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瞄上IBM遭質疑 蛇吞象風險不可小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2月08日 16:52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IBM(行情 論壇)+聯想,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電腦廠商與中國電腦市場霸主之間的結合會產生什么?聯想集團(行情 論壇)的一則簡短聲明在業界引發無限遐想。雖然坊間傳聞無數,但IBM個人電腦業務的買家是否確為聯想,這樁交易的形式、金額、標的等等問題現在其實尚無定論。無論如何,兩個同樣處在轉型期的巨頭之間的交易必有其合理性,但對聯想來說,“蛇吞象”的游戲所面臨的風險也不是一點兩點。
雞肋能否變成寶藏 作為個人電腦劃時代的締造者和先驅,IBM現在已不能和電腦制造商劃等號,在鋪天蓋地的廣告中它將自己定位為“服務提供商”。從90年代末起IBM開始陸續出售其個人電腦制造部門。2003年,IBM出售了其最后一家獨自擁有的位于英格蘭的PC制造廠。目前IBM的個人電腦制造主要由代工方和合資廠完成。IBM與長城電腦(資訊 行情 論壇)的合資公司IIPC就是IBM最大的電腦、筆記本電腦制造基地。 實際上,隨著個人電腦售價的不斷走低和這一市場的激烈競爭,個人電腦業務對IBM的整體利潤貢獻日漸衰微。IBM的個人電腦業務去年的收入為115.6億美元,較前年增長3.3%,稅前營運虧損1.18億美元。目前PC銷售只占IBM全部銷售額的10%,而利潤率則更低。PC在IBM整體業務中開始變得無足輕重,以前的立身之本變成了現在的“雞肋”,相信這是IBM決定割愛的主要原因。 賽迪顧問(行情 論壇)的研究員杜文巒告訴記者,對于擁有強大技術優勢的IBM來說,服務和軟件才是其競爭力和今后的發展方向所在。剔除成長空間有限的PC業務符合其戰略調整。目前IBM個人電腦業務中的生產制造部分所占比重已經不大,更多的還是集中在技術、品牌、人員、渠道等“軟性”資產之上。 對長于生產制造的聯想來講,能將這部分資產納入懷中當然不錯,但是“看不見”的資產卻也是最難把握的,IBM的雞肋能否成為聯想的寶藏還很難說。 能否借國際化突圍 目前的聯想面臨的是自身業績增長乏力和外部競爭白熱化的“內憂外困”,急欲突圍也是聯想近來動作連連的直接動因之一。 實際上,自2001年以來,聯想的營業收入和營業利潤規模就失去了飛速勁升的勢頭。年報顯示,2001財年,聯想的銷售收入為272.19億港元,而2002財年則急劇下降為208.53億港元,下降幅度達23.39%,在最近兩年里,雖然聯想的營業額出現回升之勢,但2004財年,聯想的營業收入仍較2001財年時的水平下降14.85%。同時,從2002財年以來,聯想的營業利潤也處于下降的通道之中。 宏大的經營目標和日漸式微的經營態勢的矛盾,是最令聯想管理層頭疼的問題。聯想的進一步發展,急需突破。柳傳志曾表示,聯想接下來的路徑,可以走多元化,也可以走國際化。但聯想的多元化進程并不順利,2004財年,聯想的手提設備、IT服務及契約加工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營業虧損,而在此之前,聯想在互聯網領域早已敗退。 多元化失利,國際化似乎成了聯想管理層的必要選擇。然而,自2002財年以來,聯想的國際市場業務額逐步下滑。2002財年,聯想的海外營業額為11.51億港元,而到了2004財年則下滑為2.98億港元。面對海外營業額的下滑,依靠自身力量已很難有所作為,于是自然的,我們聽到了聯想與具有國際領導地位的海外廠商的達成收購意向的消息。 但對目前的聯想而言,國際化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嗎?很明顯,聯想現階段的國際化戰略很大程度上緣于對營業額、營業利潤增長乏力的擔憂。此次收購對于聯想開拓海外市場,提升自身經營規模和市場份額可能確有意義。但是并購后市場外延的短期擴張,并無法從根本上挽回聯想傳統經營態勢的頹勢。 融合的難題 賽迪顧問的杜文巒表示,收購IBM的個人電腦業務,等于讓聯想平空多出了一個“國際業務部”。IBM擁有的技術、渠道、品牌等對聯想來說極具吸引力。但關鍵是聯想能否將這一龐然大物真正吸收,兩者能否真正融合。 從表面看來,IBM的個人電腦業務與聯想互補性較強,這是優勢,但是處理不好更會成為劣勢。首先,聯想沒有大規模國際化經營的經驗,缺乏這方面的人才和成熟的管理體系。而IBM的個人電腦業務運作多年,體系成熟,早已脫離了單純生產加工的層次,更多的優勢是集中在技術、渠道之上。要發揮這部分資產的生命力,更需要運作者嫻熟的管理手段和豐富的經驗,而這恰恰是聯想所不具備的。其次,在收購后隨之而來的漫長整合期中,聯想所看中的優勢資產能留存多少是個問題。IBM在全球范圍內擁有完善的渠道和穩定的客戶群。但業務易主后,聯想首先要面對的就是客戶流失的問題。一些大型企業估計會重新考慮采用聯想作為其核心供應商,從而轉向戴爾及惠普等其他國際廠商。同時在兩種截然不同的企業文化和經營理念的碰撞中,IBM原本擁有的卓越人才和引以為傲的創新意識也很難原封不動地延續下來。 而從過往跨國購并案的經驗看來,購并雙方的融合涉及到的利益調整和平衡極為微妙,其中蘊含太多的不確定性,比如兩年前震動業界的惠普與康柏的合并案,可謂強強聯合,但至今仍毀譽參半。 上海證券報 記者 張喜玉 程立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