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領匯事件見證福利社會困局 高福利制將崩潰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23日 09:42 南方都市報 | ||||||||
■虛擬@現實之華杰專欄 最近香港發生了一件非常滑稽的事情,就是房委會苦心經營的、號稱全球最大房地產信托基金的領匯上市計劃,竟然被加起來145歲的一個老頭和一個老太太拉下馬來。更滑稽的是,老頭老太太文化程度甚低,而且沒有收入來源,靠領取社會福利生活。
此種怪事發生,江湖自是嘩然。有人說,老頭老太太的背后定有黑手指使;有人說,這是個別人利用香港對法制的尊重,存心搗亂。還有人在算賬,房委會損失一億多港元前期費用,認購者損失一億多利息,承銷商損失三億多傭金,加起來怕有六七個億港元的直接損失;加上認購者可能的兩到三成受益,總損失達到70多億港元。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但嚴格來說,都是皮相之見。 領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說來倒也簡單。房委會是香港特區政府向低收入階層提供住房的機構。提供方法原來有二,一曰公屋,就是廉租房,只租不售,租金不超過租戶收入的10%;一曰居屋,就是安居房,以低價賣給窮人。目前居屋已經停止提供,只有公屋繼續出租。但這樣的租金,連支付物業管理費和工資尚且不夠,原來還能靠居屋的收入來補貼,居屋停售,窟窿就無物可填,房委會連年虧損,赤字越積越多,終于無計可施,就想出了一招:將相對優質的資產打包出售,先救眼前之急。 這些優質資產包括房委會名下的1876萬平方尺商場和7.9萬個停車位。房委會計劃將這批資產打包賣給新成立的一個信托基金,就是剛剛胎死腹中的領匯。而領匯的錢從哪里來?既是信托基金,自然是向社會發售股份,說穿了就是一種集資行為。 那么,老頭老太太是怎么把領匯掐死在搖籃之中的呢?嚴格來說,并沒有掐死,只是讓它的本次發行計劃流產。房委會的行為在法律上存在爭議,雖然老頭老太太的主張已經被兩級法院駁回,但法律程序并未最終走完,此前資產轉讓必須暫緩,發行方只能將認購金先行退回,等待法院最終結果,如果結果有利就再次啟動上市程序。 所以,關于市場損失的種種計算皆是危言聳聽。房委會的一個多億前期費用中,90%以上是評估費用;認購者的權利仍被保留,承銷商的合同依然有效。只要最終的結果仍然可以上市,根本不存在上述所謂損失。而認購者的利息,從社會角度看根本不是損失,有人失去就有人得到,只是換了一個腰包而已。 而老頭老太太背后有無黑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的理由是否成立,程序是否合理。此次香港法院的舉動,完全合乎程序正義原則,有這樣的司法獨立制度,乃是香港的大幸。房委會事先考慮不周,留下一個空子讓人鉆,吃了啞巴虧固然倒霉,但是反過來指責別人事先不通氣,緊要關頭卻來搗亂,這是法律意識淡薄的表現,發言人應該好好補課才對。 那么,為什么會有公屋居民出來抗議呢?曾經有這樣一個笑話,說是一個人每個月都固定施舍給一個乞丐50元,后來就減少為30元,后來又減少為10元,乞丐忍不住問:為什么你的錢給得越來越少?該人回答:最初我是單身漢,后來結婚了,后來又有了孩子,家庭負擔增加,就只能少給你點。乞丐聞言大怒:你怎么能用我的錢來養活你的家人呢? 這個比方有點不恭敬,但道理大致如此。領綜援、住公屋的人,是靠社會養活的。但久而久之,他們卻把這看成自己應得的了。房委會之所以虧損,是因為政府給它的資源變少了,原來有出售居屋的收益,現在沒有了。而政府給的資源變少,是因為原來太大手大腳,長遠來看是無法延續的。 從長期來看,高福利社會是不可能持續的。北歐能夠持續那么多年,有賴于他們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但即使如此,現在也已經是難以為繼。香港的資源與北歐相比簡直有天壤之別,高福利制度的崩潰,只是遲早的事情。 福利社會最初的想法,是為了安撫窮人,保障社會安定,促進整體幸福。但結果往往是一個悖論。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有一個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中國有句老話:身在福中不知福。長期享受福利的結果,是期望值不斷上升,幸福水準反而會下降。一旦福利水平無法維持,他們的幸福感更是急轉直下,所謂福利社會導致安定的神話馬上破產。 香港領匯事件暴露了福利社會不可能解決的深層次弊端,是個很有思考價值的案例。當然,任何道理都不可生搬硬套,不能因此得出社會福利可以完全取消的結論。對于那些低福利地區的弱勢群體,失去福利他們將無法生存。但是,社會福利是基于社會公正而不是基于功利計算,這是需要普及的一個基本常識。 (作者系本報特約評論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