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瑞 孟佳 戶利華 史堯堯
編者按:近來,在央行加息、美聯儲降息的背景下,國際資本呈現出了加速向中國移動的跡象。這對本已經是“流動性過剩”的中國資本市場而言,絕非是一件好事。在“資本如水”的沖擊作用影響下,相關產業的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為此,本刊特意選取今年以來表現最為搶眼的四個行業,對其在資本沖擊下的新變化、新趨勢進行了一番新的勾畫。
礦產業:跑馬圈地 資源為王
今年以來,伴隨著國內外礦產品價格的一路上漲,礦產企業成了資本青睞的新目標。
本周二,煤炭龍頭海外歸來,中國神華開始上網發行,其申購價格在34.99——36.99元之間,據估計,本次可募集資金約650億元,資金用途也早已確定:用于收購內地及海外資產,主要是印尼、澳洲和蒙古的煤礦。其實,早在今年4月份,中國神華就已經列出了“收購”名單,其中煤礦方面將逐步收購西三局、內蒙古寶日希勒、寧煤等煤礦;電力方面,將逐步收購神東電力、風力發電等項目。在本月20日也已開始研究印尼和澳大利亞的收購事宜。正如公司董事長陳必所言,回歸國內資本市場加快了中國神華內生增長和外延擴張的步伐。
作為行業老二的中煤能源也不甘示弱,9月7日,中煤能源股東大會正式批準發行A股,其數額不超過15.25億股,募集資金則用于鄂爾多斯2500萬噸/年煤礦、黑龍江雞西1000萬噸/年煤礦、河北中煤旭陽、山西靈石以及山西朔州格瑞特等大型項目。
在煤礦行業吸引資本眼球的同時,有色金屬中的龍頭中國鋁業也動作頻頻。僅在今年8月份,中國鋁業就所獲頗豐,其中包括合并包鋁獲批;收購加拿大秘魯銅業91%的股份;與云銅集團進行深度合作,持有其49%的股份。伴隨著它在全球的跑馬圈地,其股票價格也飆升了一倍多。
這些不過是目前中國礦產業企業的一個縮影,只是從這些礦產龍頭的頻頻動作中,我們看到,回歸募錢也好,增發募錢也好,銀行貸款也好,所得來的錢不外乎同樣的去向:收購資源和擴大生產規模。
而之所以如此熱衷于收購資源,主要是看好未來礦產品價格的上漲趨勢。拿鐵礦石來說,從2005年到2007年,進口鐵礦石的價格分別上漲了71.55%,19%、9.5%,3年的時間翻了一番。 今年以來,我國進口礦石平均到岸價76.68美元/噸,比去年同期上漲15.18美元/噸,漲幅24.68%。國際礦產價格的上揚也帶動了國內價格的波動。8月份,唐山地區鐵精粉價格一度漲至鋼廠成本線1400元/噸。還有現貨黃金價格,從8月16日的最低每盎司641.1美元走高到9月21日的最高價每盎司739.40美元,一個月的時間每盎司暴漲了98.30美元。
在礦產品價格繼續暴漲、美元繼續貶值的預期下,把大量資金投入到有限的礦產上去,成了礦業巨頭們的一致選擇。表面看來,雖然目前礦產品價格有些高,但考慮到美聯儲降息,人民幣升值,美元貶值等因素,算到最后還是筆劃得來的買賣。
對此,國土資源部信息中心資源分析室主任曹新元卻表示,中國的礦產企業普遍是對原材料的占有,大多考慮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欠缺長遠發展的考慮。的確,盡管目前礦產品漲勢還在延續,眾多礦產價格也已漲到了歷史最高點,不過在很大程度上,這種過高價格已經不能準確反應市場的真實需求,而更多是在國際礦產品期貨市場推動下的影子價格。如此一來,一旦出現新的有利可圖的投資目標,支撐資本就會隨之撤出,風險也就隨之出現。
與國際礦產寡頭相比,中國企業還有很大差距。所以,在積極收購礦產的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國際礦產期貨市場的變化,對未來趨勢做出準確的預測,才能夠避免不確定的損失,才能真正地在資源市場掌握主動權。
鋼鐵業:整合并購待其時
隨著國際鋼材市場對我國鋼鐵需求量的日益劇增,中國鋼鐵企業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了。而隨著中國鋼鐵行業的紅紅火火,使其眾多原來將要被兼并整合的中小鋼鐵企業通過需求和價格的上漲“起死回生”,從而不被他人所趕出“資本大舞臺”。這樣的行為直接導致大家紛紛占山圈地,自立為王。
鋼鐵行業的產業整合度趨于下降,這為外來資本進軍鋼鐵行業提供了新的契機。
武鋼占領大西南。8月1日,武漢鋼鐵(集團)公司與昆明鋼鐵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兩巨頭在昆明簽署了戰略重組的框架協議。協議稱,由昆鋼股份向武鋼集團定向增資擴股,武鋼集團以現金入股,成為昆鋼股份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為48.41%,昆鋼集團為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47.41%,從而加快兩大國有鋼鐵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隨著武鋼重組鄂鋼、柳鋼和昆鋼股份后,產量也直逼3000萬大關。資產重組對中西南地區鋼鐵產業聯合重組、結構調整、向優勢集團化發展初步形成。
攀鋼系整體上市。8月13日,攀鋼系的攀鋼鋼釩、*ST長鋼和攀渝鈦業同時停牌整體停牌,引發市場對其整體上市猜想。而攀鋼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樊政煒此前的公開態度被市場認為是其擬推動整體上市前奏。樊政煒表示,攀鋼鋼鐵板塊被分散在新鋼釩、攀成鋼和*ST長鋼三家公司,不僅拉高管理成本,且不利于資源的統一配置。攀鋼有計劃積極研究和開展鋼鐵主業整體上市工作,收購集團公司鋼鐵產業優質資產,逐步完善鋼鐵產業鏈,減少關聯交易。
寶鋼6億掛牌南通鋼鐵。在完成對八一鋼鐵的并購控股后,中國鋼鐵龍頭企業寶鋼集團加速了內部重組步伐。日前,寶鋼集團南通鋼鐵有限公司92.5%股權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以60126.94萬元掛牌,寶鋼內部人士透露,南通鋼鐵資產有望注入上市公司寶鋼股份(600019)中,有望發展鋼管業務。
南通鋼鐵成為寶鋼股份高合金、大口徑坯料供應基地,同時還為未來進一步擴大規模預留了發展空間。
在我國大型鋼鐵企業山頭樹立的同時中小鋼鐵企業卻履步維艱。
在中小鋼企中普遍存在著資金不充足,難以掌握先進或原創性技術,而即使生產出“雙高產品”,其規模型也無法與大型鋼企相比。目前,在大型鋼鐵企業山頭臨立的格局已經形成的情況下。國際資本卻時刻在注視著中國中小鋼鐵企業整合之中。米塔爾除進入華菱管線;阿塞洛則鐘情萊鋼之外,密切關注包鋼和邯鋼;韓國浦項與本鋼在遼寧省建有合資冷軋和涂層板廠;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與鞍鋼新鋼合資建造第二條熱浸涂層生產線;太鋼已經與韓國浦項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這些成功的資本整合都為中國中小型鋼企以后的出路提供了好的樣本。
地產業:“泡沫”正在積聚中
今年以來,中國各地的房價有了大幅提高的態勢,而房價上漲的背后主要是過剩資本四處沖擊搞的鬼。
房價上漲的根基是土地價格的上漲。從一線城市到二線城市,“地王”的爭霸四處上演。房地產開發商在眾多土地拍賣會上志在必得,使得各大城市的“地王”紀錄頻頻刷新,每平方米拿地樓面價達上萬的天價。如此洶涌而至的巨額圈地資金,其來源則是房地產公司在股市市場里的直接融資。在當前牛市的大好光景下,開發商也乘勢迎來了圈錢的大好良機。
在這一輪前所未有的資本沖動中,眾多地產大亨在資本市場上實現了百億甚至上千億元的資產增值。2007年1—7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進一步加快。全國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12135億元,同比增長28.9%。
目前,房地產公司在資本市場上越來越如魚得水,日趨多樣的融資手段獲得的資本優勢使得他們更樂此不疲地投入到了收益豐厚的房地產事業中。截至8月中旬,近3個月以來7家上市房企已經在15個城市投入超過300億元,儲地超過1000萬平方米,而這一輪的圈地熱潮還在迅速蔓延。在圈地熱潮的背后,則是一浪高過一浪的圈錢熱浪。
統計數據,房地產上市公司今年以來通過公開增發、定向增發和配股等方式融資金額合計達1149.45億元。其中地產股增發總額266.33億元,排名僅次于金融保險業股票。已經確定增發預案的地產股共21只,合計增發46.57億股。
現在的一塊寶地,動輒拍出十幾億、幾十億元,如果單靠銀行貸款,不僅會受到嚴格限制,信貸成本也會很高。而那些苦于找不到銀行以外最佳融資渠道的房地產企業終于從資本市場上看到了一線希望——借道A股市場實現“借殼上市”。這就意味著它們通過借殼獲得了一張在A股市場進行再融資的低價門票。
而目前至少有超過50家的A股上市公司尤其是ST公司已被國內房地產企業成功借殼上市,如ST冰熊、SST幸福等,特別是即將下市的ST股,抓住救命稻草般迎接著房地產企業置換或注入地產資本。同時,有些業績不佳的上市公司也開始不務正業,紛紛進入了房地產市場,如西藏藥業、蘇州高新。以求今后為他們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而重組后計劃的一次次大規模增發與配股又是新一輪的圈錢運動。
房企的圈錢方式不僅停留在借殼上市上,海外上市也成為實力雄厚卻無政策青睞的房地產公司融資的新手段。私營房地產開發商Soho中國將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發行(IPO),籌資額高達129億港元;中國遠洋地產正尋求在香港籌資15億美元。今年4月,碧桂園控股在香港交易所發行了價值17億美元的股票。在大批中國房地產企業赴港進行IPO之際,也反應出房地產企業借助資本市場融資的無孔不入。
“一手圈錢、一手圈地”這種“地產泡沫證券化”擴張模式以成為房地產企業生存發展的新基調,由于融資成本低、融資容易,風險小,上市公司爭相擔當“地王”,正在成為推動地價上漲進而帶動房價上漲的有力推手。而隨著股市市場涉及房地產的上市公司數量大幅增加,尤其是房地產企業透過股市市場的大規模融資,把股票市場作為回避房地產調控的理想天堂,導致房地產市場風險也隨之滲透或嫁接到股市市場里,并將進一步加深股市市場的震蕩和風險。
正如美國次級貸“打包”證券化放大了次級貸危機的影響那樣,我國房地產企業“一手圈錢、一手圈地”的擴張模式與此有異曲同工之妙。近日,建行發布的最新報告透露,在央行近年來連續多次加息,個人房貸款支付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在近一個時期內已經逐漸步入違約高風險期。隨后,各家銀行將會出臺一系列針對個人住房貸款的調控措施,而這對于將房價推向歷史最高點的房地產公司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一旦房貸出現收縮,那么現在房地產的虛泡泡將真有可能吹成實泡泡。
銀行業:拓寬中間業務 進軍境外市場
本月26日,建設銀行順利回歸A股,實現了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三大國有銀行在證券市場上的勝利會師,得到資本鼎立支持的我國銀行業,發生了新的蛻變,這新的蛻變表現出三個顯著的特點。即搶高端、爭中間、跨國門。
變化一:全力以赴競爭高端客戶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富人資產增長最為迅速的市場之一。中國富人的年資產增長率在未來幾年有望達到約13%,而其他亞洲區國家僅為4%-5%。因此,富人們數量的增長為富人提供理財服務成為銀行新的發展方向。
為了留住、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戶,銀行紛紛著手備戰私人銀行業務,提供的私人銀行服務。
首先,勇于嘗新的是中國銀行,為個人金融資產在100萬美元以上的客戶,提供到來自中行的私人銀行家和投資顧問專家所提供的“專屬、私密和高品質”的金融服務。在服務模式上,私人銀行業務采取“1+1+1(1個私人銀行經理+1個私人銀行助理+1個私人銀行顧問)”對“1(1個客戶)”的方式。
緊接著招商銀行總行私人銀行中心開業,為客戶提供私密、專享、創新、高貴的私人銀行服務;建行也已陸續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成立了財富管理中心。工行支行也以財富管理中心的形態,專門為“理財金賬戶”即在工行資產總額達到30萬元人民幣的客戶服務。
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銀行等相繼推出私人銀行業務,業內人士稱,這標志著中國高端客戶的爭奪戰正式打響。
變化二,中間業務迅速提升
與國際同業相比,我國銀行的利潤率來源主要是賺取利差,而國外銀行的利潤率來源主要是通過中間業務。據相關數據統計,國外銀行提供的中間業務大約有2000種,我國中間業務的份額只占到國外的10—20%,巨大的市場空白成為我國銀行競相爭奪的重點。
作為國內同業中間業務占比最高的銀行,中國銀行天津分行“港股直通車”業務的開辦,為中行贏得更多客戶的同時,又成為其中間業務發展的又一助推力。其全球化的理念和已有的綜合經營平臺有助于中國銀行繼續保持其中間業務收入比重第一的地位。工行也借助其網點最多的優勢,把開拓中間業務作為發展的重點。
變化三:參股境外銀行,參與國際競爭
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造成資本流動性的過剩,為化解資金的壓力,防范金融風險,實現資金的最大使用率,中國的銀行開始積極的跨出國門,走向國際。
在香港亞洲商業銀行高價標售之際,中國建設銀行被傳出手闊綽意欲擊敗眾多對手成功競購亞洲商業銀行。建行此舉倘若成功,其在香港商業銀行網絡將獲快速擴張。
今年7月底,英國巴克萊集團,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簽訂股份認購協議。國開行同意有條件地分兩期向英國第三大銀行,巴克萊銀行投資共計98億歐元。此后,進而成為其第一大股東。也創下有史以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單筆交易的規模之最。同時本土銀行通過參股全球頂尖金融機構,提升了管理水平與競爭力,有效的防范了金融風險。有意收購的巴克萊出資近一千億美元收購的荷蘭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淡馬錫控股向其注資,這也將提升其對荷銀的要約價值。如果巴克萊成功買下荷蘭銀行,國開行在巴克萊的持股將為7.7%。
資金的充裕,使我國的銀行不滿足在境內的發展,爭相恐后的涉足境外市場,但只要投資就會有風險,近期爆發的美國次級貸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中行、工商行出資近60億購買美國債券,在美國次級貸風波中,工行和中行都或多或少的遭受了損失,但這并不能動搖我國的銀行走向國際的堅定的決心和步伐。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Topview專家版 | |
* 數據實時更新: 無需等到報告期 機構今天買入 明天揭曉 | |
* 分類賬戶統計數據: 透視是機構控盤還是散戶持倉 | |
* 區間分檔統計數據: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統計: 個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點擊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