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證券 > 證監會規范大小非解禁 > 正文
投資者報(分析員 羅海兵)10月下旬,上證指數依然在2000點附近徘徊,此時距最高點已跌去約70%。急速下跌的股指,使得市場恐慌情緒在蔓延。大小非減持被市場認為是股市下跌的原因之一,而六個月前中國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轉讓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規定大小非減持超股份總數1%的需通過大宗交易,正是為了緩解大小非在二級市場減持的壓力。
到目前為止,大宗交易對于緩解大小非減持壓力是否真正起到了作用呢?答案是喜中有憂,大宗交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大小非的減持壓力,但并不能完全遏制大小非的強烈減持意愿。經過數據統計顯示,四月份新規出臺以后,二級市場減持股票市值大幅下降66.42%,大宗交易市場的交易金額猛增了6倍,這說明大小非從“主戰場”——二級市場,逐步轉向了“第二戰場”——大宗交易。但是,大小非通過“過橋”減持等不規范行為,使得證監會推出《指導意見》的良好初衷打了折扣。
交易金額增6倍
《指導意見》出臺,市場對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解除限售存量股份的反應又如何?根據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大宗交易系統的交易數據顯示,2008年1月1日~2008年4月20日《指導意見》頒布以前,大宗交易系統中兩市總交易量為1.24億股,總成交市值為23.05億元,涉及的上市公司家數僅為39家。
隨著《指導意見》自4月21日實施以來,截至10月20日六個月時間,在滬深大宗交易系統進行交易的A股累計成交量已達16.52億股,交易總市值為169.43億元,成交量較2008年前四個月平均水平增加12倍以上,而成交總金額相較2008年前四個月平均水平增加6倍以上,新規促使4月20日以來的大宗交易現象明顯活躍。
統計顯示,4月21日以來至10月20日,A股上市公司大小非股東通過大宗交易系統減持63家次,成交量合計5.62億股,成交金額54.61億元,其中5、7、8、9四個月均有十家以上大小非通過大宗交易減持。而對比此前四個月情況,1月1日至4月20日期間大宗交易系統僅2、3月份 2家次大小非減持,迪馬股份的800萬股解禁限售股和天潤發展的398萬股解禁限售股。
《指導意見》的出臺,馬上活躍了大宗交易市場,但其更深遠的目的則在于減小二級市場的波動,舒緩市場的恐慌情緒,維護A股市場的穩定發展。一方面,對大小非而言,這種減持方式幫它們解除了股市下跌“罪魁禍首”的負罪感。另一方面,對于投資者而言,二級市場拋壓的減弱,也能減小他們的恐慌情緒,使他們以更充足的信心對待投資決策。但實際上對于二級市場的減持行為又是否奏效呢?
我們對A股市場4月20日前后大小非的減持情況進行了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以來至4月20日《指導意見》出臺前,A股市場大小非共減持346家次,成交量合計14.46億股,成交金額217.31億元。而4月21日《指導意見》出臺起至10月20日,A股市場大小非共減持281家次,成交量合計12.34億股,成交金額72.97億元。根據數據可知,大小非在大宗交易新規實施后,減持股票的市值大幅下降了66.42%。
統計結果表明,《指導意見》的實施促使直接減持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增加了減持的透明度,很多以前不必公告的隱性減持通過大宗交易系統得以顯現。
“過橋”減持隱憂
大宗交易規則限定大宗交易成交價格不影響在二級市場交易價格,僅將大宗交易的成交量在收盤后計入個股的當天成交總量,理應解除大小非減持全部通過二級市場進行的弊端。然而旨在限制大小非減持沖擊市場的“大宗交易”平臺,卻并不能完全解決大小非的減持問題。
新政策的出臺,使部分大小非參與大宗交易系統減持的意愿不斷增強,通過“大宗交易”平臺中轉后,可以在最短時間內、在不影響二級市場股價的情況下合理合法地將手中股權派發出去,很快無限制地在二級市場拋售。事實上,從我們統計的大宗交易的交易情況也不難看出,有強烈減持意愿的大小非非常愿意通過大宗交易系統來進行交易。更有甚者,迫切想要減持套現以換取自由身份,不得已而為之地選擇“過橋”減持。
所謂“過橋”減持,即我們常說的溢價交易,即大小非先找到一個機構,以較低的價格轉讓手中股份;然后,大小非再以較高的價格買回股份,這樣一來一回大小非原來的股票就獲得自由身份,可以在二級市場自由減持了。機構在本次交易中充當了橋梁的作用,而兩次轉讓的價差也就是該機構的“好處費”。“過橋”減持等行為顯現了大宗交易制度緩解大小非減持行為的缺陷和不足,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