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行業研究 > 尋找中國的漂亮50 > 正文
 

漂亮50之汽車業:經受冰火考驗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16日 15:34 《新財經》

  文/涂東曉

  關于汽車行業的投資價值,由處于極端的兩部分內容構成:一半是火焰,因為從需求來看,汽車業是中國大大小小行業中最具成長性之一,未來十年,隨著人均收入的持續提高,對汽車的需求將要呈現出好幾倍的增長;另一半則是冰山,中國的汽車業幾乎操縱在外國公司手中,外資股東通過各種方法,可以將這一需求所帶來巨大利潤的大部分納入麾下。

  面對這樣的矛盾,同時考慮到日趨激烈的價格競爭,我們認為僅僅依靠外資、依靠伴生性成長的上市公司,是否長期看好取決于其能否持續獲得政策保護所賦予的合資價值,根基并不牢靠。長期來看,汽車零配件行業的前景則更為光明。對于整車廠而言,其擺脫外資控制,實現自主開發的能力則是決定其長期投資價值的主要因素。

  進入漂亮50的公司共有4家,我們作出這一選擇,主要是基于中國汽車產業高成長的性質,而入選的長安汽車(資訊 行情 論壇)、上海汽車(資訊 行情 論壇)、福田汽車(資訊 行情 論壇)、威福高科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我們對汽車行業發展趨勢的價值判斷。

  行業需求:中國迎接汽車時代

  中國汽車需求的長期增長前景如何?

  如果從國際比較來看,目前中國每千人汽車保有量還不到20輛,如果只算消費品的私人轎車,每千人汽車保有量則進一步減至5輛左右。這與發達國家千人汽車保有量高達600輛左右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考慮人均GDP的差異,可以給出不同國家汽車保有量與人均GDP的對比數據,并據此得出一條經驗曲線,可以看出,不同人均GDP水平與汽車保有量的對比呈現出S曲線的特征(見圖一)。這樣,隨著全國以及北京廣東人均GDP的增長,其每千人汽車保有量也在S曲線上向上移動(上海因長期限制私人購車,因此,汽車保有量明顯偏低),S曲線的特性決定,在人均GDP與發達國家相差較大時,其值越大,所對應的S曲線的斜率也越大,于是,隨著中國人均GDP的增加,汽車保有量的增速也將不斷加快,表明中國汽車產業所面臨的龐大需求空間。

漂亮50之汽車業:經受冰火考驗

圖一 汽車保有量的S曲線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根據S曲線可以預測,到2010年,中國每年的汽車需求1200萬輛左右,是2003年439萬輛的2.7倍。這樣,七年間的復合增長率達15.5%(其中轎車需求的增長率能達到20%左右)——雖比2003年的31%慢了許多,但仍保持了長期的明顯超過GDP增速的成長。由此可判斷,未來汽車產業可能會在波浪式的調整中保持高速的成長。

  伴生性成長特質

  面對需求的良好局面,汽車行業在供給方面卻不容樂觀,因為中國汽車工業,特別是未來發展的主力——轎車工業卻大部分被國外汽車巨頭所操縱。這樣的結果,將使得目前大部分汽車行業上市公司的命運,并非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來自于其與合資方的外資股東的討價還價以及外資股東的實力與經營表現。實際上,此種情況下,汽車業上市公司所代表的角色,很大程度而言,只是令外方股東感到束手束腳的投資者,而非汽車產業的實際經營者。

  若由此發展,中國汽車產業的成長就成了伴生性的,當外資面對如此寶貴的市場而業績蒸蒸日上之時,中方股東也能夠分享到一杯羹。不過,要是我們著眼于汽車業上市公司長遠的投資價值,這樣的成長模式實在令人不放心。

  事實上,由于國家強制性規定,在汽車整車企業,外方的股權比例不能超過50%,這已經促使外方股東將行業利潤轉移到其他環節,以獲取更高的收益。正如博時基金的一份研究報告所指出,目前利潤轉移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供應環節獲取利潤,即通過外方控制的零部件企業高價向國內的整車企業供應零部件來獲取零部件環節的利潤,二是通過技術轉讓費獲取利潤,即整車企業按照每輛車的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向外方支付技術轉讓費。這些收入的獲得以整車企業的銷售收入為保障,而整車企業的利潤,則很容易被外方操縱。

  另一方面,為了規避控制權風險,外方加強了在關鍵零部件領域的控制程度,主要形式就是建立外方控股的零部件企業,而這樣的做法會導致汽車降價對利潤的影響將主要由整車廠和中方的零部件企業來承擔。即使外方控股的零部件企業成本下降,整車廠也無法充分分享。

  最后,在金融服務環節,外方一般以獨資公司形式存在。在金融行業發達的美國,汽車金融業務已經成為通用和福特等美國汽車廠商主要的盈利環節,用以彌補汽車制造環節的虧損。如果這種情況在中國發生,那么,合資的整車廠的利潤可能會逐漸轉移到外方獨資的汽車金融服務公司中去。

  如此種種,使我們有理由對目前以合資模式為主導的中國汽車業上市公司保持謹慎態度。事實上,如果是做長期性的投資,對于這種沒有自身核心競爭力的企業需要高度警惕,即使其面臨的市場需求如此誘人。

  不過,問題的另一面在于,中國汽車行業的競爭結構事實上處于急劇變化之中,在四年以前,中國的汽車行業,基本是被三大汽車公司主導,而轎車工業更是被南北大眾占去了大部分市場份額。短短四年時間過去,整個汽車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呈現出群雄逐鹿的態勢。因此,即使目前汽車產業的競爭格局也遠未穩定,在這一行業前景變幻不定之背景下,汽車業上市公司仍有諸多機會構筑其核心競爭力,從而逐步擺脫外資的控制。

  價格戰與行業演變

  中國汽車產業的政策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方針,鼓勵與其他跨國公司組建合資企業,并使這些合資公司展開競爭。在競爭的壓力下,推出新車型、降價,成為這些合資企業取得市場份額的主要武器。該策略的好處顯而易見,它使中國汽車工業不再有加入世貿組織關稅下調后被進口車擠垮的風險(雖然其代價是自主品牌汽車的開發更為艱難),同時由于價格降低,更多適用于消費者的新車型的出現,最終啟動了中國私人購車時代的到來。

  由目前競爭結構決定,價格戰在中國市場不可能終止,如果說直至目前的價格戰還有擠出利潤泡沫的成分,那么,隨著價格戰的持續演化,很多企業可能逐漸走向微利或虧損邊緣。事實上,拐點已經出現——隨著價格戰不斷升級,汽車盈利能力從2003年第二季度開始變出現了逆轉,同時2004年1~7月價格戰也進一步導致了各企業間的兩極分化(見圖二)。

漂亮50之汽車業:經受冰火考驗

圖二 2004年1-7月主要轎車企業利潤變化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盈利能力下降的趨勢仍將繼續。由于各合資企業的競爭,背后反映的是世界各主要汽車巨頭之間的競爭,為了在世界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潛在大市場取得優勢,這些企業不會放慢擴產并搶奪市場份額的步伐。另一方面,雖然企業間呈現出兩極分化的態勢,但由這些合資公司背后跨國巨頭的實力與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決定,誰也不會輕易退出這一市場,這將導致未來的市場競爭格局仍然激烈,生產過剩將難以避免——從各合資公司披露的轎車產量擴張計劃,亦可見端倪。

  基于這一判斷,汽車行業未來的盈利能力持續下降已成定局,并且進一步,由于市場競爭的艱難,合資公司中的外方主導權進一步增加,因為就目前而言,中方股東基本不能對利潤形成作出貢獻,而在市場艱難之際,更是只能對外方言聽計從。

  在此種背景下,外方受制于50%的股比限制,為獲取更大利潤,會進一步將利潤從整車廠向產業鏈其他環節轉移。而對于以合資公司為主要利潤來源的上市公司而言,這無異于雪上加霜。

  那么,汽車行業的機會又在何處?中國汽車產業最大的亮點就在于:它有著其他絕大多數產業所不及的龐大而高速增長的市場,而這一需求空間又很容易創造出成功的盈利模式。具體而言,零配件行業目前雖問題重重,但仍因其與整車廠相比更明顯的勞動力密集型特征以及較大的效率提升空間而具有更明確的投資價值;對于整車廠而言,其擺脫外方控制的能力仍然是決定其長期投資價值的關鍵因素。

  零配件行業的機會

  以轎車為例,其成本的70%來自于汽車零配件。不過,汽車零配件并不僅僅用于向整車廠配套,按照國際上汽車業發展的成熟模式來看,汽車銷售與汽車后市場的市場規模比例大約是20∶80,汽車售后的維修更是汽車零配件另一重要的需求來源,特別是中國汽車行業經過最近幾年的快速發展,存量已經有了大幅的增長,在維修市場對零配件需求也在不斷增加。事實上,在考慮出口因素之后,汽車零配件行業所面臨的是甚至超過整車行業的更快速增長的龐大市場。

  從商業模式來看,在維修市場,國內汽車零配件廠商具有獨特優勢,由于其本土化運作,能夠更好地把握零散而復雜的銷售渠道,在這一塊市場,外資很難起主導作用。

  對于向整車廠的配套,雖然外資零配件企業因其質量、技術的優勢以及其與配套廠商間早已建立的密切關系,在中國市場獲利不菲,但由于國內汽車市場不斷加劇的價格戰,在零配件采購上的成本壓力不斷增加,此種情況仍然能夠給國內零配件企業種種機會。

  根據高盛和麥肯錫分別披露的他們關于中國汽車工業運行成本的報告,其共同觀點是,盡管在中國勞動力成本遠遠低于國外,但是,在中國的汽車制造成本卻遠遠大于國外發達國家,僅與歐洲相比,中國的汽車總制造成本就要高出15%~20%。而這些居高不下的制造成本,很大一塊就來自于汽車零配件。

  中國汽車零配件成本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技術與管理水平低下以及各零配件廠商規模較小,產量有限。

  不過,隨著外資零部件企業大批進入中國,他們一方面與中資企業相互競爭,另一方面大量的技術與管理知識通過他們逐漸向國內企業擴散。近年來,中國汽車零配件企業雖仍然落后,但在管理與技術上已有了長足的進步,這從整車廠一般要求的零配件廠商每年降低5%的成本可見一斑。同時,從規模上來看,由于整個中國汽車產業的壯大以及企業之間的整合,零配件廠商的規模也在不斷做大。

  事實上,對于多數零配件,它們仍然具備或多或少的勞動力密集型特征,國內企業由于技術、管理與規模問題,勞動力成本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然而,政策的保護(如國產化率要求)、國外零配件廠商所帶來的技術與管理經驗的擴散以及國內汽車零配件急劇增長的需求等等,這些力量綜合的作用,使得中國汽車零配件行業實際上有一個很好的發展環境,這一點與整車廠形成了很鮮明的對比。而當零配件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勞動力成本的優勢就能充分體現出來,從而使中國的零配件行業在中低檔產品上能夠具備全球競爭力,這將促進中國汽車零配件向全球的大量出口。

  雖然外資也在中國建廠,但事實上,在充分利用勞動力優勢、實現低成本制造的訣竅方面,這些企業很難做得比國內企業更好,因為在外資以過去經驗大量使用資本實現自動化生產的場合,卻很容易被國內企業用更多的人力以更低的成本生產出來,這已經被諸如鋰電池等行業在中國的巨大成功所反復印證。

  這樣,成本上最終的優勢,又將使得零配件廠商在獲得維修市場主導權之外,還能在為整車廠配套方面占有優勢。雖然整車廠的價格戰傾向于擠壓零配件廠商的利潤,但正因這樣的成本壓力,將打破零配件采購的地區、部門限制,反而給了在成本上實現更有效控制的零配件廠商更大的發展空間。

  總體來看,零配件行業目前來看,似乎更為落后,但其發展的機會與競爭優勢比較清晰,這些機會與優勢與龐大而快速增長的需求相結合,注定了汽車零配件行業具有不錯投資價值。

  整車廠的投資價值何在

  對于目前眾多整車廠而言,他們的成長模式是伴生性的,由于外資的利潤轉移,這樣的模式極不穩定,也難以長期持續下去。事實上要投資這樣的公司,他們擺脫外資控制、實現自主開發的能力則是判斷其投資價值的最重要指標。

  目前看來,易于形成研發能力的是安徽奇瑞、浙江吉利、遼寧華晨、黑龍江哈飛等新興企業,并且事實上,他們也的確是中國目前自主品牌的主力軍,這些公司的相當部分在未來具備良好的成長性。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合資模式就與自主開發完全矛盾,華晨在開發中華轎車的同時與寶馬合資的案例表明,合資與開發自主品牌本來是可以相互受益的。事實上,入選漂亮50的整車企業上海汽車與長安汽車也正在開始他們在自主開發上的種種努力,在對公司的點評中,這方面的內容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新浪財經24小時熱門新聞排行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一
關鍵詞二
熱 點 專 題
健力寶收購案風云突變
聯想收購IBM PC業務
高峰私生子案一審判決
中外乒乓球明星對抗賽
女人與車的美麗約會
自己建房開發商靠邊站
圖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娛樂風月圖鑒
歲末讀書頻道大盤點

  • <cite id="ww6w6"></cite>
    <noscript id="ww6w6"><pre id="ww6w6"></pre></noscript>
    <small id="ww6w6"></small>
    <cite id="ww6w6"></cite>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