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言
在A股市場于3200點關口徘徊之際,B股市場卻迎來了久違的“井噴”。
在12日一舉越過8月初的反彈高點后,B股指數(000003)13日又放量上漲,最終以22.3億美元(合150億人民幣)的成交天量錄得9.42%的漲幅,兩市共有43家B股漲停。
多家投資機構認為,B股前期小步快漲,并創下此輪反彈新高源于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逐步升溫,而有關回購注銷B股試點的傳聞則是13日集體奔向漲停的導火索。
早年曾于某外資銀行從事B股業務的國元證券宏觀研究員鄭旻表示,炒家通常依靠這種傳聞在A股行情階段性尾聲興風作浪于B股,這樣的行情或許只是脈沖式的。
熱錢當道
B股的走強折射著美元和人民幣地位的此消彼長。
正在新加坡參加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周活動的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11日表示,未來15年內,人民幣有可能成為替代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
東方證券指出,美元指數自 2001年以來,從最高的120跌到目前的75.5用了9年的時間。9年時間美元貶值的幅度已接近40%。
但這似乎并非盡頭。上周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提交給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的一份報告中稱,人民幣匯率被嚴重低估,而美元和歐元均處于各自理想匯率區間的強端。
更為令人關注的則是中國央行態度的微妙變化,其于周三發布的《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度提及:將結合國際資本流動和主要貨幣走勢變化,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將于本月15日~18日訪問中國,市場各方預期人民幣升值問題將再次成為各方討論的核心。
美元和人民幣地位的此消彼長將決定熱錢走向。東方證券策略研究小組近日發布的研報稱。以當月外匯儲備的增加額減去當月的貿易順差以及FDI作為熱錢的衡量指標,從今年3月到9月熱錢累計流入超過2000億美元,已經相當于A股流通市值的約1/10。
然而,相對于A股來說,B股似乎對熱錢更具吸引力,除了不需要進行幣種兌換,B股的市盈率遠較A股為低。
海通證券本月初發布的一份研報稱:據測算,B股市場2008年累計跌幅超過A股,雖然2009年以來反彈幅度較大,但目前價格只相當于其A股的一半甚至1/3。
截至13日收盤,盡管經歷了當日的暴漲,AB股價格比依然居高不下。以滬市為例,在全部43家B股公司中,該數值超過2的就達到34家,其中的冠軍當屬ST中紡B(900906.SH)和相對應的SST中紡(600610.SH),比值為4.93倍。
脈沖行情?
顯然,美元弱勢帶來資本的跨境流動,而中國B股市場則具有估值洼地效應,兩方面可以一拍即合。
但這一說法能夠解釋B股的上漲,卻解釋不了B股緣何會在13日統統奔向漲停。曾寫作《B股大贏家》一書的鄭旻對記者表示,B股當日的暴漲實際上是來自A\B股將合并的傳言,B股通常依靠這種傳聞在A股行情階段性尾聲掀起一波脈沖行情,然后歸于平靜。
記者搜索發現,這一影響甚巨的傳言在一些財經網站的表述為,某外媒引述一未具名分析師稱,“政府可能要求上市公司回購注銷B股,以達到A、B股合并目的。”
對此,鄭旻表示,人民幣資本項目下未自由兌換之前,B股要合并進入A股根本不可能,存在技術上的問題。在當前人民幣匯率波動放開都被管死的情況下,我們很難預計什么時候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也就是說, AB股的合并是遙遙無期的事情。
至于是否能夠通過回購注銷達到A、B股合并的目的,上海一位創新類券商分析師表示,B股公司沒這么多現金,而如果采用發行A股,再注銷B股的方式則需要解決包括定價在內的諸多難題,非一朝一夕之功。
而對于人民幣升值帶來的B股投資機會,鄭旻也表達了不同的看法。
其表示,投資者應該注意到,人民幣升值的另一面意味著B股的交易成本比A股高很多:盡管B股買的也是人民幣資產,但畢竟上海B股用美元計價和交易,投資者要買進B股需要以人民幣兌換成美元,賣掉B股需要用錢,也要把美元再兌換成人民幣。這種美元和人民幣的兌換必須被計算到B股的買賣成本中,這是多出來的交易成本。
而且,這一過程還存在匯率風險。從人民幣未來將會繼續升值這一點來看,將人民幣轉為外幣買賣B股的匯率風險較大。
鄭旻稱,B股是個小市場,是個沒有一級市場的畸形市場,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會猛烈上漲,當前的暴漲很可能不過是脈沖行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