年度行情。
全流通改變市場格局
本輪反彈的一個顯著特點是,一些原來負面的預期逐漸轉向正面,全流通就是其中之一。工商銀行、中國石化等大型上市公司限售股解禁,使滬深股市流通市值在總市值中的占比達到2/3左右,標志著A股基本實現了全流通。
點評:全流通時代意味著,一方面限售股和流通股股東博弈的均衡存在;另一方面,限售股股東會出于追求利益和分散風險考慮,成為市場參與者,在取得減持收益后重新尋找并配置自己的金融資產組合。各市場主體不斷尋找并重新認識市場價值,使市場格局發生變化,其影響極其深遠。
“雙向擴容”成常態
截至目前,今年新增基金99只,創6年之最。正在發行及等待發行中的準基金17只,基金業共募集資金3200億元。另一方面,自7月10日三金藥業首單上市至中國重工發行,今年累計發行新股(含創業板)82只,共募集資金1623.65億元。
點評:基金密集發行和新股密集發行,這種雙向擴容的方式顯示出監管部門管理方式越來越成熟。今后“雙向擴容”將成常態,應以平常心對待。
市場進入機構時代
機構投資者隊伍建設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截至2009年10月,專業機構投資者持有A股市值約2.25萬億元,占流通總市值的比重已由2003年末的12%增加到17.2%,全部機構投資者所占的比重超過50%。基金持股市值17404億元,占滬深股市流通市值的13.29%。
點評:中國股市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加速步入機構時代。基金等機構的實力在今年出現明顯提升的趨勢,成為A股市場的主要推動力量。其特點一是對宏觀面的變化比較敏感,體現股市反映經濟的“晴雨表”特點;二是大盤藍籌主導市場,穩定市場,奠定慢牛基礎。
創業板“十年磨一劍”
籌備十年、醞釀了十年之久的創業板,今年10月30日終于登上中國資本市場的舞臺。高成長性是創業板的最大亮點,28家公司近3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34.03%,凈利潤復合增長率45.94%。市場表現方面,截至11月30日,創業板“滿月”,28家公司中有19家股價已超過了上市首日收盤價,平均市盈率114倍,平均日換手達到18.49%。
點評:創業板是把“雙刃劍”。在看到國外創業板市場中誕生了微軟、英特爾之類成功案例的同時,也要注意創業板的退市風險。美國納斯達克每年大約8%的公司退市;英國AIM的退市率大約為12%。2003年至2007年間,納斯達克退市公司數為1284家,超過了同期該市場新上市公司1238家的數量;日本佳斯達克、加拿大多倫多創業板和英國AIM的退市與新上市數量之比均超過了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