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中小板三年內上市公司總數達到1000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09日 14:48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鄒愚 深圳報道 盡管努力保持不動聲色,言語間還是不經意流露出長久等待后的焦慮。重開IPO的預期日益逼近后,中小板正在為自己的前途做一個大膽的規劃。 上周,在深交所組織的一個內部研討會上,深交所高層表示,在重開IPO后,中小板將
千家狂想 3年,1000家,這是一個令人感到驚訝的數字。 對此,交易所方面更愿意將其解讀為一種美好的愿望。深交所有關人士表示:“所謂1000家更多是一種期望。” 要在3年之內,達到1000家上市公司的數量,相當于每天有一只股票掛牌上市。 “這種可能性不大。”一位圈內人士評價。 不過,深交所早已在為日后的擴張未雨綢繆。深交所一直在大力促進中小企業板-創業投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良性互動機制的形成。包括與聯合科技部、國家開發銀行攜手發起“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路線圖計劃”相關各方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實行資助、投資、擔保、創業培訓、改制上市等全方位支持;并且選擇了10大科技園培育中小企業成長。 此外深交所還與各地政府部門、證監局共同啟動和實施中小企業上市培育工程。 據了解,截至2005年5月,深交所已經調查了3800家中小企業,其中800家企業基本具備上市條件,400家企業符合上市條件。 與其說深交所是為自己量身定制目標,不如說是日益迫切的焦慮感在推動其前進。 數據顯示,截至2005年10月,深滬兩市A股上市公司總數為1344家,市價總值30580億元,流通市值9480億元。其中上海A股上市公司總數814家,市價總值為22216億元,流通市值6359億元。而深交所有530家A股上市公司,市價總值8364億元,流通市值3121億元。 深交所的上市公司數量、市價總值及流通市值占兩市總數的比例分別為39%、27%、32%。其市價總值和流通市值不到上交所的一半。 現實不盡如人意,而過去的輝煌總是容易喚起人們的勇氣和榮譽感。10年前,兩個交易所曾經有過十分白熱化的競爭,深交所通過硬件創新及提高服務質量,吸引各地新上市公司選擇深交所作為上市地。1996年8月開始深交所成交額開始全面超過上交所,此外,據美國彭博資訊的統計,1996年深圳股市以174.92%的漲幅登上全球股市排行榜的冠軍寶座。 “股改完成后,制度的瓶頸已經打破,中小板將迎來發展的大機遇,是各方的共識,”深交所人士表示。 當所有準備都已經完成,目標已經清晰可見。 創業板歸來 五年前,創業板還是個令人心潮彭湃的詞語,那時,互聯網泡沫還未破滅,納斯達克輕易沖破5000點,創業板風靡全球。中國資本市場也想借此進行完美的一躍,實現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建。 而這一躍的重任,落在深交所肩上。深交所的主板新股及上市業務暫停,一切為創業板讓路。深圳市政府甚至推選了20余家公司,作為創業板備選上市資源。 就在創業板呼之欲出之際,形勢變幻之快超出人們意料,隨著2000年3月的互聯網泡沫開始破裂,納斯達克跌落聲譽低谷,而同期中國證券市場的走低,也成為創業板難產的主要因素。 深交所開始漫長的等待,這一等,就是四年。 直到2004年6月,“新八股”在深交所上市,中小板粉墨登場。 2005年8月,當百度以每股122美元的高價在納斯達克掛牌,互聯網重新回潮,那些美好的圖景一夜之間又重新回來了。 月初,國務院批復了證監會《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在這26條意見中,提出要建立多層次市場體系。在加強主板市場建設的同時,積極推動中小企業板塊制度創新,為適時推出創業板創造條件。 而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指出,“十一五”規劃將立足科學發展、著力自主創新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并明確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是關鍵。要以中小企業板建設為突破口,加快創業板市場體系建設,創造條件,使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科技企業快速進入資本市場。 近日,科技部研究中心創業投資研究所所長房漢廷預計,創業板將在2010年推出。 未來的創業板是一個什么樣的市場? 高成長,是中小板區別于主板的最主要特征,而日前公布的中小板第三季度報告,似乎在給這個理由增加說服力。 截至2005年10月31日,50家中小板企業披露了2005年第三季度報告。2005年1-9月,中小企業板公司的業績繼續保持了向上增長的良好勢頭,50家公司平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93億元,同比增長36.70%;平均實現主營業務利潤1.11億元,同比增長22.38%;平均實現凈利潤3292.08萬元,同比增長15.21%;平均每股收益為0.31元,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8.11%。 香港前車之鑒 一水之隔的香港,時常被拿來作為深圳的樣本,創業板也不例外。 成立于1999年11月的香港創業板,在2000年9月達到960億港元后,就風光不再,2003年初已滑落至710億港元,2004年底則再跌至675億港元。 創業板指數的跌幅則更為驚人,2003年年初香港創業板一度回暖,曾升至3月5日1370點的年內最高位,但此后卻一路低走,2004年底指數已跌至988.6點水平,全年跌幅達到17.7%。總體來看,該市場與香港大市相形見絀,市場的交投也日益疏落。 上市公司家數減少,籌資能力降低是香港創業板的致命傷。 統計數據顯示,到香港創業板掛牌的企業數目由2001年高峰期的57家企業降至去年只有21家。截至今年10月中旬,只有8家企業在香港創業板IPO。據悉,2004年赴香港創業板進行IPO的21家企業共集資近27億港元。而今年前10個月,僅有的8家在創業板IPO的公司融資金額也只有約5.5億港元。同時,香港創業板交投額由2000年的800多億港元,跌至去年的200多億港元。 大市值企業的轉板也使香港創業板元氣大傷,2004年,包括TOM在內的十家創業板企業轉板成功,而長江生命科技、鳳凰衛視和香港網亦宣布有意轉板。 深交所中小板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招商證券(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維佳認為,和香港相比,內地的上市資源更加豐富,資金供給也十分充足,中小板如果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壯大,將會避免邊緣化的狀況。 大者為美,這樣一個定律同樣適用資本市場,從這個角度看,不難理解深交所的雄心壯志,在短期內迅速做大,才會避免淪為與香港創業板同樣的境地。 國信證券研究所所長何成穎認為,與香港相比,內地資本市場優勢在于籌資能力更強,中小板現有50家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總額為113.9億元,平均每家募資達2.27億元。籌資能力已經超過香港創業板。但內地資本市場不足之處在于審批手續復雜,隨著新《證券法》的出臺,新股審核權下放交易所,上市的手續可能會進一步簡化,有利于資本市場的長足發展。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