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常青
聯想“蛇吞象”的游戲已經告一段落。毫無疑問,新聯想的規模將會急劇膨脹。但是,新聯想膨脹將呈現何種軌跡?止于何處?對于這些問題,玩游戲的人和看熱鬧的人心里都沒譜。
翻開任何一本經濟學教科書,我們都可以看到一條描述產品平均成本的“U”型曲線。大概含義是隨著企業的產量不斷上升,產品的單位成本呈“U”型變化。當產量超過曲線最低點時的產量后,單位成本將逐步上升,企業將進入規模不經濟階段。主流經濟學家多用外部因素解釋這一現象,但其觀點難以令人信服。
曾獲得諾貝爾獎的希克斯給出的解釋更為合理一些。他在作出結論之前,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當總產量處于“U”型曲線最低點時,產品平均成本最低,那么我們如果不斷地復制這種規模的獨立工廠,在技術上已經保證了單位成本的不變,但為何在現實中還是發生了規模收益遞減呢?希克斯因此提出,唯一令人信服的理由是企業家管理生產的能力本身發生了困難,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企業家控制這些不斷復制的生產線的能力越來越接近“極限”。
如果概括希克斯的觀點,就是企業家的能力將決定著企業的規模。在知識型經濟中,人的因素越來越重要,尤其是在企業通過并購而達到規模突變的過程中,決定產品平均成本的已經不再簡單地是“總產量”了,企業家對人、財、物等資源的協調、整合、利用能力將顯著地影響產品的平均成本。于是,在同一技術條件下,能力不同的企業家將劃出不同的“U”型曲線,企業經濟規模的大小也由此而決定。
既然企業家的能力決定著企業的規模,那么目前我國企業家的能力處于什么樣的水平呢?一般而言,一國的企業家能力高低應當與該國的經濟水平或者市場經濟發達程度密切相關。如此推斷,我國作為經濟不甚發達的發展中國家,目前企業家的整體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
另外不可忽視的是,我國企業家的能力是在“本土游戲規則”環境下培育和檢驗的,未來能否適應“國際游戲規則”還是個問題。我國的市場被戲稱為機會主義市場,企業的成功更多地是建立在對經濟轉型中某一機會的把握和快速反應上,甚至是利用某些“潛規則”而取得;而國際市場則比較成熟和規范,企業的成功必須建立在系統、深入和周密的戰略規劃基礎上。我國許多企業在進入國際市場時,往往發現自己在本土取得成功的經驗并不能應用到新的市場上,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由此,我們便面臨這樣一個困局:一方面企業急需做大,一方面企業家的能力不足,尤其是在跨國企業并購中,這一矛盾將更加突出。例如聯想在收購IBM全球PC業務后,如何應對和管理突如其來的龐大企業規模,這對于聯想的企業家而言,是一個非常現實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企業規模的增長遠快于企業家能力的提升時,我們需要做的是:一是拼命學習,盡快熟悉“國際游戲規則”;二是引進和善用外國的企業家。
認識企業家能力對做大企業規模的重要性,勇于承認我們在企業家能力方面的差距,善用包括外國的企業家人才,這就是做大企業規模的三步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