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解禁會使行情中斷嗎(2)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 10:42 《理財周刊》
減持理由不一 “大非”、“小非”們為什么在一路走高的牛市中急于套現?答案是:各個各的心思。 以中信證券為例,自去年8月15日起到現在,已先后有多家“大非”“小非”減持中信證券股份,包括長城開發、中信國安、雅戈爾、原揚子石化、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和上海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南京揚子石化煉化有限責任公司等。 長城開發發布公告稱, 前期投資2400萬元參股中信證券,公司持股1377萬股,公司1月4日開始減持,截至2月28日累計出售中信證券878萬股,測算實現投資收益約2.899億元。而減持的理由是中信證券股價已大幅上漲,為了鎖定投資收益,給股東以良好的投資回報。 長城開發持有中信證券本來數量就極少,股價漲高了拋出理所當然。但一些相對控股股東也在不斷減持中信證券,如公司原先的并列第一的發起人股東中信集團、中信國安和雅戈爾,除中信集團外,均出現了大比例減持。中信國安自去年以來就多次減持中信證券共計近億股。雅戈爾已累計出售中信證券30,121,370股,已超過中信證券總股本的1%。業內人士,兩家公司 的減持行為與定向增發有關,定向增發后,兩者由原先的并列第一大股東跌至并列第三大股東,謀求退出,無可厚非。 瀘州老窖的控股股東瀘州市國有資產管理局先后四次“大非”減持,已累計售出瀘州老窖42,069,983股,目前仍持有本公司股份466,375,156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3.52%,仍為本公司第一大股東。公司第二大股東為瀘州市興瀘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僅為1.82%。也難怪,一股獨大的控股股東,再怎么減持也是“老大”,更何況還能拿著一大把“真金白銀”,何樂而不為? 盡管各家“大非”、“小非”是各有各的理由,但最根本的一點是它們在牛市中獲利豐厚。業內人士指出,2006年股市單邊上漲,眾多公司股價漲幅可觀,為“大非”“小非”股東激流勇退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事實證明,這部分“識時務”的“大非”“小非”獲利豐厚。以蘇寧電器、中信證券為例,2006年10月28日,蘇寧電器公告稱,其高管趙蓓女士減持公司限售股,趙蓓在其所持股份解禁后,共分三次合計減持1592.064萬股,套現5.99億元。中信國安其2006年12月13日公告顯示,憑借著減持原來持有的中信證券股票,初步測算就實現投資收益超3億元。而資料顯示,中信國安2006年上半年凈利潤僅為11760萬元,2005年全年盈利也只有22461萬元。也就是說,2006年僅靠在中信證券上的股權投資收益,中信國安就超過了2005年全年的凈利潤。 “大非”減持應引起警惕 那么,“大非”、“小非”減持席卷而來,究竟對大盤影響幾何? 從根本上說,“小非”的減持是因為獲利巨大。“小非”們持有上市公司的股票成本非常低,均低于1元,有的甚至只有幾分錢,在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盈利面前,大規模地兌現利潤是正常之舉。事實上,“小非”的解禁未構成對上市公司估值的影響,增加的只是股票的交易風險,或者說是考驗市場資金和信心的承受能力。二級市場對好股票的認同絕不會因為有“小非”的存在就卻步,也絕不會因為有“小非”減持而改變對上市公司的認識,這點已在市場中得到了很好的佐證。 如果說在上市公司中沒有話語權的"小非"大量減持套現還能夠理解,但是對公司內部運作熟悉的"大非"也減持,對公司的影響力卻不容小覷,因為掌握內幕信息、知曉內情的"聰明的大非們",其行動顯然更能左右市場的信心。他們的拋售行為,尤其是數額巨大的拋售行為,至少說明他們不看好公司的未來,或者是覺得目前的估價有所高估。 另外,對于“準大非”,也就是“中非”的舉動,投資者也要非常重視。“中非”一般是持股超5%的非股份股東,他們拋股行為也要引起警覺。“中非”中有相當部分是戰略投資者。去年以來,證券市場的非公開向募集資金大比例的增加,據統計,實施非公開發行的公司不下50家,而其引進的戰略投資者與上市公司“息息相關”,一般來說,非公開發行會有一些“貓膩”。而從目前看,進行非公開定向增發和公司股價相對于增發價來說,均有大幅度的上漲,有相當部分已經翻番。而這些戰略投資者的持股一般都是12個月的禁售期,在如此豐厚的獲利下,去年增發的必然會在今年集中套現。由于他們的持股數較大,集中的拋售行為一定會引起股價的大幅波動。 因此,業內人士提醒,目前市場最大的莊家不是公募、私募基金,而是以低成本獲得非流通股的大小股東,股改后,越來越多的“大非”、“中非”“小非”已經或即將解禁流通。那些上市越久的公司,經過長期的派現和送股,成本有些已趨于零,其沽售的沖動可想而知。此外,大盤經過前期大幅連續上漲之后,無論是從獲利回吐角度還是估值水平來看,“大非”“中非”“小非”落袋為安的沖動某種程度上將更為強烈。投資者需引起重視,對該板快在短期內應盡量予以回避。 估值仍是投資依據 但也不少汪內人士認為,持有還是減持一空公司股票,不能簡單地以個別“大非”、“小非”來進行判斷,而應從以估值角度出發,判斷其是否具有投資價值。證券市場是一個復雜的市場,估值水平的高低不僅在不同階段的市場有不同的評判,而且不同的研究機構在同一階段也會有分歧。而作為“大非”的某些控股股東或相對控股股東對自己公司的判斷也不一定100%的正確,也有可能“只因身在此山中”,對自己公司的估值與市場的整體估值判斷發生偏差。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美國的DELL公司,其股價在1989年至1998年美國十年的大牛市上漲了890倍,名列美國十年牛市的漲幅榜第一,但是,其大股東也早早進行了不斷的股權拋售。再說近一些,中信證券在遭受“大非”減持后,股價非但沒跌,而是一路走高,一度站上了50元。原因就在于,中信證券在“大非”減持之后很快就被基金等機構所吸納,這主要還是對價格預期的不同導致的。類似的還有三一重工、豫光金鉛、創興科技等。 更有樂觀人士認為,目前來看,減持所帶來的沖擊仍更多體現在心理層面,對不會對優質股的長期走強造成明顯影響。在宏觀經濟整體向好、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人民幣長期升值趨勢明顯、上市公司業績提升明顯等利好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國資本市場面臨歷史性的發展機遇,長期牛市得以確立,只要良好的市場氛圍不改變,一些估值合理的上市公司的“大非”、“小非”解禁不至于造成明顯沖擊。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