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赴港上市遭遇問題 擬效法TCL吸收中銀香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11月01日 10:08 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 | |||||||||||
化解與中銀香港的同業競爭問題,是中國銀行赴港上市的第一道坎。到底是選擇匯豐模式還是TCL模式?如果從徹底解決問題的角度出發,中國銀行可能傾向于后者 本刊記者 蘇娜/文
近日,市場有傳聞中國銀行要放棄在香港上市的計劃,理由是中銀香港(行情 論壇)(2388.HK)已經在香港上市,如果中國銀行在香港掛牌,二者會存在同業競爭問題。 《證券市場周刊》致電中國銀行新聞發言人王兆文,王兆文對這一傳聞予以否認,并告訴記者:“中國銀行并沒有放棄在香港上市,目前正在研究如何解決與中銀香港的同業競爭問題! 同業競爭 一個集團旗下有兩家銀行在同一證券交易所掛牌,并非沒有先例。匯豐集團旗下的匯豐控股(行情 論壇)(0005.HK)和恒生銀行(行情 論壇)(0011.HK)就是一例。所不同的是,恒生銀行是香港土生土長的發鈔行之一,被匯豐集團在1965年收購。 中銀香港2001年9月注冊成立,公司及業務架構是由香港中銀集團全面重組商業銀行業務而成立,重組于2001年10月1日生效。 中銀香港于2002年 7月25日上市,是首家在境外成功上市的國有商業銀行,為香港第三大上市銀行股。發行價8.5港元,全球招股約23億股,相當于公司已發行股本的21.74%,集資總額達195億港元。中銀香港招股反映熱烈,其中散戶超額認購27倍,機構超額認購5倍以上。 2002年中銀香港上市時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在香港有343家分行、434部自動柜員機,主要附屬公司是香港的三大發鈔行之一;在內地有14家分行。 中銀香港截至2004年6月30日的總資產為7520.17億港元(折合人民幣7971.38億元),中銀集團截至2004年9月30日的總資產為41174億元。粗略估計,中銀香港的總資產規模占中銀集團的1/5。 按照中國加入WTO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時間表,入世5年內,也就是2006年11月10日前要取消對外資銀行的所有地域限制和客戶限制。屆時,中銀香港在內地的商業銀行業務與擬上市的中行股份的商業銀行業務構成的競爭將更為突出。 按照中銀集團現在的框架,投資銀行業務歸屬于中銀國際,中銀香港集團的商業銀行業務已經整合上市,即中銀香港。 在以前,香港資本市場是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一個跳板,現在隨著A股市場的壯大,以及加入WTO后內地對外開放的深入,內地市場已經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與國際接軌的問題。這也是輿論會相信中國銀行放棄在香港上市傳聞的理由之一。 求解同業競爭 目前,針對中行股份香港上市面臨的同業競爭問題,正由中銀集團旗下的投行——中銀國際全力研究解決。 中銀國際的一位參與者告訴記者,中行能否在香港上市,最根本的障礙還不是同業競爭,解決同業競爭的技術處理有多種方法,已經有成熟的方法可資借鑒。他還透露:制定解決方案的主要原則是要充分考慮原來股東的利益。 但是,改制之后的中行股份仍然包括了中銀香港的已上市資產,如果不進行恰當的處理,中行股份又怎么可能上市? 一家上市公司在上市之前對現有資產進行重新組合,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資產重組要達到的目的之一,就是避免同業競爭。要求避免的同業競爭是指上市公司與“關聯人士”之間,因從事同類生產經營業務而產生的競爭。 這里所說的“關聯人士”,香港聯交所的上市規則規定相當繁瑣,按照我國的有關規定,可以簡要理解為兩種情況:一是控制上市公司股份的母公司;二是上市公司母公司控制下的各個子公司。如果上述兩類關聯人士從事與上市公司同類的生產經營,則會產生利益上的沖突,會被管理部門認為不宜上市。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存在這種情況,必須通過資產重組進行處理,以求避免與關聯人士的同業競爭。 通常審視是否存在同業競爭,要看擬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是否與集團下屬其他公司之間是否重疊。解決同業競爭的傳統做法,是進行資產重組,把下屬公司與擬上市公司存在的同業競爭業務,并入擬上市公司。如果同業競爭的業務是擬上市公司的非主營業務,可以用資產剝離的方式解決。 除了運用資產收購的方式外,我國上市公司還創造了獨特的托管模式和租賃模式。即由集團公司將可能構成同業競爭的控股子企業委托給擬上市公司經營(即托管);由擬上市公司租賃經營該控股子企業,待擬上市公司上市后用募集資金購買其承租的企業(即租賃)。 除去以上種種解決之道,一種最為徹底的方法是整體上市。鑒于中銀香港已經掛牌,中行股份要整體上市的話,就需要效法TCL集團(資訊 行情 論壇)(000100)在A股的創舉,與中銀香港進行換股,用吸收合并的方式上市。 據《證券市場周刊》可靠消息,整體上市的思路已經進入方案制定者的視野,且可能成為重點考慮的方案。 中海油服(2883,HK)董事會秘書辦楊海江認為,香港證監會對同業競爭的問題非常重視,在上市前一定要認真解決這個問題,否則就很難通過審批。但在上市后監管相對比較寬松,除非有上市公司的股東起訴,并要求賠償,否則“民不舉、官不糾”。但是,如果查證舉報屬實,香港證監會可以對上市公司和大股東罰款,并賠償中小股東。 楊海江說,這些問題最好在上市之前弄清楚,否則上市后可能面對訴訟風險,而且集團管理層也可能會在日后協調下屬公司業務紛爭時,消耗過多精力。 同業競爭備受矚目 君合律師事務所的張濤律師認為,銀行業的同業競爭問題比一般行業要復雜得多,也相對更難解決一些,對我國銀行業的主業商業銀行業務來說,區分度很小,他們的營業品種相似,都是存貸產品。 事實上,“同業競爭”的范圍往往還包括上市公司的主要股東,比如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東。 張濤曾參與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上市的重組。他透露,按照中國證監會股票發行審核標準備忘錄第1號文(中國證監會發行監管部2001年2月12日發布)的規定,持股比例在5%以上的股東(被中國證監會定義為“主要股東”)都要簽訂協議,聲明不與上市公司發生同業競爭。在這份文件中,中國證監會聲明“同業競爭”的條款規定不僅適用于控股股東,而是擴展到適用于“一切直接、間接地控制公司或有重大影響的自然人或法人及其控制的法人單位”,即包括主要股東及其控制的法人。到目前為止,我國銀監會、證監會等管理部門尚未專就銀行業同業競爭問題出臺規范性的意見。 目前,我國A股市場已經有多家銀行股:招商銀行(600036)、浦發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600000)、民生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600016)、深發展(資訊 行情 論壇)(000001)、華夏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600015)。不過這些銀行在重組上市過程中,基本不存在同業競爭問題,因為都是銀行業務整體上市。 張濤介紹說,在外資銀行參股中資銀行潮流出現以前,上市公司與大股東的同業競爭基本不存在,但是外資銀行參股后,這一問題變得復雜了許多。比如匯豐銀行參股交通銀行就是一例。目前,匯豐銀行已經在內地有多家分行和支行。交通銀行是我國第五大銀行,又是國務院計劃第一個上市的大型銀行,匯豐與擬上市的交行的同業競爭問題已經引起了業內的關注,現在中行與建行上市也要引入外資銀行做戰略投資者,這一現象呈擴大趨勢。 恒生銀行著力發展在香港和內地的商業銀行業務,但匯豐銀行在這兩地也并非空白。兩者是否由此構成同業競爭?還是雖然理論上構成,但現實中由于歷史和品牌的原因,二者的客戶群自然涇渭分明,所以不受同業競爭的約束? 這個問題即使對于香港銀行界業內人士而言,也莫衷一是?梢灶A期的是,銀行業同業競爭的問題,會引起更多的關注。如果中行香港上市采取TCL在A股的操作模式,將可以徹底遠離分歧與干擾的是非之地。 前景期待 如果采用換股模式,中銀香港流通股股東的滿意度將成為方案設計的重中之重。 2004年1月,知名家電企業TCL集團開創了換股合并整體上市的先河。 此外,從合并后的模擬分析來看,由于換股價格是按照市場價而非凈資產確定的,因此TCL通訊(行情 論壇)的流通股股東在換股中獲得了凈資產增值。而TCL集團原股東則出現了小幅度的凈資產損失。但一旦IPO成功,已經成為TCL集團新股東的TCL通訊流通股股東與TCL集團原股東還可以分享溢價發行帶來的第二次凈資產增值,這個增值幅度高達200%以上。 由于創造了多贏局面,中金公司操刀的TCL方案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經典案例。中行上市能否達到同樣效果,這是考驗中銀國際投行人士智慧的一次戰役。 從一些財務指標來看,中銀香港是一家績優公司,按照2004年中報預測,股東的資產年回報率達到18.19%,不良資產率4.11%,資本充足率16.53%。這與中銀集團今年7月7日發行首期人民幣次級債券后,資本充足率達到8.39%相比,高出近一倍。 而且,如果要求在任何時點的資本充足率都保持8%以上,中行目前的指標仍顯脆弱。10月25日,中國銀行再次發行次級債120億元,進一步提高資本充足率。 中銀香港IPO價格為8.5港元,本周一(10月25日)收盤價報13.85港元,中銀香港當前市盈率約13.27倍。根據Bloomberg資料對全球總資產在100億美元以上銀行的指標統計,市凈率區間集中在1-1.99倍之間,市盈率集中在10-10.99倍?梢云诖氖,中銀香港的流通股股東也會得到豐厚回報。 不過,現在下任何結論都為時尚早!拔覀冏陨砟懿荒苓_到上市要求,這是最大的問題,管理機制的再造是重中之重!蓖跽孜娜缡钦f。 8月26日,中行由國有獨資公司改制為股份制公司后,仍由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獨家發起人。一股獨大的問題并沒有解決,下一步引進戰略投資者,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仍十分關鍵。 另外,除了方案設計上達到雙贏,銀監會、香港和中國證監會,乃至國務院的批準也至關重要。 【版權聲明】本文為《證券市場周刊》授權刊登之作品,其他網站不得轉載本文全部或部分內容,除非經和訊網-《證券市場周刊》授權許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