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股市及時雨 > 正文
 

等最后一跌并不明智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15日 05:34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等最后一跌并不明智

  近兩個交易日的市場雖然波動不大,但主動性做空力量明顯減弱,放量反彈之后并沒縮量下跌,而是縮量橫盤,這表明市場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內生性做多動能,它并不是由眾多外部力量推動的,這才是真正關注的焦點。

  初現內生性做多動力

  自2004年春節之后,大盤見頂一路下滑以來,我們都注意到一個明確的市場特征,那就是放量自然能漲,而一旦縮量往往會演變為陰跌行情,2004年9月份的反彈是如此,11月份的反彈還是如此,2005年2月份以及6月份的反彈仍舊是如此,一旦有利好大盤必然反彈,而一旦縮量,大盤則會反復下跌創出新低。

  盡管兩個交易日的情況并不能說明問題,但我們還是應該看到7月12日放量反彈之后,大盤基本保持了重心不再降低,縮量橫盤的強勢整理特征。隨著時間的延長,如果這種特征還能夠得以延續,則基本可以斷定一波時間跨度長、上升力度大的中級行情有望展開。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以前的反彈絕大部分來自于政策面的突發性利好,但我們卻注意到這種利好帶來的效應越來越弱,甚至越重大的利好效應越弱,最終形成了7月11日公布重大利好,大盤反而當日還出現下跌的情況,這表明利好效應已經降到了冰點,而此時往往可能出現物極必反的情況,次日大盤的大幅反彈并沒有任何利好消息的支撐,因此可以斷定這種效應來自于市場自身,而不是消息面的配合。上述所談到的兩點市場面的特征初步表明,市場內生性的做多力量正在逐步形成,這才是投資者應重點關注的市場特征,只有內生性力量所導致的行情才是能夠得到延續的。

  兩類比較顯示吸引力

  比較市場水平的高低往往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縱向對比的方法,它與股價的歷史走勢相關,比如大盤從1780點跌到1000點,很明顯絕大部分股票的下跌幅度超過40%,因此其市場風險是明顯降低的;第二個方法是橫向比較,也就是把我們的A股市場與國際股市的慣例進行評估,很明顯為數不少的A股已經具備了估值偏低的可能性。無論從縱向比較的角度還是從橫向比較的角度都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千點附近市場風險和估值風險都大幅降低。

  與此同時,我們還注意到以對價的方式解決股權分置問題已成為一個基本模式,如果10送2.5作為一個平均對價標準,那么事實上目前大盤的點位已經在800點附近,目前大盤的平均市盈率已經在13倍附近,成份股的平均市盈率已經在10倍附近。也許還存在最后一跌的機會,所謂的熊市尾聲的恐慌性下跌。但我們注意到隨著機構投資者隊伍的不斷壯大,人們盼望的熊市最后一跌出現的概率在不斷降低,原因何在?

  這是因為絕大部分機構投資者相對理性,以前市場之所以出現最后一跌,那是中小投資者博弈的結果。事實上我們也注意到近期有很多股票出現恐慌性下跌,即使大盤上漲也有跌停板的品種,而藍籌股已經拒絕進一步下跌,這也是大盤沒有出現恐慌性下跌的原因所在。另外,一部分機構投資者對宏觀經濟有負面看法,從眾多數據來看,這種負面看法不無道理。但事實上,在基本面變化沒有出現之前,這僅僅是我們的預期,沒有充分的把握說明宏觀經濟會出現明顯變化,也很難估算出宏觀經濟增長減緩的數據以及由此給上市公司帶來的壓力,特別是很難估算在不同行業之間以及行業內部會出現怎樣的結構調整,這也正是二線藍籌股暴跌之后,有些已經逐步恢復到前期的價格,而有些則繼續下跌的原因所在。

  事實上,未來整個市場所面臨的重大變局是股權分置改革,而不是業績增長,當一部分投資者還在對價這個問題上討價還價的時候,另一些戰略投資者已經開始了準全流通狀態下的戰略投資部署。從機構投資者的運作模式來看,越是在熊市的尾聲有所準備,就越是容易在熊市結束后爆發行情,所以我們近期應該特別關注那些熊市尾聲不跌的個股,而不是刻意去等所謂的熊市最后一跌。

  本版作者聲明:在本機構、本人所知情的范圍內,本機構、本人以及財產上的利害關系人與所評價的證券沒有利害關系。

  本版文章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文責自負。讀者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作者:萬國測評 彭濤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