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之言
隨著農行上市走向前臺,市場的熱議接踵而至。作為最后一家上市的大型國有銀行,農行上市的融資規模預計將達到260億美元,其中A股融資占四成,約700億元人民幣。加上目前股市跌跌不休,所以,市場對農行上市有著不同的見解與主張。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大主張。
一是“救市論”,為農行上市而救市。“救市論”的內容就是匯金增持三大行股票,為農行上市保駕護航。二是推遲農行上市。該觀點的主張者認為,今年以來,市場的供求關系已經發生了重大逆轉,在市場弱不禁風的背景下,強行推出農行這樣的超大盤股,會對市場形成新的打擊。而且,在目前銀行股低迷、估值已接近歷史低位的情況下,農行的發行價格將很難確定。
上述兩大主張的共同之處都是“救市”。“救市論”的主張是為了農行上市而救市,而“推遲農行上市論”,則是推遲農行上市來“救市”,待股市“救活”之后再安排農行上市。
這兩種主張其實都是中國股市的傳統做法。不過,鑒于去年6月IPO重啟以來,新股發行所奉行的市場化原則,這兩種主張顯然都不可取。
為了農行上市而救市,其救市的目的明顯就是為農行上市服務的。而一旦農行上市之后呢?救市的行動也就停止了,股市是不是又要重新踏上下跌之旅呢?而且,在匯金的增持明顯是為農行上市服務的情況下,匯金增持也不一定能夠達到預計的效果,不排除其他機構正好借機出貨。所以,為了農行上市而救市,不能起到保護投資者利益的效果。并且,匯金的這種增持也涉嫌價格操縱,有違市場化發股原則。
而推遲農行上市,表面上是在拯救市場,但實際上也是一種損害投資者利益的做法。畢竟在銀行股低迷的情況下,農行發行的價格相對較低,更能體現出農行的投資價值。而一旦銀行股走出低迷,農行的發行價格就會抬高,其投資價值就會相對降低。
其實,既然目前新股發行實行的是市場化定價的原則,那么,農行上市就應該由市場說了算,而不應繼續采取行政干預的做法。新股發行市場化喊了一年的時間,如今農行上市終于可以真正地進行一次市場化選擇了,那就讓市場發揮一次作用吧。
□皮海洲(湖北 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