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磊 中國化工在線
自從2002年以來,全球石化行業步入了周期性的強勁發展階段。原油價格的高漲帶動了下游石化產品價格的大幅提升,各大石化和化工企業利潤也大幅增加,2004年石化行業的總體業績創出了歷史性的記錄。經濟的增長拉動了各類石化產品的需求,利潤的激增則刺激了眾多石化廠商的投資,而作為石化核心產品的乙烯成為了這一輪投資的焦點。
隨著幾家跨國巨頭(如BP,殼牌、巴斯夫和埃克森美孚等)對我國乙烯行業的競相投資,國內的投資者,尤其是一些地方政府對于乙烯的投資也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當前,從沿海到西部,從陜北到海南,中國各地區正掀起了一輪前所未有的乙烯投資熱潮。各個地區紛紛規劃大型的乙烯項目,且動輒百萬噸級。是否投資過熱?這是本文關注的問題。
筆者對于乙烯投資過熱的擔心主要來自于兩點考慮,第一,國內乙烯需求是否會如預期般高速增長;第二,從投資地點的選擇來看,某些項目是否具備充分的競爭力。
1. 國內乙烯需求如果不能獲得預期的高速增長,市場將面臨供過于求的風險。
國內乙烯投資熱是基于未來十年內,中國的乙烯消費仍將大幅增加這一預期。市場人士普遍認為,作為石化基本原料的乙烯的需求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乙烯消費的增長與經濟的增長這兩者之間保持者一定的系數關系。國外某權威機構預測,2003至2008年,中國的乙烯需求年均增長將超過11%。因此,基于中國擁有的廣闊市場,和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良好預期,投資者認為乙烯工業發展空間還很大。
根據中國化工在線(www.chemsina.com)的資料統計,在2003和2004連續兩年,中國的乙烯產量分別為612萬噸和627萬噸,乙烯裝置開工率都超過了100%,此外,乙烯的主要下游衍生物,包括聚乙烯(PE)、二氯乙烷(EDC)、氯乙烯單體(VCM)、苯乙烯(SM)、乙二醇(MEG)這幾種產品的進口量比去年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僅僅只有聚氯乙烯(PVC)的進口略有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國內對于乙烯及其衍生物的大量需求。
然而,從與GDP增長的相關性這一角度來看,情況并不樂觀。根據推算,在2003年和2004年,中國的乙烯當量消費分別為1490萬噸和1580萬噸,年增長率約為6%,大大低于官方公布的同年GDP增長率9.5%。乙烯消費并沒有出現預期那樣的高于10%的增長。
假設將來中國的乙烯需求遠低于預期,而所有規劃的項目都按計劃投產,同時還有中東的石化產品出口到中國市場,那么將出現供過于求、市場低迷的局面。
2. 考慮到配套項目和物流成本,某些地區的乙烯項目可能難有市場競爭力。
石化行業的特點是上下游聯系很強,同時石化產品的量很大。因此,對于石化項目的投資,配套項目和物流成本這兩大因素非常重要。對于乙烯項目而言,要求穩定而相對低成本的原料供應,完善的下游衍生物的配套裝置,和盡可能本地化的市場等。具備了這些因素,才能盡可能降低生產成本和物流成本,從而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企業的動向最能反映市場情況。例如,幾家跨國公司都將目光瞄準了中國的東南沿海地區,因為這一地區擁有天然的優良港口,大幅降低了原料采購的成本;同時也擁有較為完善的下游產品的加工工廠,和較好的終端產品市場。在2005年的三套大型的乙烯裝置都是良好的例證。它們分別是:賽科(SECCO)位于上海化工園區的90萬噸/年乙烯裝置,已于3月投產;揚子--巴斯夫(BASF-YPC)在南京的60萬噸/年乙烯裝置,將于今年年中投產;以及中海殼牌(CSPC)在大亞灣的80萬噸/年乙烯裝置,將于今年11月投產。單從地理位置的選擇來看,這些裝置應當具有明顯的競爭力。
在當前,我國的中、西部地區都有進行大規模乙烯項目的投資意向,如新疆獨山子、湖北武漢、海南,甚至包括成都和處于陜北地區的延安等。中哈原油管道的鋪設,使得獨山子享有一定的原料優勢,武漢和海南也可以說具備一定的物流方面的優勢。然而四川成都和陜西延安則很難說具備以上幾點,這些裝置一旦投產,可能會面臨較大的市場競爭壓力。
總體來看,由于我國石化工業總體上還沒有對民間資本放開,乙烯投資項目基本上以中石化、中石油和地方政府以及外資企業為主。對于外資企業而言,在對投資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時,往往考慮非常慎重(例如雪佛龍退出蘭州乙烯項目,陶氏對天津乙烯項目也考慮再三),因為這直接影響到公司的商業利益。但對于各地方政府而言則有所不同:地方政府在考慮投資項目時,往往從當地招商引資的角度出發,反而將諸如原料采購、下游產品銷售、各環節的物流成本等因素放在其次。如此一來,一些大型項目的投資風險往往容易被忽視。
熱潮當前,投資者還需保持冷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