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寧國強 北京報道
在6月的行情中,銀行股在大盤遲疑的片刻騰空而起。盤面數據統計,大概70億甚至更多的資金近日奔涌流進銀行股板塊。
估值體系恢復效能
6月24日,滬綜指再次鞏固了2900點整數關口,準備向著更高點位沖擊。
“本以為3000點就要開始調整了,但是看現在的形勢,好像還要漲。”來自上海某私募基金的人士在當天收市后,與記者談起他的看法,他一直將股市此輪上漲的理由歸因于“滯脹”中的“脹”,或“充裕的流動性”,但市場的表現可能會讓他重新尋找解釋。
數據顯示,目前A股中銀行股的PE少則15倍,多則20倍。這一數據已顯著低于A股大盤近30倍的市盈率。
歷史上的銀行股最低市盈率出現在2009年的1月,僅為10倍。當時,很多人都認為A股市場的估值體系已崩潰,談論估值已毫無意義。
中金公司認為:“預計該行業2009-2011年的凈利潤復合增速能夠達到23%。基本面逐漸改善、相對估值優勢、流動性充裕,只要經濟復蘇過程不出現大的反復,這些4月份以來推薦銀行股的理由依然成立。”
支撐估值體系有效性的關鍵因素還是業績。中信證券分析師朱琰認為,確定的業績增長、相對較低的估值和充裕的流動性,是看好銀行股的三個原因。
“企業經營越困難,就越依附于銀行的幫助,銀行業就擁有更多業務和權力。而資金往往會選擇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偏偏股價還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銀行股的爆發看起來理所當然。”一位私募人士分析。
“未來6-12個月,銀行股至少還有30%上升空間。”以上觀點出現在6月24日的一份中金公司分析師的研報中。“從PE估值角度看,目前的股價僅相當于2006年第四季度的水平。”
4萬億計劃 銀行成必經之路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趙錫軍認為:“流動性的支撐,相對樂觀的預期,以及信心的恢復,成為近期推動指數上揚的力量。”
就銀行而言,趙錫軍認為,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為銀行提供了豐富的業務,而業務量的增加將很直接地體現在銀行的業績上。而相關的信貸風險,則可能根據具體項目的效益情況,在6個月,甚至2年、3年后才會逐漸顯現出來。甚至于就項目的選擇而言,那時不同的銀行會因為不同的投資項目而擁有不同的業績。屆時投資者將不得不面對境況不同的銀行股。
量價雙寬的貨幣政策推動銀行信貸高增,銀行業績將率先復蘇。在中信證券分析師朱琰構筑的模型中,銀行成為政策最終落實到實體經濟的“金融加速器”。
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教授指出,當前最為重要的,甚至影響世界的還是那個4萬億計劃。銀行在經濟刺激計劃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根據歐盟的經驗,財政赤字規模上限應為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3%,即其中9500億將通過財政赤字的形式籌措。主要則為發行國債方式。”汪同三教授首次透露了4萬億計劃的這一細節。
中信證券研究部執行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危機過后,全球范圍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型不可避免,轉型將是經濟復蘇的重要特點。轉型不等于低增長,中國經濟仍有保持較快增長的潛力。”
華爾街復活 中國金融活得更好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金融機構新增外匯占款為2425.26億元。這意味著一個資金流向的重要“止血”信號。
全球金融體系回暖,或許還有另外一個證據。
6月17日,在經歷了壓力測試后,在高盛、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華爾街三大投行帶領下,美國十家大銀行通過回購優先股方式,向美國財政部總共歸還了高達683億TARP政府援助資金。與此同時,多數銀行還計劃向美國財政部購回認股權證。而美國財政部表示,這些機構將以“公平的市場價值”回購認股權證。
摩根大通CEOJamie Demonzai提供給《華夏時報》的資料中抱怨稱,出于為美國金融系統整體利益考慮,當時還是選擇了“被說服”而接受了這筆資金援助。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美國政府提出了種種限制,不僅是限薪令的問題,更讓一家國際投行難以接受的是,美國政府提出了公司優先雇傭本土籍的員工等一系列讓人非常煩惱的規定。”
如果諸如摩根大通當初接受的是其實根本并不需要的政府資金援助,那么金融危機到底又是哪家的危機呢?記者注意到當年的華爾街五大投行,如今只剩下三個。
2008年全球受金融海嘯的沖擊較大,國際資本持有者紛紛將資金調回了國內。今年以來,隨著金融體系的回暖,這部分資金又開始尋找新的投資洼地,而中國作為新興的經濟體,GDP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在國際資本持有者眼中,它依然是投資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