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上周公布的一系列經濟運行數據低于預期,加劇了全球資產市場以及A股市場的波動幅度。不過,上周五A股出現了強硬反彈。那么,這是否意味著經濟數據對A股的影響已經漸遠呢?
對于上周A股的走勢來說,不能不提兩個信息,一是外圍市場的激蕩走勢,尤其是國際油價、金價的懸崖式跳水,讓部分資金感受到資產價格波動的風險。所以,這部分資金就采取了觀望的策略。二是一季度GDP增速低于預期,從而使得銀行、地產等個股出現了調整的態勢。
但畢竟當前A股指數經過近期的調整,又回落到2200點一線,這在上證指數的月K線圖上,仍然是相對低位區域。與此同時,銀行股、保險股等諸多大市值品種的估值水平也處于相對低位區域。在此背景下,多頭自然敢于護盤。尤其是當市場出現朦朧利好之際,護盤資金更易“人來瘋”,加大護盤力度。
慶幸的是,在上周四收盤之后,傳出RQFII、QFII等機構資金擴容甚至入市提速的信息。雖然未得到更多信息的旁證,但這足以讓護盤資金如遇春風,加大了護盤力度。故在上周五,券商股、銀行股等指標股、人氣股出現在漲幅榜前列,進而釋放出強烈的護盤信息。受此驅動,無論基金等機構資金還是游資熱錢均伸展筋骨,前者主要關注的是紅太陽、掌趣科技等產業高成長的優質品種,后者關注的是姚記撲克等摘帽、填權等諸多事件驅動型個股,如此就牽引著A股節節回升。
但是,這并不等于短線A股會有進一步的彈升空間。
一方面是因為盤面的因素,比如說上周五午市后,萊寶高科等近期強勢股出現跳水的走勢,說明銀行股與高成長股的資金爭搶行為有所加劇,A股的資金面趨于緊張,不利于后續行情的演繹。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折射出M2的增長對經濟的刺激力度開始遞減。3月末M2余額103.61萬億元:3月份貸款增1.06萬億元、高于市場預期的8500億元左右的水平。但相對應的是,一季度GDP增速只有7.7%,遠低于預期。這樣的數據就意味著龐大的M2增速規模也難以刺激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同時,一季度經濟運行數據也折射出房地產對經濟的刺激力度也在遞減。據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20898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7.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35.3個百分點,上年同期為下降13.6%。但相應的是,今年3月,中國的用電量僅較上年同期增長1.9%。這說明房地產的大規模成長并未帶動全社會用電量的增長,也就意味著房地產對我國經濟的刺激效應在遞減。
但眾所周知,原先的經濟增長模式對貨幣投放量以及房地產銷售數據極為敏感。因此,一季度的經濟數據則說明了我國經濟格局已步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敏感的分析人士就指出,房地產市場已過多消耗了經濟增長的潛能,需要改變房地產市場在當前我國經濟中的結構比例。基于此,貨幣收縮的可能性大增,進而意味著銀行股進一步彈升的空間并不大。所以,上證指數在2300點一線的壓力依然沉重。
(金百臨咨詢 秦洪)
貴金屬領銜暴跌 農產小幅上漲
一周以來,國際金價過山車走勢時刻在考驗著投資者的抗壓能力。4月12日,一夜之間貴金屬走勢出乎市場意料,當日紐約黃金期貨下跌近5%,價格跌破每盎司1500美元關口,4月15日,紐約金價下跌9.4%至每盎司1361.10美元,創下1983年2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但是,戲劇性的是國際金價在急跌后,于4月16日開始連續4日上漲,這種行情讓習慣于追漲殺跌的散戶投資者兩面挨刀。
隨著國際金價、銀價大幅回落,國內黃金、白銀期貨連續下跌達12.17%、14.48%,期貨出現連續兩個跌停板,導致市場多頭沒有平倉機會。然而,從4月18日起,連續兩日滬金似乎由零散的買盤演變成出現大量買盤。截至4月19日,滬金1306主力合約已經上漲4%。國際油價方面,由于受黃金連續下跌影響,原油價格在經歷連續下跌后,4月18日出現反彈,上漲逾1%。因為油價較低的狀況吸引了買盤入場,并且市場投資者認為,如果油價繼續下跌,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將會考慮采取減產措施來加以應對。
基本金屬方面,由于中國經濟成長步伐放緩以及美國經濟復蘇步履蹣跚打壓了銅需求前景,導致倫銅價格一度跌穿7000美元/噸,截至4月19日,LME3月期銅報收7006美元/噸,周下跌423.25美元/噸,跌幅達5.5%。同時,受國際銅價暴跌影響,銅價下調壓力驟增,截至4月19日,滬銅期貨1308合約上周下跌4460元/噸,跌幅達8.09%,報收50690元/噸。滬鋅1308合約也于4月18日止跌回升,當日滬鋅期價報收14625元/噸。建材類商品螺紋鋼,上周下跌304元/噸,最終報收3686元/噸。
雖然上周貴金屬、有色金屬期價均出現暴跌,但農產品期價整體表現平穩,部分農產品如豆粕、小麥、玉米、白糖等期價還出現了小幅上漲,如國內豆粕主力合約1309出現了上漲走勢,最高上漲至3227元/噸。美國豆粕價格更是出現小幅上漲,最高上漲至389.8美分/蒲式耳。 (文/葉青)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