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競爭力的新內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0月20日 16:23 《21世紀商業評論》 | ||||||||
低成本競爭力的新內涵 隨著全球化產業布局不斷向縱深方向調整,“低成本”的全球競爭效應越來越顯著。
中國目前正明確地以未來工業品制造基地的姿態出現在全球市場。在從低成本國家向美國和德國出口的產品當中,中國的產品占了幾乎1/5,并且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此外,中國也力圖成為全球一個非常重要的服務來源,在手機的研發及市場開拓上,中國甚至已成為全球技術趨勢的風向標。 印度正逐漸取代愛爾蘭和加拿大等國,變成外包服務的基地。印度現在占有了全球離岸商業流程外包服務的60%到65%的市場份額。這個市場不僅包括賬務處理,還包括關鍵的產業流程,例如供應鏈管理、設計與開發、采購與經銷商支持。 東南亞諸國曾在成本結構全球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盡管亞洲金融危機以及中國和印度的崛起,使得這些國家目前面臨很大壓力,但其早期成功的基本要素仍然存在:受過良好教育的低成本勞動力,以及快速發展的內部市場,以及相當一部分優勢投資的磁石效應(諸如泰國的汽車零部件產業和馬來西亞的電子產品產業)還將在未來繼續發揮作用。 低成本市場在技術、彈性、質量水平、生產效率以及研發速度方面的突飛猛進,不斷豐富著“低成本優勢”的內涵與外延: (1)大量具有天賦、訓練有素并且忠誠的技術工人不僅有力地補充了制造業的生產梯隊,也在各類工程項目和BPO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2)低成本國家提供多層次的適應性和靈敏性,從而為外包者有效地降低了設備和人員的投入,減少了對資本的依賴程度。 (3)低成本國家的勞動力水平已基本達到甚至超過高成本國家在生產質量上的要求,而在外包市場上的意外收獲更是讓公司運作者喜上眉梢,如在呼叫中心的雇員結構中,印度、波蘭往往能提供大量具有良好計算機知識的大學畢業生,而在美國或西歐本土,一般只有高中生愿做這樣的活兒。 (4)生產力方面,盡管低成本國家在單位產能上生產力較低,但其資金產能卻遠高于歐美國家。以往對低成本國家平均產能的數據統計往往存在較大誤差,諸如對中國下崗工人與成百上千萬農民產能的描述往往與事實不符。事實上,低成本國家勞動者產能甚至高過高成本國家,制造企業常常輕而易舉就能找到頂級水平的技師。 (5)低成本國家日益凸顯的優勢之一莫過于快速提升的研發速度。迅捷而低成本的研發能力允許企業隨時進行技術試驗,另一方面,工作上的時差效應令全天候從事項目研發成為現實可能。 以往商界對“低成本”的認識,更多地將“高成本國”當作“低成本國”的學習標本,殊不知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低成本”優勢本身已發生變異,更多地成為了影響全球化轉型的一大擾動因素。從這層意義上說,以亞洲為代表的低成本國家集群的出現,掀起的是一場有關新競爭力重構的矩陣革命——貌似渺小的變量打破了整個全球化大系統的穩定與區域間的支配界面,顛覆的是傳統商業競爭的靜態平衡。產業鏈的劃分受此波及,也將衍生出多條線索,日趨復雜。由此展開的全球要素爭奪將圍繞尋找“競爭力”新的均衡點而進入“低成本國家互補”的時代。■ [上一頁]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