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司市值管理 全流通時代的革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 16:47 《資本市場》
文/孫孝立 "假設時光倒流到證券誕生的那一刻:除了發明證券的人和公司本身,沒有人知道證券到底是什么。" 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流行的證券投資理念大致有五種:基本分析流派、技術分析流派、學術分析流派、心理分析流派和玄學分析流派,可謂理念紛呈,莫衷一是。但萬變不離其宗,究其理論淵源,可歸納為二大假設和一大關系。二大假設是指:有效資本市場假設和混沌資本市場假設。一大關系是指:證券價格與公司價值的關系。二大假設又是以對一大關系的評判為分野。其中,有效資本市場假設認為公司價值決定其證券價格、價格圍繞價值波動,而混沌市場假設認為資本市場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而不是證券價格與公司價值之間簡單的線性反映關系。 上述投資理念譜系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投資理念,不論是著名的“巴菲特悖論”還是“索羅斯反射理論”都難逃此窠臼。資本市場發展到現在,對此譜系的任何歸納和演繹都將是拾人牙慧,有意義的是我們能不能跳出“廬山”看清其真面目?如果,我們不糾纏于證券本身,而是審視交易的雙方:投資者與投資者,投資者與公司。我們會發現上述投資理念譜系隱含著一個事實——在證券交易中,大多數情況下,投資者處于選擇的地位,而公司卻處于被選擇的地位。 對此,有人可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恐怕沒有那么簡單。 假設時光倒流到證券誕生的那一刻:除了發明證券的人和公司本身,沒有人知道證券到底是什么。很顯然,第一宗交易一定是公司引導投資者。這一幕似乎在證券發行時重復上演,問題是公司為什么不一直把“引導者”的角色扮演下去呢?持續扮演“引導者”的意義何在?具體如何操作?靠什么機制維系下去? 要回答上述問題,還是讓我們回到其邏輯起點。 拋開嚴格的理論和概念不談,公司的有價證券可看作是公司的一種“資本”產品,這種產品也存在供、研、產、銷的問題,我們可以機械地作如下解釋,“供”其實是公司本身努力具備發行有價證券的質地,也就是公司的內在價值,這決定了證券產品的質量;“研”就是金融工具創新,比如,股票、權證等;“產”可以看作是證券發行;而“銷”則是公司證券在資本市場的營銷。 既然是公司自己的“資本”產品,當然是賣得越多,價格越高越好,這是小孩子都懂得道理。說得科班一些,公司“資本”產品賣得好,對公司有舉足輕重的意義:一是提高了公司的資本生成效率和資本吞吐能力;二是拓寬了公司的戰略選擇空間。一個上千億市值的公司自然比一個只有幾十億市值的公司覆蓋的商業機會要多;三是降低了并購重組的成本,因為,公司有價證券是公司并購行為的重要支付手段;四是對公司的市場地位、信用評級、消費者心理、管理者信譽等產生積極地影響。 但令人遺憾的是,這么淺顯的道理,有些身居上市公司高位的人卻茫然不知。其后果自然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只有眼睜睜的看著自己公司的股價任人宰割,隨波逐流。在股權分置改革以前,A股市場恰似計劃經濟時代的商品市場一樣,由于價格機制存在缺陷,公司的努力很難有效反應到公司市值上,這種現象還是有情可原的。但,到了全流通時代,公司做好自己的“資本”產品經營已是公司經營的題中之義,和產品經營一起構成公司發展的雙輪驅動。而公司“資本”產品經營的核心和體現形式就是市值管理。 美的電器董事長何享健的一句話可為此作一注腳:“我們要從做產品到做企業,從做企業到做資本。下一步,我們的企業不光要講效益、講現金流,更重要的是看企業的市值,進行市值管理。現在的世界靠的是科技和資本,只要有錢、有科技,就什么都能做到。”“思路決定出路”,這也是為什么同為白色家電企業,美的電器的股價能在一年多漲了七倍,市值達到近五百億,成為國內家電上市公司遙遙領先的市值老大,其市盈率高出國際家電平均市盈率近50%。可以斷言,如果有一家家電企業能夠整合中國家電產業的話,非美的電器莫屬。道理很簡單:其估值溢價水平足以吸引國際金融巨頭,而沒有國際金融巨頭的支持,搞產業整合簡真就是癡人說夢。 何享健的市值管理其實很簡單,只有五步棋:股改前利用關聯交易加強控制上市公司→股改后增持并注入資產→推出管理層股權激勵→引進高盛作為戰略投資者→改善投資者關系。前三步是練內功提升公司的內在價值和未來預期;引進高盛是增強資本實力,優化股權結構;改善投資者關系實質是資本市場營銷。而這足以引導投資者一步步跟隨,逐次把股價拉升,在“5.30”之后三周內,在整個大盤風聲鶴唳的境況下,一路狂飆50%,一枝獨秀,堪稱奇跡。毫不夸張的說,在美的股價走勢中,何享健才是真正的操盤手。 在佩服何的大手筆的同時,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疑問:美的電器還會出什么招?這個問題本質上是問:美的電器的市值管理是見機而作還是一種常態機制?勿庸置疑,常態機制更有利于各方對美的的預期,但事實不得而知。 在這里,我想強調的是,真正規范的市值管理應該是建立一種常態機制,包括工作內容、工作規范和流程等,以維護和保持公司的股價長期內正常反映公司的內在價值,本質上是上市公司應有的管理職能。只有做到這一點,上市公司才算真正完成了一場“公司革命”,成為投資和被投資博弈的贏家,徹底改變“被投資者選擇”的命運和格局,才能掌控“市值”這把現代化產業競爭的利器,在未來產業變遷中做到“變化由心,行藏于手”。 而作為一名投資者,請記住“股神”巴菲特說過的一句話:在股市中,聰明人在開始做的事情,傻子在結束時做。市值管理本質上是由政策驅動上市公司發動的一場“革命”,這場“革命”將顛覆資本市場中公司與投資者之間被選擇和選擇的關系,進而深刻影響到整個資本市場的勢力均衡和傳統的投資理念。如果你想成為一名聰明的投資者,就必須對市值管理引發的可能的變化保持足夠的重視和敏銳的反應。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