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報記者 張佳昺
A股跌跌不休,不斷擴容的新股成了“過街老鼠”,新股發行造成的市場資金缺血被視為A股疲軟的重要原因。 “停發新股”,成了一段時間以來許多投資者最渴盼的政策利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何在一江之隔的香港股市從未有這等新股恐懼癥?
打新手續費制約散戶
在港股市場,雖然不乏專業的“打新一族”,但他們要收斂許多原因很簡單,在港股打新,不似A股零成本。
在香港,個人投資者可以使用白表和黃表兩種申請表來認購新股。通過白表申請沒有任何手續費,但缺點是收到的是通過郵寄的實物股票,必須存入證券公司才能交易,所以新股上市首日往往無法拋售,對專業“打新一族”而言,晚一天拋售意味著多一天風險;至于黃表,由于通過證券公司進行,所以新股上市首日可以確保拋售,不過代價是證券公司一般要收取100港元/次的手續費。這意味著,若打新未獲分配新股,那就將直接出現虧損。因此,香港的“打新一族”一般不會逢股必打,而是會精挑細選,這也造成熱門新股和冷門新股的認購倍數差距極大。
不對稱中簽率制約大戶
在香港新股市場,真正制約大資金不要沉迷于“打新”的,還是其迥異于A股的不對稱中簽率分配制度。
在A股打新,資金量越大優勢越明顯在中簽率恒定的情況下,資金量越大意味著中簽新股的概率和數量越大,雖然此前新股改革后有了認購上限,但是對于手頭有數百萬至數千萬元的打新者,制約很小。正因此,有大把資金一旦遇上行情不好就撤離到新股市場博取打新的穩定收益。
但是,港股則不同,資金量越大,反而“越吃虧”。以港股今年上市的金盾控股為例,其總計獲得79.2倍的超額認購,絕對算得上是今年的大熱門。此股最低認購4000股,在新股發行中共有545人選擇認購4000股,其中有273人獲分配4000股,即545人的中簽率是50.09%;此外有 111人選擇認購8000股,其中78人獲分配4000股,中簽率一下子銳減至35.14%。顯然,上述分配遵循認購越多,中簽率越低的原則,至于84位認購1224.8萬股的打新“頂級”大戶,每人僅獲分配52.4萬股,此外84人中的有75人再額外獲分配4000股,他們的中簽率低至4.31%。
從以往慣例看,一些大型上市公司尤其是“中資股”,在上市時為了廣結善緣,甚至會有“一人一手”的分配制度,確保所有打新者都能獲分配一手新股,然后再就剩下的新股按照認購資金量越大中簽率越低的原則分配,這意味著大戶的劣勢更明顯。
國際配售避免抽血
在港股上市的新股,絕不是僅僅從香港的投資者那里獲得融資。事實上,香港上市的許多新股尤其是融資規模較大的新股都有一個“全球發售”的過程,包含了香港本地“公開發售”和“國際發售”兩部分。此前說到的無論是散戶還是大戶的“打新”,都屬于“公開發售”環節下的,而香港新股上市認購的主力,則是“國際發售”環節尤其是那些散戶興趣有限的冷門新股。
比如今年另一只熱門股高鑫零售,在未行使超額配售權之前,總計融資79.65億元,是近期僅次于中信證券(600030,股吧)的第二大融資大戶了。雖然由于“公開發售“環節認購踴躍從而觸發了回撥機制,但即使這樣也不過占了全球發售的18.7%,高達81.3%的新股是通過國際發售環節直接交由那些大基金認購的。
綜上所述,A股雖然有著上億投資者,但終究只是一個封閉的區域市場。一旦出現巨無霸新股或者新股潮,所有融資壓力必須由本地投資者獨立承擔。而港股在本地的投資者至多百萬,但卻是一個國際市場,有包括歐洲、北美和亞太的國際投資者來共同承擔新股的“融資壓力”,這自然使港股在新股發行上的承受能力要大于A股市場,香港本地投資者也從來不會為所謂“超級大盤股”而擔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