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壁壘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及對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0日 19:40 《中國市場》 | ||||||||
文/金方增 WTO協議中的“綠色”條款,對于環境的保護、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和人體健康的維護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實現。但是在對外貿易中,許多國家以“綠色”條款為理由設置綠色壁壘,實行貿易保護,由此而引發的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摩擦此起彼伏,導致交易雙方成本增加,也不利于自由貿易的正常進行。綠
一、綠色壁壘的定義、成因及表現 通常情況下,“綠色”可以被理解成對環境和生態的保護,它直接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為了這一目的,WTO協議中有許多與環境有關的綠色條款,這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很多國家以此為借口,制造綠色壁壘,實施保護貿易。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綠色壁壘可以被當作貿易保護的手段之一,在對外貿易過程中進口方以WTO協議中關于環境問題的規定為借口,以保護環境、維護人們的健康、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名義,通過制定和實施嚴格的法律、政策、規定和技術標準,達到限制外國產品進入本國的目的。 綠色壁壘的產生,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以及工業化進程中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和威脅,環境問題開始受到各國的重視,保護環境成為世界性議題,這也是WTO制定綠色條款的原因,為綠色壁壘的出現提供了可能。同時,隨著世界貿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和各國市場開放程度的加大,關稅在保護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本國市場在對外貿易過程中遭受沖擊,就利用WTO協議中的綠色條款在環境和生態問題上作文章,實施保護貿易,綠色壁壘由此出現。 由于發達國家的經濟、科技實力同發展中國家相比更為強大,綠色壁壘也就更為廣泛地被發達國家所利用,發展中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明顯處于不利地位。 綠色壁壘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根據WTO協議中關于環境問題的規定,綠色壁壘大致有以下幾種形式:a環境保護法規。環境問題作為國際性問題,國際社會制定了有關國際環境保護的公約,世界各國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標準,以達到保護貿易的目的。b綠色環境標志。即根據環境保護的標準,在產品或外包裝上印制圖形,表明該產品符合環境保護的要求以及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都沒有損害。c綠色技術標準。這是發達國家比較常用的一種保護貿易手段。通常情況下,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和維護人類健康為名義,利用技術優勢,通過對產品在生產、銷售、使用后處理等各個領域的技術標準,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出口。d綠色包裝制度。綠色包裝制度要求產品的包裝必須節約能源,不污染環境,在使用后可以回收或自然分解。e綠色衛生檢疫制度。綠色衛生檢疫制度對不利于人體健康和環境保護的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制定標準,進行限制,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 此外,還有綠色補貼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等等。在對外貿易中,上述形式已經成為各個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限制外國產品進入本國、實施保護貿易的重要手段。 二、綠色壁壘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雖然保護環境和維護人類身體健康是綠色壁壘得以出現的借口,但從根本上來講,綠色壁壘確實能在這一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客觀上可以促進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有利于中國實現環境與對外貿易的協調發展。 但是,在對外貿易過程中,由于發達國家科學技術水平比較高,農業生產發展程度相應比較高,農產品比較容易進入中國。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綠色壁壘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消極影響非常大。同其它國家相比,中國農業出口整體水平不高,1995年,中國的農產品出口額只相當于美國的23%,法國的35%,荷蘭的39%,而且目前變化不大。因此,中國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難度仍然很大。 首先,嚴格的技術標準,直接限制了中國農產品的出口。發達國家在實施綠色壁壘的過程中,通過立法的形式,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限制外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發達國家在農產品的生產、包裝、處理等方面進行了技術要求,結果就是歐盟不允許中國的牛肉等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美國不允許中國的龍眼、蘋果等產品進入美國市場。中國農產品因技術要求無法進入國際市場,直接限制了中國農產品的出口。 其次,嚴格的環保標準,削弱了中國農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傳統優勢。在傳統的農產品對外貿易中,中國的花生、茶葉、蜂蜜等產品都處于優勢地位。但是,由于發達國家提出自然食品、生態食品等口號,對產品的包裝標準也提出要求,中國農產品目前難以達到發達國家的要求。中國的花生產量本來居世界首位,在對外貿易中曾經與美國、阿根廷一起成為世界三大花生出口國,但是,近幾年來卻因為黃曲霉毒素含量達不到發達國家的標準而導致出口量下降,茶葉、蜂蜜也因為含有污染物質出口下滑。中國農產品出口的傳統優勢逐漸削弱。中國每年有240億美元出口產品因為達不到發達國家環保標準而間接受到影響。 再者,嚴格的綠色衛生檢疫制度增加了中國農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嚴格而又繁瑣的衛生檢疫制度,防止外國農產品進入本國,而且利用WTO協議中關于環境問題規定的漏洞打擦邊球,實行貿易歧視,增加了中國農產品開拓國際市場的難度。美國除了實行進口衛生許可證制度和良好食品生產規范注冊認證制度外,又實行ISO9000系列質量認證和水產品危害分析關鍵控制點認證制度,對所列指標要求精確到小數點后二位甚至三位,中國的技術水平難以達到。中國出口到德國的蜂蜜,因不能滿足進口方特殊的衛生要求,使中國輸往德國的三萬多頓蜂蜜不得不停止出運而一度失去歐洲市場。同時,發達國家還針對中國農業生產中農藥的使用設置綠色壁壘。歐盟宣布禁止茶葉使用的農藥標準由舊標準的29種增加到新標準的62種,部分農藥的標準比原標準提高了100倍以上。 由于進口國的苛刻標準,以及中國經濟實力和農業水平的限制,中國農產品成本增加,價格上升,普遍比國際市場的價格高。以1998年國際期貨市場價格為100,中國農產品的價格水平為:小麥143,大米101,玉米180,大豆179,豆油156,花生油153,蔗糖183,棉花107。過高的價格,降低了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不利于沖破綠色壁壘。 三、中國農產品貿易應對綠色壁壘的策略 綠色壁壘的產生是國際社會對環境與貿易關注的結果,也是各個國家在對外貿易中實施保護貿易的手段。面對綠色壁壘對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帶來的消極影響,中國必須結合綠色壁壘形成的原因和表現形式,采取積極措施,沖破綠色壁壘,確保農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利益。 1.積極利用WTO的有關規定,保護中國農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利益。WTO協議條款為保障發展中國家的利益,明確規定,各個國家可以以符合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下各自需要的方式,采取各種相應的措施來保障本本國利益;WTO貿易與環境委員會也明確把“市場準入,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對其中最不發達國家的市場準入”列為首先要考慮的十個問題中的第六個;同時,《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中的例外條款規定:(1)在標準制定和實施方面,如果由于氣候、地理等因素或基本技術問題等使某種國際標準不適用時,不要求勉強與該標準一致;(2)執行《技術性貿易壁壘協議》要給予發展中國家更優惠的待遇,允許其保護當地技術,而不需要與國際標準一致,在一定時期內,可全部或部分免除義務。因此,中國在進行農產品貿易時,要積極與WTO技術壁壘委員會、貿易與環境委員會保持聯系,充分利用利用上述規定和條款,根據中國的國情、生產力發展水平、農業發展程度以及氣候狀況、地理條件等實際情況,爭取自身利益,努力獲得對外貿易中對發展中國家的優惠待遇;要加強對發達國家綠色壁壘的分析、研究,對于確實屬于保護環境、維護人類健康方面的要求要努力做到,對于以此為由實施保護貿易的行為堅決予以抵制;出現貿易摩擦要采取積極的態度,與有關國家和組織提出交涉,維護中國農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利益。 2.建立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環保機制,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含量。綠色壁壘的產生與環境保護和技術要求密不可分,而中國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環保和技術要求還存在著一定不足。世界上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5%,但中國只有0.17-0.27%;而且,中國的成果轉化率低,目前農業成果轉化率只有30-40%,大多數成果無法轉化為生產力。因此,中國必須在農業生產的環保問題和技術問題上下功夫。要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外國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科技水平,通過提高農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這樣,中國的農產品就可以通過本身質量的提高來沖破綠色壁壘,增強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3.積極調整出口農產品的產業結構,完善農產品出口經營方式,加強農產品的國際標準互認合作。中國農產品在對外貿易中受綠色壁壘的制約,在很大程度上與中國農產品的產業結構和出口經營方式有關。目前,中國出口農產品中初級產品比重大,出口經營的專業化、規模化、集團化不高,生產、加工出口沒有實現一體化,同世界各國的國際標準互認合作不夠。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出口農產品要努力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優質農產品生產比重,降低初級農產品生產比重;強化出口經營企業的聯合,建立集團公司,提高專業化、規模化、集團化水平,增強市場開拓能力;努力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出口一體化,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合作,積極參與國際標準互認,通過與其它國家簽定互認協議,為中國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打開通道。這樣,有利于削減綠色壁壘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消極影響。 4.以增強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和生產積極性為出發點,明確農業補貼的方向。適度的農業補貼有助于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對沖破綠色壁壘具有一定作用。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發達國家自1995年起六年內出口補貼額及數量須分別削減36%和21%,發展中國家用10年時間分別削減24%和14%。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WTO中的農業協議規定,成員國對農業的補貼可以分為"綠箱""黃箱""藍箱"政策三類。目前,中國對農業進行補貼時存在問題,突出表現在:使用“綠箱”政策時很多補貼沒有用于農業生產;使用“黃箱”政策時對特定產品支持力度不大;同時,補貼重點不明確,幾乎面向農業的各個領域。這樣,不利于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也不利于優質農業品種的出現,從而不利于中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面對農業補貼中的問題,應該努力采取措施,提高農業補貼的效益。要根據國際市場農產品競爭的實際情況,對中國產量高、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重點補貼;加大對良種研究、培育的投入力度,改善農產品品質;支持農業產業化進程,增加對農業生產的支持;對受沖擊嚴重的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等進行轉作補貼。這樣,對于中國農產品沖破綠色壁壘走向國際市場大有裨益。 5.發展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農業之路。生態農業和可持續農業強調農業生產與自然的緊密結合,主張通過生物與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增加農業產出,同時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這是符合WTO協議綠色條款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發展生態農業是打破綠色壁壘的有效途徑。發展生態農業不能盲目進行,首先必須掌握充分的市場信息,了解國際農業的基本情況,然后結合國際農業行情和中國農業發展實際情況采取措施。在此基礎上,要改善環境,保護土壤質量,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的基礎條件;要加大對生態農業發展的研究力度,積極給予政策支持;要提高農業品種的產出、抵御災害能力;要采取措施鼓勵發展生態農業,促進生態農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得到發展,就能生產出更多高品質、符合國際環保標準的綠色農產品,就可以抵制綠色壁壘的消極影響,增強農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競爭力,這也是世界農業發展的潮流。 總之,面對綠色壁壘對農產品帶來的消極影響,中國一方面要采取措施保護本國農產品在對外貿易中的利益,另一方面更要積極采取措施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農業之路,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國際競爭力,使農產品在國際市場占有一席之地,這是消除綠色壁壘對中國農產品貿易的消極影響、擴大中國農產品出口的根本之路。 作者單位: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