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證券 尹建輝
事件: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副會長尚福山在7月23日首次披露了有色金屬行業“十二五”規劃草案。按照規劃,到2015年,十種有色金屬產量控制在4100萬噸以內。
根據草案,未來五年,有色金屬行業將根據國內外能源、資源、環境等條件,以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為主,充分利用境內外兩種礦產資源,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嚴格控制冶煉產能盲目擴張,淘汰落后產能。計劃到2015年,粗銅冶煉控制在500萬噸以內,電解銅控制在650-700萬噸之間;氧化鋁控制在4100萬噸以內,電解鋁控制在2000萬噸以內;鉛冶煉控制在550萬噸以內;鋅冶煉控制在670萬噸以內。資源自給率方面,規劃要求,通過國內開發和國外礦產資源合作,爭取到2015年我國銅、鋁、鋅礦產原料保障能力分別達到40%、80%和50%。再生精煉銅和再生鋁、再生鉛產量占當年精煉銅、電解鋁、精煉鉛產量比例分別達到40%、30%和30%以上。提升集中度方面,規劃要求到2015年,銅、鋁、鉛、鋅排名前10位企業產量占全國總產量比例分別達到90%、90%、70%和70%。規劃鼓勵部分深加工、新技術和新型材料項目的發展。依據規劃,到2015年要形成一批高端產品生產能力,其中,高精銅板帶60萬噸,精密銅管85萬噸,電解銅箔50萬噸;大力發展工業鋁材,2015年要基本滿足國內需求。重點研究開發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輕質高強結構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純材料、稀土材料、軍工配套材料等設備技術和產業化技術。另據透露,工信部正在起草稀有金屬行業“十二五”規劃,該規劃將獨立于有色金屬規劃,且級別更高。稀有金屬規劃將涉及鎢、鉬、錫、銻、稀土五種稀有金屬品種。規劃主要包括總量控制、確定收入目標、利稅目標、重點鼓勵發展方向等內容。
點評:
1、產能控制計劃比較激進,完成難度較大。根據草案要求,到“十二五”計劃末,十種有色金屬產量控制在4100萬噸。具體目標是:電解銅產能控制在650-700萬噸,電解鋁控制在2000萬噸左右,鉛產能控制在500萬噸左右,鋅冶煉控制670萬噸左右。根據我們的了解,截止到2010年,電解銅的產能大致在609萬噸,電解鋁的產能大致在2100萬噸左右,雖然電解鋅的產能沒有明確的數據,但我們根據目前電解鋅的產量和行業的開工率,我們推測出電解鋅的產能2010年大致在610萬噸左右。對照“十二五”計劃草案,我們假設目前的產能不繼續淘汰,“十二五”能擴充的產能銅僅僅只有41-91萬噸左右,電解鋁已無擴充的余地,而電解鋅只有60萬噸左右。而根據2010年5月確定的2010年有色金屬產業落后產能淘汰目標電解鋁33.9萬噸,銅冶煉11.7萬噸,鋅冶煉11.3萬噸,鉛冶煉24.3萬噸。我們認為,按照2010年的淘汰強度,落后產能淘汰也不能給新建產能騰出多大的擴充空間。除非更嚴厲的控制新建產能和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產能控制計劃完成難度較大。
2、“強者恒強”,馬太效應顯現。從規劃草案來看,草案強調提高行業集中度,我們認為,強調提高集中度主要是解決中國有色金屬行業“散、亂、小、弱”等痼疾,在中國有色金屬對國外資源依賴加大的情況下,對于提高中國企業的議價能力,確定“中國價格”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從子行業來看,除電解銅子行業前十大企業產能占比較高以外,其余電解鋁子行業、電解鋅行業產能集中度都比較低。我們認為,如果規劃草案能夠得到認真的執行,行業內的龍頭公司將無可避免成為行業的整合龍頭,有色金屬行業內的礦產資源也將向龍頭公司集聚,我們認為行業的發展趨勢將呈現“強者恒強”的態勢。特別在電解鋁、電解鋅行業,大量的并購交易機會將出現,反映到資本市場,并購重組的事件性投資機會將是電解鋁、電解鋅等子行業需要重點把握的。
3、有色金屬“深加工”將是行業的發展趨勢。在規劃草案中,鼓勵部分深加工、新技術和新型材料項目的發展。依據規劃,到2015年要形成一批高端產品生產能力,其中,高精銅板帶60萬噸,精密銅管85萬噸,電解銅箔50萬噸;大力發展工業鋁材,2015年要基本滿足國內需求。重點研究開發滿足國民經濟發展需求的輕質高強結構材料、信息功能材料、高純材料、稀土材料、軍工配套材料等設備技術和產業化技術。
我們認為,雖然目前中國有色金屬加工業已經形成一定的規模,但是滿足國產大飛機等高端制造業的有色金屬加工產能仍然不足,特別是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中大量需要的工業鋁型材將是政府政策支持的重點。由于有色金屬“深加工”將改變目前有色金屬行業資源屬性大,行業內企業利潤微薄的局面,并且符合當前“節能減排”大趨勢,我們認為“深加工”將成為行業投資的重點,由于有色金屬“深加工”對工藝設備、工藝參數、員工技能有較高的要求,我們認為目前在“深加工”領域卡位較早的企業將充分受益于國家的扶持政策。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