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佑
當1月13日華銳風電(601558.SH)以幾乎跌停的方式,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之后,市場對風電產業發展前景的爭議之聲又一次達到了高潮。
這家世界第三、中國第一的風電企業,IPO發行價定為90元/股,部分投資人則認為,上市當天可能會突破到120元/股,但卻以破發收場。昨日華銳風電小幅上漲,收盤至72.25元,但與發行價相比每股已下跌了近20元,跌幅20%。
華銳風電股價的下挫,使人們不得不深思另一個問題:被熱捧了數年的風電行業,究竟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如果能找到一些正面的答案,或許會讓投資者增強對這家企業的信心,繼續緊握手中的股票,等待它的恢復上揚。但若是反其道而行之,華銳風電及其他風電上市公司都將遭遇嚴峻考驗。
股價大跌是否因估值過高?
華銳風電定價為90元/股,一開始并沒有引起市場的巨大反響。
公司一位高層曾向《第一財經日報》解釋,該價格是按2010年的預計凈利潤來估算的,約合30倍市盈率。
近日,華銳風電也宣布了該公司2010年的凈利潤為28億元左右,以發行10億股的總股數計算,確實是近30倍的市盈率。
“但是,30倍是否是華銳風電這樣增速已減緩企業的合適市盈率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師周先生對此提出了疑問。
在他看來,整個風機行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增速回調。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華銳風電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是52億、137億和178億(預測),同比前一年的增幅在106%、166%和30%。2010年的收入增長已明顯下降。
收入下降還是其次,凈利潤的增幅也下降得較明顯:華銳風電2008年到2010年的凈利潤分別為6.31億元、18.93億元和28億元左右,增長率396%、200%和50%。
周先生認為,很多風機廠商的增幅都在放緩。在風電產業發展的關鍵時間段——2006~2009年期間,雖然全球都在遭遇金融危機,但由于中國風機企業的主要市場都在國內,相比海外公司有著更加得天獨厚的優勢,因而各企業不僅沒有停產,反而增速明顯。
但是到了2010年,整個風機市場的飽和量變得很大了,再加上大型企業的出貨量已趨于穩定,因而想要再獲得超高速的增長幾乎是非常困難的。
市場發展前景究竟如何?
不過,雖然超高速增長難度加大,但周先生說,目前華銳風電表現出的增長速度,依然高于國際裝機平均增速。
數據顯示,2009年華銳風電的1.5兆瓦風機銷售量為2752兆瓦,2010年和2011年估計在3800兆瓦和4600兆瓦左右。“1996年到2009年的全球風電裝機量平均增幅在36%左右,相比華銳風電凈利潤50%的增幅還是略低一些。”周先生表示。
在他看來,今后風電裝機容量是否會快速增長取決于幾個層面,首先是中國的新增裝機速度到底如何。
2009年,中國年度的新增裝機容量為13750兆瓦,占全球份額的36%,為世界第一,其次是美國、西班牙、德國、印度以及意大利。但這幾個國家的合計新增裝機量都不敵中國國內,可見中國的裝機速度之迅猛。
2010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量為16000兆瓦,累計風機裝機量為41827兆瓦,躍居世界第一。不過這也意味著中國的風機增速已經有一個極大的基數了,未來要保持較高的增速將面臨挑戰。
招商證券研究員汪劉勝告訴本報,我國裝機容量超過百萬千瓦級的風電省份有遼寧、內蒙古、河北和吉林。如果沒有這些地區的大發展,也顯然無法為風機生產商帶來廣闊的市場前景。
其次,華銳風電等一大批國內公司,是否真的能夠引領世界的風機潮流也是關鍵。如果能搶占3兆瓦以上的大型風機市場,那么市場占有率依然是不小的。
華銳風電在2010年、2011年估計要產出102兆瓦和810兆瓦的3兆瓦風機產品,將給公司帶來7.3億元和40億元的收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3兆瓦風機的競爭格局將是極為激烈的。
適合建設3兆瓦以上的風電場大部分是在海上。去年5月,國內海上風電項目的首輪招標啟動,20多家企業展開了對近海地區的風電場競標。
上海電氣集團副總裁鄭建華就表示,國內的海上大型風機廠商是西門子,其他國內公司都還在“學步”階段,而招標的一個門檻就是要求風機廠有運行業績,符合這一規定的風機設備商并不是很多,只有上海電氣、東方電氣、金風科技、華銳風電、湘電股份等不到十家公司。
但即便如此,國內一家大型風機企業的高層也認為,海上風機的競爭并不簡單。去年下半年,上述海上風電項目招標中標價對外公布,中標區間在每千瓦時0.62元~0.74元之間,已遠遠偏離了海上風電的真實成本。這也是一種很“惡性”的競爭。而且該電價與陸上風電的價格差距也不大了。
以我國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上海東大橋1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為例,發改委核定后的稅后上網電價為0.978元/千瓦時。而目前我國陸上風電按照資源區情況共有四類標桿上網電價,分別為每千瓦時0.51元、0.54元、0.58元和0.61元。
不僅如此,海上風電產品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國華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一位高層表示,臺風對于海上風機的影響會很大。東南沿海風機會被嚴重侵蝕,而長江口以北的山東、江蘇等地稍微好一些。因此,如果是在東南沿海建設海上風機,必須要有很高的防侵蝕設施或者技術,但是目前國際上沒有可以照搬的類似技術。
此外,由于國外的機組也不適應江蘇當地淤泥質海床,國內公司能否真的研究出中國海床特性的設施,也需要較長的一段時間,而且有好的運行成績才行。
并網難題
除了建設,對風機企業來說,另一個頭疼的問題,還在于并網困境。
我國風電規模增速非常快,2009年,全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在2600萬千瓦左右,而建設裝機容量達到了2000萬千瓦以上。
此外,按照規定5萬千瓦及以上的風電項目須由國家發改委核準,而一些地方政府就在同一區域連續核準4.95萬千瓦的風電項目,以規避到國家發改委去核準這一環節,這是風電規模增速過快、控制難度增加的另一癥結所在。
所以,盡管新疆及內蒙古等地有極大的風能儲量(高達3433萬千瓦和6178萬千瓦),但一些正在建設的裝機容量,未必能夠得到電網公司的承諾,一定可以介入到真正的主干電網內。
中國風能協會副理事長施鵬飛表示,風電場、電網之間并沒有取得一致,電網公司在不知道風場的建設行情時,就不會在自己的電網計劃中考慮風電接納。
金風科技董事長兼CEO武鋼對此則顯得很樂觀。他判斷,今后內蒙古地區的電網公司整合,或許會將電網接納難題一一解決,而甘肅地區的高壓輸電網絡的配套,也會使得新疆電力有望向甘肅進一步輸送。
按照國家能源局2011年的工作計劃,今年將建設內蒙古開魯200萬千瓦、甘肅酒泉二期500萬千瓦、新疆哈密200萬千瓦等一批新項目。這對理順和打通輸電網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除了電網接納問題之外,目前國內風電配件供應的不足,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東方證券研究員鄒慧說道,以風機軸承為例,國外公司嚴重壟斷整個國內風機市場,因而風機整機企業也要看配件的臉色行事。“市場高速增長的時刻,海外軸承商的斷貨可持續10多個月。” 鄒慧說。
但一家風機企業的銷售負責人則表示,配件的完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2006年到2009年,國內風機整機在成長,配件企業也需要引入技術、消化技術、了解市場情況。
鄒慧表示,從葉片方面看,中航惠騰已可以供應600千瓦、750千瓦、850千瓦、1兆瓦、1.25兆瓦到2兆瓦之間的大部分機型,而上玻院也是可以覆蓋1兆瓦到2兆瓦之間的機型。
齒輪方面,重齒、南高齒、杭齒、德陽二重等公司能覆蓋到大部分的中端機型,不比弗蘭德等技術性企業差。南高齒和重齒公司已占國產化齒輪箱市場份額的80%以上,成長速度很快。
“我覺得增速放緩是事實,但是企業的成長性還是有的。一家公司如果利潤能維持50%的同比增長,其投資價值依然存在。”鄒慧說道。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