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港股新聞 > 正文
 

旗下三公司業績小挫 李東生稱TCL國際化需要時間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4月20日 07:10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丘慧慧;見習記者 蘇曼詩 香港、深圳報道

  4月18日,TCL低調而慎重地將其“國際化”后的首張答卷呈現給了香港的投資者和公眾媒體。

  作為TCL國際化路線的總設計師,這一天,TCL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董事長李東生
就其統領下的TCL多媒體(1070,HK)、TCL通訊(行情 論壇)(2618,HK)兩家公司當日公布的業績,在香港金鐘港麗灑店7樓會議廳迎接眾多機構投資者,以及20多家媒體的同時追問。

  上午11點20分,出現在媒體答問現場的李東生保持著一貫的沉穩持重,他的出現比預定時間晚了20分鐘。在此之前,李及其愛將——海歸派的嚴勇、郭愛平——剛剛從專門為機構投資者開設、歷時1小時20分的交流會上脫身。

  “國際化以及大舉并購對于TCL的考驗需要時間的印證。”李東生在開場白中坦言。此后的問答他顯得有些沉默,大多數問題皆由部下回答。而當天發布的兩份H股上市公司,以及第二天(19日)公布的A股上市公司TCL集團(000100,SZ)的2004財報,同時宣布了受一時并購之累,以及手機行業不景氣,公司業績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首張國際化答卷

  “公司并不是‘大’就可以成功,抓住了市場和消費者需求才會成功,諾基亞也是從一個小公司做起來的,關鍵是抓住機會。”簡短的媒體見面會后,身陷記者叢林的李東生如此回應關于“規模效應”的質疑。

  也許,對于勇敢與冒險同在的國際化博弈,李東生早有心理準備,尤其是在國際化后不足一年時間就必須交出的這份答卷。

  TCL最終交出的三份公司報表的數字顯得有些冷酷:TCL集團財報顯示,2004年在取得銷售額402.8億元、同比上升42.57%的前提下,凈利潤卻大幅下挫57.03%為2.4億元;而TCL多媒體和TCL通訊的業績亦有些嚴峻,最受矚目的是TCL通訊手機業務貢獻欠佳,影響集團股東應占溢利較2003年大幅下降128.6%至虧損2.24億港元,多媒體方面純利只有3.17億港元,同比下降51%。

  做“大”與做“好”之間,TCL顯然沒有太多的時間緩沖就不得不面對挑剔的資本市場。而事實上,TCL近年來最有份量的幾記重拳都集中在過去的短短一年之內。TCL集團在年報中總結:“2004年1月,集團成功完成吸收合并TCL通訊和新股發行,并在深交所掛牌上市,整體上市的成功為TCL集團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8月,TCL多媒體與湯姆遜集團正式簽署合并重組彩電業務的協議,雙方攜手締造全球最大彩電企業TTE;9月,TCL通訊與阿爾卡特組成合營公司(T&A)。兩項并購使TCL在彩電及手機兩個主流產業進入了歐美主流市場,TCL亦從一家區域性企業,晉升成為一家跨國公司。”

  但是快速成就的跨國公司讓TCL感受到了一時的負重,李東生坦言,兩大并購給上市公司短期業績帶來一定的壓力。TCL集團亦在年報中總結,原湯姆遜歐美業務及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存在較大虧損,以及TCL移手機業務的大幅下滑,是影響集團整體凈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TCL集團財報顯示,如果剔除彩電、手機兩個購并項目的影響,TCL集團營業額仍增長7%,這說明,盡管國內手機業務大幅下滑38%,但是彩電業務的收益仍比較樂觀;而去年兩起并購組成的兩家合資公司TTE(原湯姆遜部分)和T&A(原阿爾卡特部分),在2004年的虧損分別達到1.43億元和2.83億元,“兩項虧損直接影響集團合并凈利潤1.41億元”。

  與此同時,兩年來一直扮演TCL集團“利潤機器”的手機業務遇挫也讓TCL整體盈收雪上加霜。曾于2002年一年間創造高達12億凈利潤的手機業務在兩年之后不得不面對虧損的尷尬局面。

  李東生坦言,“從公布的數據看,TCL手機去年的情況很不樂觀,今年有很大壓力,行業的毛利潤還有下降趨勢。”從主體業務為手機的TCL通訊的公告看,TCL通訊2004年取得的73.1億港元(2003年為90.2億港元)中,實際上還包括了14.3億港元的法國銷售收入(此為與并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的直接貢獻),而國內的銷售總額僅為57.5億,與2003年的90億相去甚遠;不僅如此,毛利率也從2003年的21%下降到了14%,而2002年,TCL手機毛利率曾經高達30%。

  國際化下一步

  究竟要多長時間,才能讓背上沉重包袱的TCL在國際化的道路上輕裝速跑?

  “合資公司何時能夠盈利,我們原來的目標是18個月,現在我們還是努力按照這個目標做。”李東生說。但他同時認為市場情況瞬息萬變,對如期轉虧他沒有給予肯定答復。

  李東生說,經過2004年的人員、業務重組,2005年TCL仍繼續重點在國際化人才儲備以及制造業采購、生產鏈條的資源整合兩大重心上下重力。他透露,“五·一”之后,TCL將派出40位高管前往歐洲一家知名的商學院進行為期半個月的職業化管理培訓,而TTE公司的總裁和COO去年分別由美國人AI Arras和韓國人趙淇松出任。

  而T&A的重要操刀者、TCL通訊的董事總經理郭愛平則極為肯定地說,2005年要完成TCL與阿爾卡特手機業務的生產資源整合:“阿爾卡特本來就沒有自己的工廠,但在歐洲當地有一些代工廠,這些生產今年全都要移到國內來。”

  李東生毫不諱言,合資公司的虧損原因中,經營成本高昂是一大問題。按照TCL多媒體財報數字,僅多媒體(含彩電、PC)業務一塊,并購湯姆遜之后,集合在這塊的員工數已從原來的21000人大幅上升到31000人,其中工人在總人數中達到49%,即超過15000人。

  除了增加的負重,兩家合資公司也為TCL帶來了實際的規模擴張:一個比較有說服力的數據是,自2004年第四季度與法國湯姆遜Thomson合并成立合資公司TTE后,期內綜合營業額強勁增加69%至256億港元,營運平臺拓展至全球。

  問題只是在于,如何有效控制成本并同時拓展至全球。

  在TCL多媒體董事總經理嚴勇看來,TCL國內業務積累的成本控制能力可以向全球發散。“2004年我們的營業額有大幅增長。”嚴勇表示,“雖然我們(TCL多媒體)的盈利減少了51%,但如果撇除與湯姆遜合并的業務的影響,我們的營業額增長了18%。”

  據嚴勇介紹,海外市場經過一年的重組,去年銷售毛利率從12%提高到15.2%。他認為,歐洲和美國彩電市場的毛利原本就比其它新增市場的毛利要高,進行成本控制后有望扭損。

  而相比之下,李東生認為手機業務的整合要比彩電業務嚴峻許多。他透露,自從去年底TCL通訊事業本部管理層調整至今,其成效已在暗處顯現,“從報表上看,去年我們存貨與實際的存貨數量是有差距的,實際的存貨更大。”李東生說,已經從TCL出貨積壓在經銷商手上的手機遠比財務數據上反應出來的多,“財務上這批存貨已經收回錢了,但是商業道義上我們還有責任幫助清貨”。李東生說,公司方面已經針對存貨減值在財務上做了很大的撥備。

  “所以你們會看到,我們今年第一季度的手機銷售量實際上要比公布的多”,李透露,公布的將只是新出品的手機數量,而幫助經銷商清貨的舉動沒有計算在內。

  全球視野下的利潤點

  曾經在TCL集團整體利潤中做出80%貢獻的手機已經不復當年,2005年,TCL開始著力于其全球的協同發展。

  “我們希望把中國和國外的研發資源做一個更好的整合。”李東生指出,“國外的研發成本比較高,但技術比較領先,基礎經濟平臺也比較好;而中國人力資源則比較豐富,比較有成本的優勢,所以如何把兩個資源整合起來是很重要的。對TTE和T&A來說,都有全球研發資源整合的計劃,我們相信通過整合的話能有效地提高研發的競爭力。”

  而TCL多媒體在其公告中表示,目前的多媒體業務已經在全球形成五個利潤中心,分別為中國市場、歐洲市場、北美市場、新興市場及策略性OEM業務。未來中國市場仍然是TCL多媒體彩電業務的主要收入來源,占收入34%,歐洲和北美分別占31%和25%;而彩電業務繼續占TCL多媒體的整體收入達90%。

  TCL集團財報中表示,從彩電業過去一年成績來看,全球協同帶給集團的收益是明顯的,“產品銷售結構的提升令本集團的產品平均售價保持在一個穩定的水平,上游零部件價格下降及供應鏈管理效率的提升降低了成本,令本集團的彩電毛利率上升2%至22%”。

  而手機也正在力圖糾正其在2004年產品推出慢的局面,以高端機的產品定位和更為扁平化的直營銷售模式遏制TCL手機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下降趨勢。

  18日當天,TCL彩電及手機業務的兩位重量人物——TTE CEO趙忠堯及TCL移動公司總經理袁信成——深藏不露。郭愛平說,此二人正在就公司未來業務方案制定報告,他沒有回答記者關于未來的TTE及T&A公司利潤目標的追問,郭認為,兩個公司成立不久,時間是最大的考驗。

  19日,TCL集團發布年報。同時刊出一則今年第一季度業績預虧公告,業績預虧原因仍然在于“本公司與湯姆遜合資的TTE、與阿爾卡特合資的T&A公司處于整合期,協同效應還有待提升;本公司控股子公司TCL移動業績大幅下滑”。而2004年第一季度,TCL集團的凈利潤為2.4億元。

  (本報記者陳宜飚對本文亦有貢獻)


評論】【談股論金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日本謀任常任理事國
圓明園工程風波
2005年上海國際車展
定遠號艦重返威海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珠峰科考登頂復測
2005環球小姐賽
京城1800個樓盤搜索
中國特種部隊生存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