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田勇(微博) 褚蓬瑜
6月4日,交通銀行以4.52元的股價跌破其4.65元的每股凈資產,以0.999的市凈率成為近年來首只破凈的銀行股。而其他銀行股的日子顯然也并不那么好過:華夏銀行的最新市凈率為1.01、浦發銀行(微博)為1.02,就連市凈率最高的銀行股中國工商銀行的市凈率也僅僅是1.42。
當前,與直接融資相比,我國間接融資占有絕對優勢,在某種意義上,銀行已成為我國金融業的主體。近來,銀行板塊估值體系整體下降,應該是對宏觀經濟環境不振、自身資產質量堪憂等不利因素的市場反映。
首先,在當前國際經濟環境潛在風險進一步積聚、國內宏觀經濟形勢趨緊趨緩的情況下,實體經濟有效信貸需求不容樂觀,銀行贏利能力受到限制。在歐債危機持續發酵、美國需求增速放緩,以及國內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壓力之下,傳統企業的庫存被動增加,擴大投資再生產的意愿下降,這直接導致對銀行信貸的需求減弱,而信貸規模縮水影響了銀行的贏利能力。
其次,房地產貸款以及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的極大不確定性引發市場對銀行不良率反彈的擔憂。截至3月末,我國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3260億元,較上年同期保持了20%左右的增速,但總體不良貸款余額卻上升至4382億元,相較去年末的4279億元增幅達2.4%。中央一再強調要鞏固房地產市場調控成果,堅持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絕不讓調控出現反復。在從緊的調控政策下,房地產銷售下跌和價格下降可能引起開發商資金鏈斷裂和按揭貸款違約事件,房價的下跌還會波及土地及相關行業,從而影響其他商業貸款和地方融資平臺貸款質量。我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負債中,80%都是通過銀行信貸獲得的資金,2011年至2013年是融資平臺的還債高峰期,存在不良貸款率上升隱憂。此外,在今年經濟增速明顯放緩的背景下,風險還存在于受到出口下滑影響較大和產能過剩較為嚴重的行業,這些行業貸款出現不良的可能性也比較高。
最后,息差收入一直是我國銀行業的傳統收入來源,而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在短期內會對銀行經營造成一定壓力。盡管近年來“轉型”已成為各家銀行的關注重點,而且轉型措施確已初見成效,但凈利息收入占比依然高達近70%。“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這意味著銀行將被迫面對息差縮小以及贏利模式改變的挑戰。而銀行業能否成功從襁褓中走出、實現業務轉型,市場各方對此的確有所擔憂,甚至懷疑。
分析原因是為了更加理性、正確地看待“破凈”事件。不可否認,銀行股的低估值的確令市場躁動,至少在心理層面造成一定影響,但市場也無須反應過度。從長遠來看,中國銀行業發展的基本面依然向好,我們仍有理由對銀行股未來的走勢充滿信心。
2003年國有商業銀行股改以來,我國銀行業始終保持健康穩定的發展態勢,財務狀況根本好轉,在股權結構、公司治理、資產規模、贏利能力、資產質量、風險控制、議價能力方面均有了脫胎換骨式的改變。雖然傳統信貸需求行業在經濟疲弱、調整產業結構的壓力下受到限制,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興起以及其未來在中小企業貸款、消費信貸、“三農”、民生領域的巨大潛力,又為銀行業實現戰略轉型與業績增長雙贏打開了另一扇門。利率市場化在使商業銀行傳統贏利模式受到沖擊的同時,反過來一方面有助于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增加信貸需求,尤其有利于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進而對穩增長、防止經濟下滑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將使商業銀行不得不創新業務品種、提高服務水平、發展增值業務、強化風險管理機制,由以往的非價格型競爭轉向更加集約、高效的價格型競爭。當然,這需要政策制定者預留更多的創新空間,比如允許大力發展信貸資產證券化等金融資產交易工具為銀行業經營提供流動性等。
(作者單位為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