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農業板塊:真農民收入與偽通貨膨脹之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4日 16:18 頂點財經
東方證券 任美江 和諧社會的經濟本質:我認為,和諧社會的經濟本質就是對過往不合理要素報酬格局的全面糾偏。如同彌補木桶的短板,已經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從顯見的邏輯劃分,和諧之意至少包括兩種:一是人和環境的和諧,二是人和人之間的和諧。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日益加劇,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代表了過往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農村勞動力要素的漠視,直至現在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提高農民收入—和諧社會之匙:要建立和諧社會,必須盡快解決城鄉差距持續擴大的問題。而要解決城鄉差距擴大的問題,必須顯著提升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逆轉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長期落后城鎮居民的現狀。而要顯著提高農民收入,有兩個途徑:一是徹底放開農產品價格;二是在對農產品價格進行適當管制的同時,予以充分的農業補貼。 農產品價格上升帶來的偽通貨膨脹:理由有兩點:一是CPI此輪上漲的本質只是短期內對歷史錯誤價格的一次糾偏,而非通貨膨脹。即使豬肉及食品價格的上漲最終傳導到了整個社會的價格體系,也是正常的調整。不能把糾偏的痛苦簡單的稱之為通貨膨脹,痛苦源自整個社會享受了過長的低廉農產品。二是過低的同比基數導致CPI的攀升不可持續。不能只看到豬肉價格的迅速上漲導致CPI的攀升,而沒看到其上漲是建立在過低的同比基數之上。而過低的同比基數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就會迅速攀升,從而豬肉價格漲幅自然會迅速下降,由此導致的CPI攀升也會很快停止。因此即使稱作通貨膨脹也是“不持續”的通貨膨脹。 正確的政策選擇:我們認為,正確的政策選擇應該是無論是在種植還是養殖環節,一方面要充分的放開市場價格,另一方面要適時、適度的對種植面積、產量、養殖量等予以補貼。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體現農民勞動的價值,從而提高農民收入,改變不合理的社會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對抑制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也有明顯的作用。但類似發改委這樣通過打擊需求來抑制農產品價格,是一種徹底的市場向行政的妥協和倒退。 1、和諧社會的經濟本質我認為,和諧社會的經濟本質就是對過往不合理要素報酬格局的全面糾偏。如同彌補木桶的短板,已經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從顯見的邏輯劃分,和諧社會應該至少包括兩類:一是人和環境的和諧,二是人和人之間的和諧。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日益加劇,城鄉差距的不斷擴大,代表了過往經濟發展對環境和農村勞動力要素的漠視,直至現在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沒有和諧的環境,人類自身都無法生存,經濟發展更無法持續。盡管“流域限批”、“節能減排”等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的熱門詞匯,但僅是覺醒的開始,離彌補環境所遭受的創傷,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由于不是我的分析范圍,在此一筆帶過。 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和諧社會的基礎,在我國首先就是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和諧。但遺憾的是,無論過往經濟政策的指向是什么,但實際的執行效果,就是改革開放29年來城鄉差距在持續擴大。 城鄉差距的核心表現就是可支配收入的差距。1985年,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農村居民的1.86倍,現在是3.28倍;1985年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只有342元,現在是8172元。 顯然,城鄉之間無論是相對還是絕對收入差距都在持續拉大,表明社會分配格局的嚴重不平衡,造成的結果就是城鄉居民享受的是完全不同的生活質量,整個社會呈典型的二元格局,成為經濟發展的不和諧因素。 盡管教科書中宣稱是“勞動創造價值”,但那些終日在烈日下耕作的農民、養殖戶,那些為城市蓋起一座座高樓大廈的農民工,在社會分配中卻始終處于劣勢。難道是他們的勞動不創造價值?顯然不是,根源在于他們對自己的勞動所得—農產品沒有定價權,他們為經濟發展長期提供了廉價的農產品,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 2、提高農民收入—和諧社會之匙要建立和諧社會,必須盡快解決城鄉差距持續擴大的問題。而要解決城鄉差距擴大的問題,必須顯著提升農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逆轉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長期落后城鎮居民的現狀。而要顯著提高農民收入,有兩個途徑: 一是徹底放開農產品價格,提高農民在農產品議價中的地位,使農民的勞動價值得以充分的體現。由于農產品大都是必需品,其供求曲線具有特殊的形態,需求和價格都具有明確的下限,政府取消管制后農產品價格將出現恢復性的上漲,如圖2所示。而要提高農明在議價中的地位,需要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并有創新的組織形式出現。徹底放開農產品價格的弊端在于可能帶來階段性的通貨膨脹,因為社會價格體系要對農產品價格的上漲有一個適應、調整的過程; 二是政府為避免可能的通貨膨脹,可以在繼續對農產品價格予以適度控制的同時,對農民遭受的損失予以補償,從而達到提高農民收入和抑制通貨膨脹的雙重目標。這正是很多發達國家農業補貼的邏輯所在。而我國二元經濟結構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對農產品價格實施了太多的管制,卻對付出代價的農民給予了太少的補貼。 在政策層面仿佛形成了這樣的邏輯,農產品價格上漲雖然會帶來農民收入的提高,但必然會帶來通貨膨脹,人為的將提高農民收入和控制通貨膨脹置于蹺蹺板的兩端。由于通貨膨脹損害所有國民的利益,因此提高農民收入的政策目標便經常被“無意”忽略。今日發改委公布的《關于促進玉米深加工業健康發展的知道意見》,便是對玉米價格一種赤裸裸的管制,完全無視市場自身的調節機制。玉米加工成能源酒精有利可圖,是因為能源價格一直在飆升。但由于深加工增加了對玉米的需求,導致了玉米價格的上漲,從而又導致了飼料和豬肉價格的上漲,進而導致了CPI的高漲,政府就要對玉米深加工動刀,用行政手段抑制市場需求,從而達到打壓玉米價格的目的。但發改委難道不明白,玉米價格的下跌,受害的是數億農民嗎?發改委人為的打壓玉米價格從而導致農民利益受損,難道不應該予以補償嗎? 3、農產品價格提升帶來的是偽通貨膨脹首先,我們必須澄清一個觀點:即當前以豬肉為代表的農產品價格上漲,其性質是恢復性的上漲,是對過去不合理價格的一種正常糾偏。從圖3可以看出,2006年6月豬肉10.58元的價格,甚至低于2001年1月11.02元的價格,意味著在接近5年半的時間里,豬肉價格非但沒有上漲,反而下跌了4%,而同期飼料價格上漲了23%,而近一年來豬肉價格的上漲,正是對過去5年半不合理價格的一種恢復性糾偏。 我們說農產品價格上升帶來的是偽通貨膨脹,理由有兩點: 一是CPI此輪上漲的本質只是短期內對歷史錯誤價格的一次糾偏,而非通貨膨脹。即使豬肉及食品價格的上漲最終傳導到了整個社會的價格體系,也是正常的調整。不能把糾偏的痛苦簡單的稱之為通貨膨脹,痛苦源自整個社會享受了過長的低廉農產品。 二是過低的同比基數導致CPI的攀升不可持續。不能只看到豬肉價格的迅速上漲導致CPI的攀升,而沒看到其上漲是建立在過低的同比基數之上。而過低的同比基數少則半年多則一年,就會迅速攀升,從而豬肉價格漲幅自然會迅速下降,由此導致的CPI攀升也會很快停止。因此即使稱作通貨膨脹也是“不持續”的通貨膨脹。 4、正確的政策選擇當前,農民的收入由三部分構成:工資收入、種植收入和養殖收入,如圖5所示。其中工資收入乃進城務工收入,不在本報告討論范圍。要提高農民的種植收入和養殖收入,必須要作出正確的政策選擇。 我們認為,正確的政策選擇應該是:無論是在種植還是養殖環節,一方面要充分的放開市場價格,另一方面要適時、適度的對種植面積、產量、養殖量等予以補貼。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體現農民勞動的價值,從而提高農民收入,改變不合理的社會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對抑制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也有明顯的作用。但類似發改委這樣通過打擊需求來抑制農產品價格,是一種徹底的市場向行政的妥協和倒退。 我們認為,正確的政策選擇應該是:無論是在種植還是養殖環節,一方面要充分的放開市場價格,另一方面要適時、適度的對種植面積、產量、養殖量等予以補貼。這樣一方面可以充分體現農民勞動的價值,從而提高農民收入,改變不合理的社會分配格局,另一方面對抑制可能帶來的通貨膨脹也有明顯的作用。但類似發改委這樣通過打擊需求來抑制農產品價格,是一種徹底的市場向行政的妥協和倒退。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