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券商業 水往高處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8日 01:03 證券日報
對于券商業來說、利潤、資源、客戶正在“水往高處流”。 連續幾年的券商綜合治理以及股改以來兩年多的牛市,給與了每一個券商“草莽”揭竿而起的機會,但是經過兩年的市場競爭,英雄逐鹿的格局終于逐步顯現——券商業初步形成了“大券商全國范圍開疆拓土、中等券商區域割據、小券商被動占山為王”的格局。按照滬深交易所公開數據計算:自營和經紀業務方面,10月份,前十大券商已經占據了券商股票交易合計總金額的四成多;投行業務方面,今年以來前八大券商拿走了九成的IPO承銷金額。 股票交易“集權效應” 券商半年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券商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70億元,凈利潤639億元。與此同時,行業集中度迅速提升,前十大券商的經紀業務占全行業的50%,承銷業務收入占86%,資產管理業務占93%。 上海證券交易所最近公開數據則顯示,股票交易的前十大券商會員完成了股票總成交金額38%的份額,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最新數據折是前十大券商會員的成交額占到了42%以上的市場份額。 具體來看,10月份上交所股票交易的前十名券商會員包括:銀河、國泰君安、申銀萬國、海通、國信、廣發、中信建投、華泰、招商、中信;深交所股票交易的前十名券商排名是銀河、國泰君安、國信、招商、廣發、海通、華泰、申銀萬國、建銀投資、中信建投。滬深兩市的股票交易前十名券商中有九家相同,更顯示了大券商的“集權效應”。 同時,10月份,滬深兩市股票交易前三大券商合計貢獻的份額已經超過15%,且各自貢獻率均超過5%,而第四到十名的券商平均的貢獻率不足4%,顯示大券商內部也形成了第一梯隊與第二方陣。 此外,從券商行業整體的收入來看,根據Wind數據庫統計,今年前10個月中,兩市股票基金權證成交金額達到了47.99萬億元,為去年成交金額的5.19倍。按照0.1%的傭金率計算,券商至少在前十個月已經取得了超過959.8億元的傭金收入。統計數據還顯示,今年前十個月股票成交金額為40.35萬億,基金成交金額為7154.52億元,權證成交金額則為6.9萬億元。今年前十個月兩市的股票基金日均成交金額為2053.03億元,而在2006年股票基金日均成交金額383.31億元,前者是后者的5.36倍。 投行業務“藍籌效應” 投行業務,是券商低風險高收益的一塊大蛋糕,但是現在能吃到蛋糕的人并不多。 據媒體報道,今年以來截至目前,新股發行募集資金達到3956.45億元,共有37家券商擔當主承銷商,但中金、中信、銀河等八大券商卻拿走了9成的IPO承銷金額,賺取的承銷收入高達54億元,其余中小券商承銷收入加起來不過10億元左右。 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今年中國石油、建設銀行行、中國神華等大盤藍籌股的加速發行。今年,我國A股市場股票承銷金額創下歷史紀錄,根據Wind資訊統計,前11個月的股票承銷金額已經達到6842億元,分別是去年全年的1.7倍和前年的3.6倍。其中,IPO承銷3956.45億元,共有108家公司首次在A股市場發行股票,對應的承銷收入約為64億元;增發2677.73億元,對應24.68億元的承銷收入,配股209.3億元,對應1億元的承銷收入。 數據同時顯示,八家券商獨攬了12只大盤股的發行。其中,中金公司參與主承銷了6家大盤股,包括中國石油、中國神華、建設銀行、中海油服、中國遠洋和中信銀行等,承銷金額為1097億元,相應地取得約16億元的承銷收入。中信證券則參與主承銷7家上市公司,包括中國石油、建設銀行、中國平安等,對應的承銷收入約為11.7億元,位居第二。中國銀河則因為參與主承銷中國神華、中國平安和交通銀行,承銷金額為545億元,取得約八億元的承銷收入。 在中小盤新股承銷方面,國信證券、平安證券和廣發證券依然保持著絕對優勢。根據Wind資訊統計,國信證券今年以來承銷了13家小盤新股,籌資金額為58.7億元,對應的承銷收入約為3個億,而平安證券承銷了10家小盤新股,籌資金額為35.8億元,取得約1.6億元的承銷收入,廣發證券承銷了9家小盤股,籌資金額為32.58億元,取得約為1.7億元的承銷收入。 包銷又現“破發效應” 券商的成交和投行業務的快速發展無疑為整個行業帶來巨大的利潤,但是券商的日子不僅僅是陽光普照,近期大連續調整,券商股的日子也有些“陰晴不定”,比較明顯的特征是久違了的包銷回來了。而包銷的背后實際則是幾個月來公開增發屢屢破發的陰霾。 浙江龍盛11月5日發布公告稱,公司增發不超過10000萬股A股網上、網下申購已10月31日結束。最終確定本次發行數量為6880萬股,通過網上和網下進行的申購共計57634000股,其中網上一般投資者有效申購共計55634000股(占本次發行總量的80.86%),中簽率為100%;網下機構投資者有效申購共計2000000股(占本次發行總量的2.91%),配售比例為100%;其余11166000股由承銷團包銷。浙江龍盛曾經于2007年10月29日公表示,公司以16.8元/股公開增發不超過1億A股,募資擬投向年產7萬噸芳香胺系列產品技改等四項目。10月30日為股權登記日,10月31日至11月5日停牌。但是,10月29日當天,浙江龍盛股票由17.3元/股開盤,最高達到18.3元/股,最低為16.8元/股(與擬定的增發價格一致),最終收盤價為17.05元/股;10月30日,該公司股票以17.15元/股開盤,最高達到17.43元/股,最低再次達到16.8元/股,收盤價格是17.07元/股。股票價格兩次與增發價格的“親密一致”使得市場對于增發新股的申購熱情不足,從而出現了上述公告顯示的縮量發行后仍需承銷商大比例包銷的局面。 事實上,浙江龍盛的情況并不是個案,包銷的背后正是破發效應。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實施公開增發的22只股票中已有超過15只跌破(或者曾跌破)增發價,也就是所謂的“破發”。10月以來情況更加嚴重,10月以來的6只公開增發股全部跌破了發行價。 對于券商業來說,包銷之痛確實難忘,南方證券包銷成了S哈藥的絕對控股股東并曾長期被深度套牢,此后南方證券又違規操作并持有s哈藥90%以上的流通股,如今s哈藥和南方證券均處境尷尬。浙江龍盛昨日的收盤價為14.28元/股,理論上說,券商承銷團如果沒有及時賣出股票,其賬面浮虧已經超過了3000萬元。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