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醫藥行業:青蒿素產業洗禮之后迎接重生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8日 09:18 國元證券
國元證券 劉斌 2004年起我國青蒿素產業開始崛起 我國占有全球青蒿素資源的80-90%,是全球主要的青蒿素資源來源方。傳統抗瘧藥面臨日益增長的耐藥性,使我國的青蒿類藥物走向抗瘧第一線,2004年5月,WHO正式向受傳統單方制劑耐藥性困擾的國家推薦使用以青蒿類藥物為基礎的聯合用藥(簡稱ACT),并將過去每年10萬劑的采購量提高到04年440萬劑,直接導致了青蒿素供不應求,價格因此出現快速上漲。 短期供求矛盾導致價格經受洗禮 瘧疾是世界上流行非常廣、發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的熱帶寄生蟲傳染病,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全球有約25億人生活在疫區,每年至少有3億人瘧疾急性發病病例,死亡人數在100萬以上,約90%死亡發生在非洲,據WHO估計,抗瘧疾藥物市場容量在15-20億美元之間。 青蒿素的產業鏈包括:產業上游包括蒿草種植,再提取青蒿素,下游包括將青蒿素制成單方或者復方制劑,或者將青蒿素深加工成衍生物蒿甲醚,雙氫青蒿素,然后再制成制劑。 近兩年,我國青蒿素企業迅速增長,有近100家青蒿素企業,但多數規模不足20噸,其中青蒿素提取產能較大的有:華立產業集團下的華立藥業60噸,昆明制藥30噸,以及復星旗下的桂林南藥(據報道超過100噸),重慶通和約20噸等。 按照重慶經貿委的統計:2005年,重慶市青蒿種植面積超過10余萬畝,種植區縣達到10余個,青蒿原料總產量約1.4萬噸,可提供青蒿素約70噸,重慶地區為108噸,占全國產量的81.2%,折算全國青蒿素產量約133噸,估計市場實際需求在150噸左右。 WHO大力推薦青蒿藥物取代傳統的奎寧抗瘧疾藥物引發行業的過熱。此前,青蒿素原料一直保持比較溫和的上漲,在WHO通過諾華提高了國內青蒿藥物采購人份后,青蒿素價格加速上漲。由于蒿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每年3月下苗,8月收割,04年的供給缺口一度造成青蒿素原料供應出現緊張,以至2005、2006年青蒿素企業急劇增加,不少企業展開了蒿草“圈地”運動,青蒿素原料價格也扶搖直上,最高達到7000元/公斤,是04年價格3 -4倍。2006年1月,由于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青蒿素用藥政策的調整,鼓勵以含有青蒿素的復方抗瘧藥(ACT)代替青蒿素單方制劑,青蒿素終端制劑需求結構性萎縮,青蒿素原料價格也直線下降。 青蒿產業的遠景看好 據WHO估計,全球抗瘧藥市場達到15億美圓規模,來自官方(規范市場)的采購約年2億美圓,只有目前抗瘧市場的13%份額,傳統抗瘧藥逐漸被青蒿素藥物替代也許是個漫長的過程,但對我國青蒿素產業將是個重大機遇。 現代理論表明,青蒿藥物之所以能抗瘧疾,作用機制是通過它與瘧原蟲中的高鐵成分結合后,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可以破壞細胞膜的“自由基”,從而使單細胞瘧原蟲死亡。正是基于這一原理,科學家們認為,青蒿素有治療癌癥的潛力,目前,國內包括華立藥業等青蒿素企業都在與國外聯合開發青蒿素的新適應癥藥物,并且有的已經進入一期臨床階段。如果能拓展青蒿素的適應癥,則其終端市場將急劇放大,大大超過目前抗瘧藥15億美圓的市場規模,有利于于青蒿產業向縱深發展。 產業最困難時期已過,青蒿原料價格有望回暖 青蒿素的價格受到國內供給以及國際終端制劑需求的影響表現波動。考慮07年主要消化過去兩年青蒿庫存,以及今年8月的蒿草收割季節的來臨增加供應因素,蒿草與青蒿原料藥價格回暖的窗口期可能在今年底。 供給方面: 2004年以后,青蒿素收購大戰帶來國內產能急劇增加,經過2005、2006年兩個收割期,蒿草以及青蒿素都已經過剩,青蒿企業普遍存在庫存。價格的下降不僅傷害了蒿農,也傷害了規模較小的提取企業。據我們了解到的信息,青蒿素價格的下跌導致06年不少提取企業未履行采購合約,今年蒿農的種植積極性不高,預計蒿草將不會出現前兩年的盲目種植;另外,庫存蒿草隨著存放時間的延長,含量下降,提取成本將會提高。 需求方面: 1、終端需求結構性的改變。國內來自WHO公立市場(包括WHO,各國政府,公立醫院)的采購數量有限,國內企業除了桂林南藥的青蒿琥脂(單方)獲得WHO預供資格外,再無其他品種,但其來自WHO的訂單十分有限。因此,國內企業基本處在產業鏈底端,青蒿藥物進入國際市場只有通過WHO采購制劑,然后由跨國公司向國內采購原料這一條渠道。但是,2006年以來,情況明顯改觀,過去兩年國內青蒿素產業過剩,企業為了尋求出路,沿著兩條路行走,其一是企業紛紛通過貿易商,或直接出口私立市場(民間公司、藥店采購);其二是直接在非洲、歐洲等國家設立營銷機構,開展制劑營銷,國內成藥私立市場獲得較快發展,諸如華立藥業的科泰復就比較成功,在非洲國家樹立了牢固的品牌知名度,我國青蒿制劑在國外市場的營銷售消化了國內青蒿素的過剩庫存。 2、國內青蒿素企業爭取WHO供應資質論證延伸產業鏈,推動終端回暖 目前,要獲得公立市場的采購訂單,必須同時通過原料、成藥的資格論證,保證成藥在各個環節規范的可追溯性。長期以來,諾華基本壟斷了WHO的供貨商資格,國內企業只能作為原料商向其供貨。06年WHO調整抗瘧藥,是青蒿素需求萎縮的直接原因。07年5月全球衛生大會基本明確抗瘧單方藥被淘汰,抗瘧復方藥將填補單方藥的市場份額,我們沒有數據表明單方藥留下的市場空間有多大,但我們推斷,經過1-2年的發展,全球青蒿素成藥企業的由單方向復方轉型日漸成熟,07年的抗瘧成藥市場規模將會回暖。 雖然直接來自WHO的抗瘧藥訂單只在1.5億人份(按照諾華蒿甲謎2.4美圓/人份向WHO的協議價格計算,合同金額達到3.6億美圓,折合人民幣27億左右),但其對指導全球青蒿用藥有重大意義,因此,如果考慮WHO之外的公立訂單,青蒿復方藥物將可能增加一倍。目前,國內企業包括華立、昆藥、桂林南藥、廣東新南方等都在積極爭取WHO論證,一旦通過,將與諾華等跨國巨頭一起,分享巨大的訂單資源。 3、成本因素封殺青蒿價格下跌空間 以目前含量千分之7左右的蒿草價格5000元/噸,按照行業80%的收率水平,約每噸可提取5.6公斤/每噸青蒿素,以每公斤2000元價格,每噸價格差為(11200-5000=6120),機器設備按照100萬按10年折舊費10萬,提取20噸青蒿草則僅剩下2.24萬,還未付出人工成本,所以,我們估計2000元左右基本是青蒿素提取企業的價格底線區間,青蒿素在這個價格將體現很強的成本剛性。 尋找最具有競爭力的青蒿企業 青蒿素行業極端不規范類,行業內部競爭激烈,青蒿素價格的理性回歸將對規模小,沒有資源優勢的小企業構成打擊,迫使他們退出市場,市場將演繹逐漸向優勢企業集中的過程。 我們看在國際資質論證方面具有先發優勢,積極延伸產業鏈,從而能夠分享全球青蒿素藥物巨額訂單,目前國內在接受積極論證的青蒿復方藥物中,華立藥業的科泰復可能在下半年率先獲得WHO預供商資格;另外,具有完整產業鏈的企業將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優勢,并具有資源壟斷優勢,因為人工規模化培育的蒿草具有含量高的特點,包括華立藥業、桂林南藥分別在重慶、百色等地擁有了專業的蒿草GAP種植基地。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