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感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提前獲得消息。
楊晶
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大戲輪番上演。據統計,僅在6月份的前7 個交易日里,滬深兩市就有16 家公司披露了收購兼并公告。而伴隨著并購大戲上演的是相關個股快速拉升、連續漲停,強大的“賺錢效應”使近期重組概念股成為坊間關注的熱點。比如,周二大盤高位調整,廣電電子、三佳科技、廣電信息等卻因受重組消息刺激,依舊強勢漲停。
事實上,重組熱由來已久。近期伴隨上市公司之間的并購重組動作日趨活躍,重組概念股更是持續逞強。國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湯小生指出,近一年來,約有300多家上市公司有增發、注資等動作,而相關股票也確實受重組因素而股價直線攀升。據統計,自2008年11月初市場觸底反彈以來,最大反彈幅度排名的20名個股中,有近一半具備并購重組題材。
盡管資產重組常讓人聯想到股價連續抬升,但炒作重組概念本身意味著承擔高風險。據業內人士介紹,并購重組大體有4類常用方式,包括收購兼并、資產交易、股權轉讓和資產置換等,并非每一次重組都能為投資者帶來高收益。
湯小生認為,投資重組概念股應把風險放在重要位置,目前借殼上市和資產注入這兩種類型的重組投資安全性相對較高。其中,“蛇吞象”式的資產注入是最值得投資的,即小公司得到優質資產注入,短期內往往能快速提升企業盈利能力。
此外,他認為還應關注新注入的資產與目前市場熱點的相關性,如果注入的資產是新能源等階段性熱點,那么后期盈利的想象空間也會相應放大,而對于一些收益率透明度較高的行業,例如電力、港口、公路等共用事業,相對股價的想象空間不大。
“重組消息剛浮出水面,(相關)上市公司很快就停牌了,要把握這樣的機會是很難的。”一位投資者向記者感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提前獲得消息。
除了難以挖掘之外,重組概念背后的投資風險更值得重視。多位機構投資者表示,投資者面對重組題材應該理性對待,“看不清楚寧愿錯過”。重組本身不成功是最大的風險,其次,重組題材股在市場預期中經歷脈沖式上漲后,也孕育了較大的估值風險。一旦重組失敗,高位介入這些被炒作過的個股,投資者無異于火中取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