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蒙牛資本之謎 所謂對賭協議不過是期權安排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10日 20:54 新浪財經 | ||||||||
黃昕 近期有不少文章分析蒙牛資本運作,但這些文章過于糾纏于技術細節,論述偏頗。其原因在于沒有抓住蒙牛資本運作的核心所在 “蒙牛股份”才是核心
1999年1月,牛根生創立蒙牛乳業(行情 論壇)有限責任公司,1999年8月18日,該公司進行股份制改造,變更為蒙牛乳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蒙牛股份”)。從此,牛根生經營活動的核心和實體是“蒙牛股份”,需要融資發展的也是“蒙牛股份”。 為了順利實現海外上市,蒙牛和摩根等投資者先后在海外成立了金牛、銀牛、開曼群島、毛里求斯、MS Dairy Holdings等眾多公司,乃至最后以“蒙牛乳業”的名稱在香港上市,但這些公司都是沒有任何實際業務的空殼公司,它們只是資本運作的工具。“蒙牛股份”雖然在最后成為香港上市公司的孫公司,但它才是關鍵所在。分析蒙牛的資本運作必須以“蒙牛股份”為核心,才能把握事實真相。 而真相并不復雜。2002年10月,摩根等機構投資者出資25973712美元,認購開曼群島公司的B類股票,隨后這筆投資以毛里求斯公司的名義投入蒙牛股份,其中的17346.3萬元認購了8001萬股“蒙牛股份”的新股,每股認購價2.168元,其余的4133.96萬元購買了403.17萬股“蒙牛股份”的舊股,購買價每股10.25元,這就是牛根生對媒體說外資投資蒙牛的價格是10元的原因。對蒙牛招股書中,“蒙牛股份”的股份及股份溢價科目進行簡單分析,就能得出上述結果。 經過此次變動,開曼群島公司持有“蒙牛股份”總股本的66.7%,其中摩根等外資占49%,即外資實際持有蒙牛股份32.683%,“蒙牛股份”2002年底總股本12599萬股,外資以21480.26萬元購買4117.73(=12599×32.683%)萬股,外資購買“蒙牛股份”的實際每股均價是5.22元。2002年“蒙牛股份”每股收益0.618元,外資認購市盈率8.6倍,屬正常、公允的私募市盈率。 2003年10月,外資再次投資35233827美元,同樣以毛里求斯公司的名義購買9600萬股“蒙牛股份”的新股。由于實現對管理層實行業績獎勵,此次增持的股份僅有34.1%,即3273.6萬股為外資股,外資實際認購價8.9元。2003年“蒙牛股份”每股收益1.017元,外資認購市盈率8.75倍,同樣是正常、公允的私募市盈率。 揭開種種所謂的“謎” 以“蒙牛股份”為核心,分析蒙牛融資安排,不難得出蒙牛在上市前以8倍多的市盈率,面向摩根等財務投資者進行了兩次正常的私募的結論。 之所以將摩根等投資者定義為財務投資者,正是因為他們在投資過程中始終不以公司控制權為目的,而以防范財務風險,投資收益最大化為目的。開曼群島公司A、B類股票安排以及日后的轉換,將其財務投資者的身份表露無疑。 蒙牛系股東只持有開曼群島公司5102股A類股,卻擁有51%的投票權,就是控制力、決定權的表現。而外資持有48980股B類股,只有49%的投票權,但可以分享90%的利潤,就是為了保證投資的回報。雖然摩根投資時已是2002年9月,蒙牛完成2002年業績目標指日可待,但外資依然讓蒙牛以其一半以上的利潤做為擔保,由此可見外資對投資的慎重,對收益的關心。 有文章認為,如果蒙牛完不成任務,A類股不能轉化為B類股,牛根生等內資股東將喪失對蒙牛的控制權,并不合邏輯。在A類股擁有51%的投票權的情況下,任何有損內資股東利益的提議都不可能被通過。即使完不成任務,也只會是A類股轉化為B類股的時間、條件發生變化,控制權是始終不會變化的。牛根生也許是資本運作的門外漢,但在“誰說了算”的問題上,他不可能糊涂。 金牛、銀牛公司以及謝氏信托都是為了讓“蒙牛股份”原始股東的股權在海外有載體。股權形式、比例的多次變化都沒有實質交易發生,期間發生的交易,其價格往往是象征性的1美元。雖然重組過程令人眼花繚亂,但重組的本質是:原始股東在上市前沒有再次出資,新增資本全部由外資提供。 至于所謂的“對賭協議”:未來3年蒙牛的年盈利符合增長達不到50%,金牛最多賠償7830萬股給外資系。這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期權協議。由于金牛公司取得股份并未出資,因此這份協議也可表述為:外資授予金牛公司2004-2006年7830萬股份的投票權和受益權,如果達成業績目標,則這些股份永久授予金牛公司,并且追加同樣數量的股份永久授予金牛公司;如果達不到,則外資有權收回這些股份。 無可否認,摩根等外資在蒙牛上市后獲利豐厚。但更重要的是,上市是蒙牛與摩根聯合向資本市場推銷蒙牛的活動,而絕不是蒙牛與摩根之間的博弈,摩根的獲利來自于市場,而不是蒙牛。在中國股市中,打新股也曾獲利不菲,甚至曾是基金等機構的主要盈利手段,何況投資于準上市公司。摩根獲利雖豐,但并非來路不明。與其羨慕摩根的厚利,不如學習他們的精明。 與蒙牛原始股東相比,摩根的厚利相形見絀。2001年底“蒙牛股份”原始股東總投資僅1.02億元,2004年6月上市時,僅按招股價3.925元計算,原始股東持有的“蒙牛股份”價值32億元,增值3100%,而上市后,蒙牛的股價一直高于招股價。 蒙牛沒有謎,有的只是迅猛的增長。可惜,蒙牛的增長與中國投資者無關,這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悲哀!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新浪網及作者本人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來信finance2@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82628888 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