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業:政策無利空 投資需理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07日 14:45 新浪財經 | |||||||||
中信證券分析師 王德勇 段海瑞 一、近期地產股的下跌源于對政策調控的恐懼 1.近期地產股走勢低迷
從地產指數與中標300 指數對比圖來看,從5 月份開始,地產股走勢開始低迷。最近一段時間,地產指數甚至出現了大幅下跌,以萬科為代表的一線地產股破位,投資者恐慌情緒嚴重,地產股仿佛成了燙手的山芋。 2.地產股的下跌主要是由于對政策調控的恐懼 追溯本輪地產股行情啟動的誘因主要有:第一,地產股業績的大幅增長;第二,房地產行業的持續景氣;第三,土地和項目價值的重估;第四,人民幣持續的升值。2005 年,80 家地產公司中49 家凈利潤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增幅在50%以上的有22 家。上市公司共實現凈利潤64.44 億元,同比增長17.25%。2006 年第一季度報告顯示,有48 家地產公司業績同比增長,增幅達到50%以上的有25 家。整個行業實現凈利潤16.94 億元,同比增長33.42%。其中G萬科(000002)一家實現凈利潤3.88 億元,龍頭公司的表現非常突出。從目前來看,尚沒有看到地產公司業績下滑的趨勢,由此來看,業績因素不是造成地產股下跌的原因。 從行業角度考慮,06 年單月的銷售面積環比也沒有出現下降,行業依然維持了相當的景氣,從這個角度來講,地產股的下跌并不是因為行業景氣度發生了轉換。同樣,地產股的下跌也不是因為市場對土地和項目重估價值的不認可,因為期間主要是資產重估概念的G 國貿(600007)最大漲幅超過了50%,小商品城(600415)股價屢創新高。另外,人民幣升值的趨勢也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 綜合分析,地產股近期走勢的低迷主要是由于對政策調控的恐懼。 二、投資者為什么害怕政策調控? 地產股的投資者為什么對政策調控如此敏感?這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我國的房地產行業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型行業;第二,歷年的宏觀調控曾經重創地產股;第三,抑制房價上漲的宏觀調控看上去損害了地產公司的利益。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商品開發過程中已經實現了高度的市場化,但政府仍舊控制著房地產開發產業的主要外部資源:土地和資金。 正是由于房地產業屬于政府主導型的產業,05 年的宏觀調控重創地產股,投資者對此到目前為止還心有余悸,因此面對新的一輪政策調控,投資者選擇了“走為上”的策略。另外,在普通投資者看來,短期內房價上漲空間受到抑制,地產公司凈利潤會下降,進而損害地產公司的投資價值。 三、政策面已經沒有利空 1.政策調控的目標絕不是打壓房地產 從本輪行業復蘇以來,政策之于房地產明顯經歷了三個階段:扶持—扶持與規范并重—規范。從政策歷程來看,政府從來就沒有打壓過房地產。1999—2000 年取消福利分房的政策直接“創造”出巨量的住房需求,連續的降息刺激了企業投資的信心,銀行按揭的推廣使昂貴的住宅潛在消費轉化為現實可能,稅收的優惠使房地產市場交投兩旺,取消房地產企業上市限制象征著它們不再受歧視,方方面面的政策體現了對房地產的扶持。新興市場的不成熟很快就暴露出自身的問題,01、02 年,政策表現為扶持與規范并重。一方面,房地產繼續享受著政策的扶持:房改繼續推進,帶動了二手房的發展,一些不合理行政收費取消,貸款利率降到歷史最低點。另一方面,政府費了很大的精力力圖規范市場:出臺交易、拆遷政策,整頓土地、中介市場,規范住房金融業務等等。03、04 年,房地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已經事實上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牽涉了太多利益、地位舉足輕重的房地產業需要一個游戲規則。因此,土地新政出臺,信貸政策立矩,政府力圖規范房地產市場。步入05 年,土地的緊縮政策帶來了房價的大幅上漲,房地產企業獲利豐厚,政府依然沒有通過打壓房地產市場來調控房價。因為政府考慮到房地產行業的地位舉足輕重,一旦房地產市場趨冷,不僅GDP 增長堪憂,甚至會引發金融風險。投鼠忌器,政府沒有打壓房地產,當年國務院8 條意見中,第一條就是高度重視穩定住房價格,“穩定”重于一切。沒有打壓房地產,政府也沒有采取加大供應的方式,因為增加土地供應意味著又一輪投資熱的開始,這很容易引起鋼鐵、能源等供應緊張,價格上漲,使2004 年宏觀調控成效化為烏有。政策選擇的路徑是抑制需求。 05 年末到06 年初,部分城市房價上漲的趨勢并沒有改變,這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單純抑制需求政策的失敗,政策轉向了“增加供給的同時繼續抑制需求”,增加供給主要采用了結構調整的方式,抑制需求的手段也比較溫和,首付款比例輕微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住房轉讓。政策根本沒有打壓房地產行業的跡象,而是通過調節供需,達到房價的穩定。 2.上市公司是宏觀調控絕對的受益者 第一,宏觀調控有效地抬高了房地產業的準入門檻 2004 年以來,國家對地產業的宏觀調控政策重要的兩項是,一控制銀行信貸,二出臺新的土地政策。 “土地新政策和控制銀行信貸兩手抓”,從兩個關鍵的環節(但實質是資金)抬高了房地產行業的準入門檻。政策客觀上起到了優勝劣汰的作用,使上市公司特別是優質的上市公司獲得了擴張和壯大的機會。 第二,房價的穩定是行業之福。 房價持續兩位數的上漲,是以透支未來需求為前提的,不具有可持續性。而且,房價的持續上漲很容易激化社會矛盾,造成房地產產業生態環境的惡化。另外,房價持續快速的增長,會導致房地產“泡沫”,泡沫的破裂不僅對房地產業,對整個宏觀經濟都會產生致命的打擊。因此,控制房價穩定,為上市公司 第三,供應結構的調整,使房地產公司整體受益。 按照目前的供應結構調整方案,70%的土地來建設中低價位住房,那么會造成中高檔房的短缺,這類物業的價格會出現上漲。而上市公司開發的項目,多數以中高檔房為主,因而是政策的受益者。同時,如果由于供應結構的調整使房地產公司未來開發項目規劃發生變更,將延緩新房上市,造成未來一段時間供應量的進一步短缺。這對開發項目眾多的上市公司又是利好。 3.從政策調控的規律和內容來看,政策密集出臺期已過 按照一般的宏觀調控規律,政策調控大體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兩會期間,這一階段主要是決定調控與否,確定全年調控的基調。第二階段是在兩會后一個月,這個階段是起步階段,各部委都會對“兩會”的精神加以領會,同時醞釀政策。第三個階段是政策提速階段,大約在4 月份到5 月份,最遲不會超過六月,因為這一時期,政策醞釀已經成熟,新一年(第一季度)的統計數字已經出臺,可以對癥下藥了。第四階段是政策細化落實階段,一般在下半年,這一段時間主要是對政策的貫徹和效果的檢驗。2005 年的宏觀調控,基本是經過這四個階段,2006 年也不例外,從兩會討論,到建設部制定全年政策目標,到央行加息,國六條出臺,九部委聯合發文,基本上遵循了以往調控的規律。 四、在可以預期的未來,針對地產的利空政策較少 對中央政府而言,關注房價短期和局部看涉及鞏固宏觀調控成果、避免經濟過熱,長期和全面看關乎建設和諧社會、維護持續穩定的大局。因此,從這點出發,政策肯定不會允許房價大幅上漲,但是由于房地產舉足輕重的地位,政府也不會允許房價大跌。圍繞這個目標,各個監管部門未來的政策基調基本可以確立。 從上述分析來看,在可以預期的未來,針對地產的利空政策較少,不會對房地產上市公司形成重大的沖擊。總之,我們認為,解決住房問題一是靠市場購買,二是靠政府資助。全部(或者大部分)依靠市場解決住房問題,巨量的需求很容易造成供需失衡,政策仍然在寄希望于一個所謂的“好”的市場來解決全部的住房問題。房地產有兩種屬性,它既是商品,也是保障品,寄希望于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的市場解決社會保障問題,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政策的錯誤成就了繁榮的房地產市場,也奠定了上市公司的長期投資價值基礎。對政策調控的恐慌使地產股出現了大幅的下跌,而現在和未來的政策調控都無礙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因此投資者需要保持一定的理性,同時,我們認為,回調就是絕佳的機會! (以上內容由開來投資提供) 新浪財經提醒:>>文中提及相關個股詳細資料請在此查詢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