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臣
8月6日,在貨幣政策“微調”的消息刺激下,滬深股指雙雙震蕩下跌,收盤跌幅均超過2%。其中,上證指數盤中最大跌幅達117.35點(-3.42%)。
央行5日晚間發布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提出,下階段將“根據國內外經濟走勢和價格變化,注重運用市場化手段進行動態微調”。強調了信貸的“適度”增長,銀行體系流動性及貨幣市場利率水平的“合理適度”。同時,還探討了量化寬松政策面臨的約束和退出時機,指出“退出過慢,則可能引發新一輪資產價格泡沫和惡性通脹”。顯然,貨幣當局關注的側重點已經有所變化。
《報告》印證了此前的擔憂,從而對投資者的心理造成較大沖擊。但是,貨幣政策畢竟是從宏觀大局出發的,在全球經濟尚未明顯回升,世界主要國家“救市”政策沒有退出之前,中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也不會輕易逆轉。因此,暴跌更多反映的還是當前股市自身的脆弱性。
應該說,本輪行情最初是在“估值過低”、“經濟復蘇”、“貨幣充裕”三大因素共同作用下爆發的。隨著行情的上漲,“估值”從過低走向了“過高”,而“經濟回升(甚至反轉預期)”、“資金充!、“通脹預期”成為新的三大支撐因素。也就是說,股市在二、三季度雖然一路軋空式上漲,但是并沒有得到基本面的支持,行情主要靠資金和信心支撐。那么,一旦資金和信心變得不足,劇烈震蕩就在所難免。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就再度滋生泡沫,這固然和貨幣政策有關,但更多還是股市自身的問題所致。其中,基金產品同質化和新股發行定價機制弊端堪稱兩大“惡首”。
多年來,我國證券市場一直“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其實質是以發展公募基金為主,數千萬持有人、數萬億規模的基金集中在數十家基金公司,產品及投資行為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業務創新乏善可陳。這種發展思路導致市場參與者結構相對單一,就容易出現行情的大起大落。在牛市時,公募基金助長泡沫的作用十分明顯,在熊市時,則又會加劇市場的下跌。
因此,監管部門亟須轉變思路,在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同時,應致力于打造多元化的投資者結構。與此同時,還應該正確認識金融創新對市場的穩定作用,不能再裹足不前。
在新股發行方面,盡管市場各方已討論得非常充分,監管部門甚至為此“停車檢查”了大半年時間,但是改革結果顯然不盡如人意。在新的制度框架下,首只新股桂林三金以32.89倍市盈率發行,結果上市就炒到接近翻番;四川成渝上市首日最高炒到了73倍市盈率;中國建筑51.29倍市盈率發行,上市首日最大漲幅也達到89.71%。
一方面有公募基金助推,另一方面又有新股不斷地提升市盈率“標桿”,從而使股指持續上漲,泡沫不斷吹大,強烈誘導和示范作用吸引了大量跟風者“跑步進場”。有的投資人甚至以抵押貸款、消費信貸、信用卡透支等各種方式從銀行、擔保公司融來資金,投入股市。以至于銀監會接連出臺相關制度,進行圍堵。
一些投資者還投身于更為“刺激”的權證交易。據上交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7月份進行過權證交易的賬戶數達到123.16萬戶,較前一個月增加約50萬戶,環比增幅為67.9%。這些跡象表明,市場投機氛圍已日趨嚴重。
如果說,“7·29日”暴跌之前,市場還是鐵板一塊的話,那么,之后就明顯出現了分歧。機構投資者的策略正在轉向防御,尋找相對“洼地”。對此,散戶也應有所警惕。作為監管部門,更應該在此時加大監管力度,提示風險。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對現行制度進行必要的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