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行業研究 > 尋找中國的漂亮50 > 正文
 

漂亮50之家電業Vs通信設備業--命運因何不同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6日 16:32 《新財經》

  漂亮50(Nifty Fifty)的概念,源于美國三十年前兩份玩笑式的名單。三十年后,卻成為了金融界和資本市場一個廣為流傳的神話。

  今天,漂亮50也該有一個中國版的故事,本文就旨在構造這樣一個中國版的神話。

  以下為《新財經》尋找中國的漂亮50系列文章。

  文/涂東曉

  家電、通信設備行業以及由它們合縱衍生的手機行業,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中的標志性行業,之所以如此稱謂,并非由于這些行業在經濟中所具有的地位,而是在于其所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并在中國經濟成長中具有普遍性的模式。

  這兩個行業進行對比,將有助于理解兩個行業演化的邏輯及未來趨勢。

  相似起點與不同結局

  目前的家電與通信設備行業,處于迥然不同的兩種狀態。

  在通信設備行業,經過長期廝殺,雖只有華為、中興兩家公司真正脫穎而出,不過,它們卻贏得了世界性聲譽,即使是像思科這樣的跨國巨頭,也會因它們擁有從成本到核心技術上的全方位競爭實力而懼之三分。正因如此,雖然近幾年通信行業有世界范圍的蕭條,卻沒能阻止國內這兩家公司繼續賺取可觀的利潤。

  反觀家電行業,持續遭受國內需求飽和與價格戰,業績艱難。在彩電領域,全行業創造性毀滅式的技術升級,卻使業內公司突然發現,它們又回到了起點,在新技術的門坎上只能繼續充當十年前就已經習慣的外國公司零配件組裝商的角色。

  事實上,就在十余年前,這兩個行業多少有些相似,在外國公司面前,它們同樣不堪一擊,正如目前汽車業所處之狀況。

  另一個更深層次的相似在于,當初是這兩個行業最早擺脫了計劃控制,逐漸走向了市場化,在中國較重要的行業之中,家電與通信設備行業這樣的機遇頗為難能可貴。

  在行業競爭開始之初,由于主要來自于深圳民營企業的參與,使得通信設備行業易于出現更有效率與進取心的公司。不過,這并不能改變行業的競爭規律,正如家電行業發展到后來,同樣有機制靈活的大批競爭者紛紛殺入,卻仍無力改變整個行業的面貌。

  那么,這一切背后隱藏著何種市場規律?

  正如哈佛范式的產業經濟學所倡導的,市場結構決定企業行為,繼而決定企業績效。將其放入十余年間的動態擴展,并稍作變通后,我們發現這樣的結論依然成立。

  這個決定產業興衰和企業家榮辱的命運是什么?

  消費者與運營商

  家電業與通信設備制造業最大不同在于,一個是面向普通消費者,另一個卻面向電信運營商。正是這一區別,決定了兩個行業截然不同的盈利模式。

  在通信設備制造業,廠商面臨的是一個半政府化的財大氣粗的壟斷者。行業準入與政府的價格管制使得無論是最初的中國電信,還是以后出現的移動、聯通,都持續性地財源滾滾,由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引致的大規模的通信需求,使這些電信公司開始了大規模的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對通信設備的需求持續高漲。

  在這一背景下,大批國外通信設備公司紛紛入駐中國,要瓜分這一龐大市場所帶來的商業機會。此時體質尚還弱小的中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也殺入了這一戰局。

  依靠什么取得市場份額?成本當然是一項,同時,中國式的公關成了國內企業搶占市場份額的主要武器。各個省城、地級市、縣城甚至鄉鎮的電信部門,都被國內設備商的營銷人員所包圍,各種招數輪番運用,終于使技術落后甚至看上去不堪一擊的國內設備商在跨國巨頭眼皮底下搶去了可觀的市場份額。

  質量當然也是問題,于是設備商派來大批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客服人員,隨時處理各種技術故障。

  事實上,這一期間的典型公司,如華為、中興,在營銷或客服方面幾乎是不計成本,全國大大小小的地區,無論有無機會,幾乎被這些公司的銷售人員全面覆蓋,而客服部門更是只要客戶需要,火速趕到現場,這些都要比國外公司做得好很多。

  這樣的結果是,設備商也沾了電信行業壟斷的光,賺得利潤豐厚,因為只要拿下一個單子,價格總好商量,國有性質并且享受壟斷利潤的電信營運商不會跟誰過多地討價還價。

  家電行業則是另一副光景。

  消費者關心價格,一個發展中大國的消費者更是關心價格。于是毫不奇怪,只要質量相差不多,誰的價格低,誰就能賣得更好,諸如品牌、渠道、產品品質等方面的競爭肯定是重要的,不過,離開了價格優勢這一條,其能夠占去的市場份額就不得不大幅縮水。

  不可避免,廠商為奪取市場要大打價格戰。廠商也知道價格戰兩敗俱傷的后果,但是沒有辦法,特別是在大家技術底子都從國外學來、相差不多之際,只有降價是最有效的。

  當然,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的很長時間,正是中國家電的普及階段,彩電、冰箱、洗衣機作為當時消費結構升級的“三大件”正迅速步入中國家庭。對家電行業來說,這一龐大的市場需求給予了天賜良機,利用國內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大打價格戰,最終將國外家電產品驅逐出了中低端市場。

  關于核心技術

  在競爭已經基本放開的通信設備業與家電業,當他們就要展開你死我活的激烈廝殺之際,面臨卻是這樣完全不同的市場。市場特征決定競爭行為,這兩個行業的公司走出了兩條完全不同的成長模式。

  在通信設備行業,服務于價格競爭的成本領先戰略是不重要的,因為運營商根本不會太在乎成本。在這個行業,企業要發展,就要采取兩頭大中間小的所謂的“啞鈴式”結構,即研發與銷售是重點,而中間的制造過程并非關鍵。

  這樣做的原因很簡單,要拿下單子,就要跟客戶打好交道,這方面的成本不能節省,功夫更是要做足。但是,客戶可以不重視價格,但你的產品滿足不了需要,或設備老出問題,他就無法向上級或者當地居民交待。于是,要拿下訂單,就必須保證產品能夠滿足需要,否則就只能一直處于最低端的市場,很容易就被同樣精于客戶公關的國內競爭者搶走飯碗。

  這樣,國內的通信設備市場雖表面看利潤頗高,實則危機重重,形勢逼著設備商做研發。只有通過研發上的大量投入,設備商才能提供更高端的解決方案以滿足客戶需求,從而市場空間才能越做越大。但是,在研發上的努力,卻不是誰都能做好的。

  由于已經從運營商那里獲取了高額利潤,使設備商有資金大筆投入研發中去,這便形成了一個正循環:接到客戶訂單,賺取高額利潤,將所獲利潤再投入研發與銷售中,銷售人員依靠更好的產品搶占更高端的市場,市場份額持續擴大。

  這一鏈條中,研發與銷售是兩個關鍵。如果未能研發出滿足需要的產品,即使銷售人員磨破嘴皮,也不能說服運營商下單;沒有強有力的銷售力量,國外甚至國內同行就早已搶走商機。另一方面,銷售人員與客服人員向研發部門的反饋及時精準,每個研發項目的投入都能做到有的放矢。

  這一市場結構對設備商研發的促進作用幾近完美——從最底層開始,由于居民通信需求急劇擴大,導致營運商大規模的通信基礎設施投入,而運營商又是壟斷并獲取暴利的企業,于是設備商派去的營銷人員通過一系列客戶公關以較高訂價拿下單子,部分壟斷利潤向設備商轉移,設備商之間展開激烈的市場競爭,為了持續拿下更多訂單,必須將大筆利潤投入研發,以研制出滿足更高級應用的產品,否則難以生存。同時由于研發純粹是為需求而制定,就不會陷入沒有商業效益的純粹學術式研究。

  這里只要缺一條,研發促進機制便不能形成,或大打折扣。也正是這一系列機緣巧合的因素湊到了一起,使中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形成了遠領先于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的競爭力,這從中國通信設備公司掌握的核心技術,以及依靠這樣的核心技術在國外的急劇擴張,可見一斑。

  通信設備企業的未來前景已經非常明確。在國內,3G即將上馬,國內的設備商必將分得可觀的份額。在國外,中國通信設備商獨具勞動力成本優勢,并且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對跨國巨頭已形成日益增加的壓力。當然,通信設備行業十余年競爭的贏家,基本已確定于華為與中興,因此,《新財經》“漂亮50”名單中,作為上市公司的中興通訊(資訊 行情 論壇)則成了必然之選。

  與通信設備行業相比,家電行業的運氣就要差得多。它們的商業模式是兩頭小、中間大的紡錘體結構,因為取得競爭力的關鍵就是要成本更低,于是就不得不高度注重中間的制造過程,而壓縮其他一切方面的成本。企業偶爾可以投入大量資金搞研發,不過,是由以前的技術積累決定,這種非持續性的研發資金并不足以創造出什么開拓性的產品。例如,即使這方面最轟動的事件——長虹在國內獨自開發背投彩電,也因技術的過時性,在液晶、等離子彩電興起并不斷降價之際,已經沒有什么利潤空間。

  更進一步,在彩電企業內,事實上一直是跟著國外的技術亦步亦趨,從普通彩電到平面直角再到純平,從21英寸至25英寸再到29英寸,基本上是依靠從國外廠商購得關鍵零部件,在國內組裝,并在一段時間后,國內實現自給生產。

  但是,對于白色家電而言,技術變動不大,經過十余年發展,國內企業已與國外同行沒有太大的技術差距。

  白色家電可能已進入技術穩定期,繼續投入研發,只能使產品不斷完善,或許不再會有根本性的改觀。不過,在彩電行業內,以價格戰為主的這種盈利模式卻最終使彩電企業與核心技術無緣。價格戰導致的低利潤,使得彩電廠商沒有力量大規模搞研發,錯過了新技術變革帶來的種種機會,于是彩電行業創造性毀滅式的升級:液晶、等離子的出現,使得以前CRT時代積累的技術變得毫無意義,這樣,在核心技術方面,彩電企業又幾乎回到原點。

  市場結構決定了企業行為。通信設備行業特殊的機會促使它們形成了核心技術,并具備了全球競爭力;家電行業以價格戰為背景的市場結構,最終不能形成自主研發的促進機制,使中國家電企業與核心技術無緣,在中國家電市場日趨飽和之際,面臨著競爭力喪失的風險。

  這里的一個注解便是,日本家電行業由于各公司間的交叉持股以及政府的一定限制,最終沒有形成過于激烈的價格戰,使企業有可觀利潤投入研發,這反而促進了日本家電企業的成長。

  行業的演變仍在繼續,通信設備行業已經走過了它最為驚心動魄的一幕。那么,家電業呢?

  家電業需何種國際化

  家電行業基本由白電與以彩電為主的黑電兩大塊組成,這兩部分的特征是不一樣的。

  在白電領域,技術升級空間已經相當狹小,中國企業在這方面與國際同行相比,并沒有太大差距,并因勞動力成本優勢而具備全球競爭力。不過,國內需求的飽和、生產過剩、持續不斷的價格戰,使這一行業獲取穩定可觀利潤變得艱難。

  事實上,對于這些行業,擴大出口并致力于國際品牌建設是主要途徑,海爾的國際擴張之路成為這一途徑的最好詮釋。

  在黑電領域,同時面臨兩個任務。一方面要實現技術升級,以適應液晶、等離子以及數字時代的到來;另一方面,與白電一樣,價格戰與國內需求的緩和,使其也需要在國際上尋找生存空間。

  由此來看,白電的前景更為明朗,這也正是“漂亮50”名單中家電企業以白電居多的主要原因。由持續的技術升級以及可預見或不可預見的各種應用組合來看,黑色家電具備遠超過白電的成長前景,然而,中國黑電領域核心技術的缺失,卻使得要抓住這些機會格外艱難。

  不過,無論黑電或者白電,國際化都成了它們必然的選擇,也是持續增長的關鍵。黑電領域也只有依靠國際化,不斷擴大規模與獲取更多利潤,才能支持研發所需要的龐大支出。

  因此,判斷家電行業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很重要一項就是判斷其國際化能力。在過去幾年中,四川長虹(資訊 行情 論壇)依靠美國的一家代理商,實現彩電的大批量出口,業績曾一度輝煌,不過,最終的欠款、反傾銷事件說明了長虹這種簡單國際化根本走不通。

  TCL則走了另一條路子。它與法國湯姆遜公司組成全球最大彩電企業,與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合并組成新的手機開發銷售平臺,通過大量的資產并購。TCL正在國際化道路上疾馳。這種國際化輕易獲取了國際銷售渠道,將其與中國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相結合,必能產生較為樂觀的前景。當然,這樣問題在于,TCL并未能借此將其自有品牌推向世界,這對其長遠發展,或許是不利的。

  海爾的國際化道路艱辛而漫長,甚至通過在勞動力成本奇高的美國開廠,以實現本地化生產。這似乎違背了經濟規律。不過,從提升品牌與企業形象角度而言,也算得一項高明之舉。畢竟,對于消費類產品,要在異國實現銷售,品牌價值的重要性往往是超越一切的。海爾的國際化之路執著而更為穩健。

  未來十年,當這些家電企業真正走出國門,創造出世界性品牌,才是其真正的成功。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彩 信 專 題
圣誕節
圣誕和弦鈴聲專題
3DMM
養眼到你噴血為止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noscript id="qqsqs"></noscript>
<dd id="qqsqs"></dd>


    •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