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建立投資者主導型市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18:37 《董事會》
“消息市”“報表陷阱”是中國股市獨有的欺詐特征,上市公司發布虛假財務報表坑害投資者,這在任何國家都是十分嚴重的刑事犯罪,唯獨在中國成為司空見慣的正常行為,以至于沒有任何一個投資者敢于相信公司發布的財務報表,投資決策只能去尋求小道消息 文/張宏良 投資者的市場定位問題,是當前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最根本的問題,也是中國證券市場與世界各國證券市場最大的區別,世界各國證券市場以及我國臺灣和香港市場,都是投資者主導型市場,唯獨中國(特指中國大陸地區)是公司主導型市場。 建立投資者主導型市場是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 中國的公司主導型市場的形成是最初我國建立證券市場的目的決定的,當時建立證券市場的主要目的,是為國有企業脫貧解困服務,為國有企業募集資金。由于當時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市場各方,如證券公司、金融機構等莊家,都是國有企業,代表著國家利益,唯有普通投資者是個人,按照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的原則,自然形成了以犧牲投資者利益為代價的公司主導型市場。其主要特點就是建立了一個單向資金輸血機制,把投資者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發展經濟,根本未考慮投資者的利益,當時無論是政府領導人還是經濟學界,都把股市看作是國有企業投融資體制的第二次戰略轉變:第一次是“撥改貸”,即把企業的負擔由財政轉嫁給銀行;第二次就是發行股票,上市圈錢,把負擔由銀行再轉嫁給普通投資者。無論客觀后果怎樣,當時就其主觀動機來講的確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但是,隨著90年代私有化產權改革和外資進入,無論募集資金的上市公司,還是炒作股票的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地私有化和外資化,繼續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犧牲投資者利益去維護公司利益,等于是讓極少數私人和外國人運用中國國家政權的力量去剝奪中國廣大投資者的財產。這已經不僅是一個是否合理的經濟問題,而越來越成為一個十分緊迫的政治問題。 中國公司主導型市場是政府強制形成的,并且是在政府強制維護下運行的,所以一旦出了問題,投資者的怒火自然會發泄到政府頭上,形成政治和社會動亂。就如現在中國證監會不顧各界反對,執意要推出股指期貨,更是創造了主動性崩盤的有力工具,可以說,目前中國監管部門的各種措施正在把中國股市推向災難邊緣。 公司主導型市場的另一個重大弊端就是保護犯罪。無論從世界證券市場發展的實踐來看,還是從證券市場的內在運行機制來看,證券市場本身具有道德凈化功能,也就是說,即便沒有政府立法保護投資者,只要不立法保護違規犯罪,這個市場本身就具有犯罪清潔機制,這也是虛擬經濟的一大優勢特點。 其一,實體經濟中之所以敢于欺詐,是因為空間上有一個犯罪信息傳遞的時滯作用,北京發生的欺詐行為,要傳到全國都知道,概率極小,僥幸機會很大,違規犯罪的成本很小。虛擬經濟則不同,大家都在同一個市場上,沒有時空阻隔,犯罪信息傳遞的時滯作用幾乎為零,違規犯罪的成本很高。所以,在沒有政府保護的情況下,西方經濟學的所謂“理性人”“經濟人”一般不會在這個市場冒險。 其二,實體經濟中是一對一的欺詐,逃逸的機會很大,即便被抓住,風險也很小。虛擬經濟則不同,違規犯罪者完全處于眾目睽睽之中,面對著成千上萬的社會公眾,并且遭受欺詐的社會公眾又是非理性的,違規犯罪的成本相當高。所以,在沒有百分之百確認會有政府保護的情況下,那些“理性人”“經濟人”絕不可能在這個市場上胡作非為。杭蕭鋼構案就是一個典型,杭蕭鋼構通過違規行為市值增加70多億,僅大股東也是公司董事長一個人就盈得28億。為什么他們敢這么做?為什么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對此無可奈何?就是因為杭蕭鋼構的違規者堅信他們的行為受法律保護,成千上萬的投資者在法律約束下不會對他們構成任何傷害,否則他們是不會只身去冒犯成千上萬投資者的。 可見,中國的市場欺詐行為,完全是法律保護和制造出來的。沒有法律對欺詐行為的堅決保護,市場絕不可能充滿欺詐行為。英國證券市場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英國證券市場屬于自律型監管,不像美國證券市場那樣有專門的證券法規和監管機構,主要監管手段就是道德勸告,在一個沒有任何監管法律和監管機構的市場上,為什么沒有充滿欺詐呢,就是英國政府既沒有像美國那樣通過苛刑峻法打擊犯罪,也沒有像中國這樣有關立法客觀上成了違規犯罪的保護傘,證券市場運行的內在機制本身就起到了抑制違規犯罪的作用。 建立投資者主導型市場的關鍵是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制度是現代證券市場的靈魂。信息社會的財富特征在證券市場上表現得最為充分,如果說在實體經濟中信息只是財富分配的條件,那么在虛擬經濟中,信息本身就是財富,信息管理就是財富分配。投資者利益能否得到保護,資源能否實現合理配置,全都取決于信息披露制度,全世界都把信息披露制度看作是市場監管的重中之重。中國股市的最大弊端也恰恰是在信息披露方面,“消息市”“報表陷阱”是中國股市獨有的欺詐特征。上市公司發布虛假財務報表坑害投資者,這在任何國家都是十分嚴重的刑事犯罪,唯獨在中國成為司空見慣的正常行為,以至于沒有任何一個投資者敢于相信公司發布的財務報表,投資決策只能去尋求小道消息。記得有一家叫方向光電(000757)的股票,2005年3月份,也就是在2004年已經過去3個月后,“預告”2004年業績巨幅增長,公告后股價暴漲買盤如潮,可是不到2周就又公告說由于“事先”不可預測的原因,2004年公司巨額虧損,股價立刻一路跌停板地暴跌,投資者資金瞬間損失一多半,投資者完全是欲哭無淚、欲告無門。 目前中國證券市場信息披露制度的主要弊端和改革內容應該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信息披露的真實性,要向投資者提供真實信息。 最首要是消除制度性欺詐,向投資者提供真實利潤狀況,避免上市公司用由新會計制度產生的利潤來誤導投資者。新會計制度是財政部部長金人慶宣布從今年起實行的,在新會計制度下產生的利潤具有的典型特征,就是它不是生產經營過程中創造的真實利潤,而是由于財務計算方法產生的利潤,完全是虛假利潤,以此作為投資依據,往往會導致投資者血本無歸。新會計制度實行后,推動了上市公司業績的暴增,大大降低了反映股市風險的理論市盈率,為配合國際游資把股市推上危險巔峰提供了一個財務依據和理論依據。采用憑空創造利潤來操縱股價的行為中,ST浪莎的股價魔方就是典型。 ST浪莎是原本一家凈利潤和凈資產都是負數的公司,也就是說這家公司除了2.8億巨額負債之外沒有分文資產。可是就這2.8億的巨額負債使它瞬間變成了中國股市第一績優股,因為債權人突然宣布免除公司2.8億債務,按照新會計制度,被免除的這2.8億債務就變成了公司收益,并且每股收益達到了5元,成為深滬兩市一千四百多家上市公司的績優老大,開盤當天股價就在已經大漲4倍的基礎上又暴漲近12倍,從7.18元暴漲到最高85元,股票市值從1點多億暴增到60多億。即使那些債權人在進行債務重組前購入50%ST浪莎的股票,獲利至少也有30多億,如果胃口大一些,至少獲利50多億。俗語常講,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可是在ST浪莎上,就是魚與熊掌同時兼得,既獲得了免除上市公司債務的“雷鋒稱號”,又獲得了超過原債務數額十幾倍的豐厚回報,簡直就是世界證券史上最漂亮的絕妙雙殺! ST浪莎最典型不過地表明了在中國證券市場上,只要你懂得巧妙運用信息披露制度的弊端,就能夠做到讓外行受騙上當賠錢,讓內行無可奈何嘆息。ST浪莎的股價波動就證明了這一點,為什么會有人花85元購買一個分文不值的股票?因為面對每股5元收益的市場第一業績,85元股價并不算高,如果業績真實的話,仍然具有巨大上升空間。但是隨著市場了解真實情況的人越來越多,ST浪莎的股價便踏上了下跌的不歸路,不到3個月就跌去了2/3,對于那些被套死的投資者來講,除了自認倒霉外沒有任何辦法。對照中國的信息披露制度,ST浪莎的整個債務重組沒有任何法律漏洞,投資者更是拿不到債權人是否有事先埋伏的法律證據,這就是典型的制度性欺詐。 我們總是講“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但是作為投資者承擔的只應該是市場風險,而不應該承擔制度風險,可中國投資者承擔的主要風險恰恰是制度風險。 二是信息披露的標準,必須以理性投資者的理解為準,這也是西方發達國家證券市場的普遍標準。 美國法律規定,信息的有效性以理性投資者的判斷為準,也就是說只要投資者沒有神經病,就以投資者的理解為準,投資者說由于公司相關信息的誤導而發生了虧損,公司就必須賠錢,除非公司能證明其發布的信息和投資者的虧損沒有關系,這屬于百分之百投資者主權。在一條信息能夠瞬間為相關人員創造出數十億上百億收益的情況下,必須實行百分之百的投資者主權,因為信息創造的財產百分之百來源于投資者,信息有效性的標準也就必須百分之百由投資者說了算,這也是公正監管的基本原則。公正監管就必須讓所有市場參與者的風險和收益相適應,市場各方都要承擔相應風險,投資者承擔價格波動風險,上市公司承擔信息發布風險,一旦出現虛假信息或者錯誤信息,就必須承擔相應的民事和法律責任。 目前中國信息披露標準方面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實行風險和收益相分離,人為地把風險和收益剝離開來重新分配,風險全都集中到投資者頭上,上市公司不承擔任何風險,在發布信息時具有極大隨意性,一旦發布虛假信息被抓住,能保持沉默混過去就混過去,實在混不過去,就再發布一個致歉公告了事,至于由此造成的投資者損失,則落到誰頭上誰倒霉。正是由于信息披露標準由信息發布主體自由掌握,結果造成虛假信息滿天飛,公司發布信息時都是兩個版本,一個是虛假信息公告,另一個是致歉公告,先發布虛假信息公告影響股價,達到目的后再發布致歉公告,致歉公告發布完畢就回去嘩嘩地數錢。前些年,中國股市居然出現了一個長盛不衰的所謂致歉板塊:或者先發布好消息,然后再更正說公司實際很悲慘;或者先發布壞消息,然后再更正說公司實際充滿陽光,使得投資者無所適從。 筆者發現,目前無論是中國證監會網站還是中國證券業協會網站,無論是上海證券交易所還是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都沒有反映市場總體狀況的統計資料。而在去年以前,可以隨時從上述網站查到相關統計資料,現在則被刪除得干干凈凈,這和最近銀行業把對外買賣銀行股的資料刪除得干干凈凈,是同樣的情況,我國信息披露制度建設的艱難性可想而知。 三是違背信息披露義務必須承擔的相關責任。 這是中國信息披露制度的最大問題。比較中外信息披露制度的內容就會發現,中國證券市場在制度設計上在套搬國外信息披露制度時,刪除了違背信息披露義務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和民事責任方面的內容。既然違背信息披露義務不需要承擔法律和民事責任,那么所有信息披露制度的條款也就變成了一張廢紙,根本沒有任何約束作用。 比如前面提到的杭蕭鋼構大股東,信息違規使其財產增值28億,而罰款只有20萬,不到財產增值的萬分之一,不僅沒有起到懲罰作用,這20萬罰款反倒成為對28億非法獲利的法律確認。 還有當初臭名昭著的紅光實業案,成都紅光公司上市前已經停產多年,廠區內長滿了野草,可是公司的招股說明書卻聲稱其具有世界最先進的設備,成都市政府所有部門都蓋章認可、推薦上市,結果發行股票的數億元資金一到手,即刻宣布公司資產已經不復存在,并且每股凈資產還負3元多。有幾個投資者咽不下這口氣和公司打官司,結果形成了世界司法史上最經典的判決:投資者的虧損和公司造假之間沒有必然聯系,因為投資者無法證明在沒有公司造假的情況下能夠賺錢。這也就是說,只要你不能證明一輩子都不丟錢包,偷你錢包的小偷就沒有責任! 就在杭蕭鋼構大股東非法獲利28億的同時,美國證券市場上摩根斯坦利公司一位副總裁,僅僅因為向老公透露消息賺了區區60萬美元,就被逮捕入獄,并且罰款數倍。 建立投資者主導型市場必須實行共同訴訟制度 共同訴訟制度是現代政治文明最偉大的變革,其主要標志就是徹底消除了資本對法律制度的束縛,由富人法律制度向窮人法律制度轉變,運用在投資者關系領域,就是由公司法律制度向普通投資者法律制度轉變。共同訴訟制度對邪惡富人的災難性打擊主要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首先,共同訴訟制度徹底改變了窮人和富人之間不同的訴訟費用。共同訴訟制度把富人和窮人打官司的命運從“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的狀況中完全顛倒過來,窮人打官司變得輸贏無所謂,富人打官司則往往傾家蕩產。如美國法律規定,窮人打官司輸了不花錢,贏了從對方賠償金額中扣,自己仍然不出錢;并且律師都不用自己請,由法院指定律師,律師費也是從賠償額中扣除。這一條徹底改變了律師對待富人和窮人的態度:所有律師都愿意替窮人打官司,無論是想發財還是想成名,都只有千方百計替窮人打贏官司才能達到目的。 其次,共同訴訟制度徹底改變了窮人和富人之間的舉證責任。虛擬經濟運行的特點,決定了別說是普通投資者,即便是監管部門和警務部門也很難拿到違規者的違規證據。虛擬經濟的這個特點,使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搞起了“富人原罪說”,假定富人天然就有罪,要想證明自己是清白的,就必須拿出證據來,由此美國證券市場一下子便成為全世界最干凈的市場。 2000年美國證券委員會主席代表美國投資者狀告美國三百家券商,指責由于他們作弊導致許多投資者虧損,三百家證券公司要證明投資者的虧損和自己沒關系,簡直比登天還難,最后只能甘愿服輸,主動拿出30億美元賠償投資者了事。事后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專門寫文章,分析官司之所以能夠打贏,主要是歸功于舉證責任倒置的司法制度。 而中國證券市場則是由投資者承擔舉證責任,由于投資者根本不可能拿到莊家證據,這就使莊家可以無所顧忌地隨意欺詐投資者,這是中國證券市場變成散戶資金屠宰場的一個重要原因。深圳發展銀行在被美國新橋集團收購后,一年利潤增加十幾倍,股價一飛沖天,深圳發展銀行沒有衍生品業務,怎么可能一年利潤增加十幾倍?如果放在美國,這家銀行就必須向法院證明自己的利潤是哪里來的,如果證明不了就是欺詐,就會像安達信一樣灰飛煙滅。可是在中國舉證責任由投資者承擔的法律保護下,深圳發展銀行不僅沒有被查處,甚至有些媒體僅僅因為懷疑它有利潤操縱嫌疑,就被深圳發展銀行以司法起訴相要挾,被迫向這家已經成為美國銀行的深圳發展銀行道歉。 還有最近鬧得整個證券市場沸沸揚揚的劉芳事件,被稱為“漲停板大隊長”和“中國股神”的劉芳,創造了21世紀最驚人的炒股神話:她買哪家股票,哪家股票隨后便火箭般上升,并且不是翻一倍二倍,也不是翻十倍八倍,而是十幾倍幾十倍地翻翻,其中ST金泰居然接連42個漲停板。 劉芳所購買的14家股票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她購買后會很快便宣布進行重組,重組永遠是股票暴漲的第一題材,于是鈔票便像潮水般涌入了劉家大門。這位超凡入圣的“中國股神”自然引起了市場山呼海嘯般的歡呼和關注。首先關注的是這位股神的神奇能力是哪里來的,據她本人在記者采訪中說,這位北京出租汽車司機的女兒是把同齡伙伴用來談戀愛的時間抓緊自學,獲得了北京大學醫學專業的心理學碩士文憑,從而獲得了成功。顯然這個理由太過幽默,心理學不是預測學占星術,不可能賦予人們如此神奇能力,顯然其中的真正原因外人難以知曉。 其實這個事情本身倒沒有什么值得特別關注的,值得關注的是它反映了一個十分可怕的市場現實:中國證券市場的股價波動都是預先設計和人為操縱的,只要事先得到消息,就能夠穩賺不賠,并且想賺多少就能賺多少,中國的確存在一個實實在在的“消息市”。而如果在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情況下,這件事情查起來很容易,讓這位股神拿出沒有內幕消息的證據就可以了。 可以說,中國證券市場原告舉證的司法原則,已經成為莊家肆意妄為無所顧忌的法律保護傘,各種違規操縱已經完全公開化了,直至到了不屑掩蓋敞開操作的地步。劉芳事件引起市場關注的另一個方面,就是為什么這位股神要把事情鬧得沸沸揚揚,要讓整個社會都知道。劉芳作為平安保險公司的大股東、身價數十億的世界級富豪,不可能是為了賺取那區區數千萬的小錢而炒股,如果是為了賺錢而炒股,她完全可以隨便注冊一個公司,使用公司名義進行炒作,怎么可能用真名實姓去故意招惹市場關注,要知道,在股市上連買14家股票,14家公司隨后就宣布重組的做法,無疑是有意把市場懷疑的目光吸引到自己身上,這種引火燒身的做法顯然不是一個世界級富豪的風格。不過,這位北京出租汽車司機的女兒、沒有經營任何行業而突然成為億萬富豪的20多歲的年輕人,從此總算有了自己的行業:投資股票。當然,也可能“中國股神”的確具有超常的預測能力,果真如此,也只能說明我們對“中國股神”的議論是錯誤的,但是中國證券市場客觀上保護惡意欺詐的監管模式的確是到了應該結束的時候了。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