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50之上篇:產業分布解構ΔGDP 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5日 16:33 《新財經》 | ||
美國經驗:消費型經濟的縮影 漂亮50是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發明,但若在50年代甚至更早就提出漂亮50的話,相信入選的行業一定會大不相同。 實際上,20年代是美國的鐵路熱時代,30~40年代進入了鋼鐵熱時期,50~60年代汽車、半導體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而到了70年代,漂亮50拋卻了幾乎所有基礎性產業(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一家也沒有入選),消費和高科技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尤其是那些美國文化全球化的代表性產業。 比照前文提到的兩份名單,必須佩服當年美國投資人對美國經濟未來的把握,實際上在此后二十到三十年間,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就是消費升級產業,而推進勞動率增長的主要源泉就是以信息化為代表的科技進步。 解構美國的GDP,我們看到,2003年,農業,即第一產業只占GDP總量的2%,第二產業工業占18%,而第三產業服務業構成了美國GDP的80%,其中消費對GDP的貢獻達到70%以上。消費和高科技產業不僅是美國經濟總量的主要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它們推動了美國經濟的增長:2003年美國GDP增長3.1%,其中,消費貢獻了2.2個百分點的增長,占70%;私人國內投資貢獻了0.64個百分點,這之中設備和軟件投資占到三分之二,貢獻了0.42個百分點;而一些基礎性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則很弱,非居民建筑投資輕微衰退,政府支出雖然貢獻了0.63個百分點的增長,但主要是國防支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很少;此外,盡管美國的消費類品牌和高科技產業在進行全球化的擴張,但其國內一些低技術含量的制造業不斷受到境外低成本國家同類產品的沖擊,導致2003年凈出口大幅下降,抵消了私人投資的增長。進一步解構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我們也看到,90年代,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的40%來自于批發零售業和金融服務業(其中商業貢獻了25%),其余將近60%都來自IT產業,制造業的生產率提高很少。 由以上分析可見,漂亮50實際上就是美國70年代及此后三十年間經濟結構的縮影。以醫療產業為例——很多人認為IT是美國最大的行業,但其實是醫療——70年代醫療占美國GDP的8%,目前上升到14%(IT為11%),相應地在Morgan Trust的名單中,有8家制藥企業、2家醫療設備企業入選,醫療產業占入選企業總數的20%,而在兩份名單合計的76家公司中,有10家制藥企業、3家醫療設備企業、2家連鎖藥店,合計也占到入選企業總數的20%,可見,盡管Morgan Trust和Kidder在漂亮50的具體名單上存在分歧,但對醫療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增長貢獻是共識的。 從漂亮50的產業分布圖(兩份名單合計,圖1),我們看到在入選的76家公司中,有47家為消費類企業(包括醫療領域15家,日用消費品8家,餐飲8家,零售4家,金融4家,旅游2家,家裝4家),占到總數的60%以上,14家高科技企業,占總數的18%,而基礎產業(石油、基礎化工)僅6家,低技術壁壘、低品牌性的制造業6家。從某種意義上講,該圖也可以視為美國經濟增長的產業結構圖。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