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胡金華 上海報道
2月8日,淡馬錫公布一紙高層易人任命書,已在該公司任職近7年的CEO何晶將在今年10月離職,接替她的則是必和必拓前CEO顧之博,后者也將成為淡馬錫成立35年來的首位外籍掌門。
據了解,金融危機導致淡馬錫2008年4月至11月在全球金融領域的投資虧損高達390億美元。該消息一出,立即引發外界對何晶離職原因的猜測。雖然淡馬錫董事局在10天前的申明中稱,何晶離職與其工作表現無關,并強調很早就開始籌備繼任人事宜。
2月17日,一位曾考察過淡馬錫公司架構和資本運作模式的中國國資系統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新加坡作為一個新興工業國,在公司治理上,強調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一切均以業績說話,雖然何晶是總理李顯龍的妻子,任淡馬錫CEO也近7年,但是面對淡馬錫8個月的投資損失,無論以退休的理由還是強調易帥事宜早已進行,何晶的離開或是華爾街金融高管離任潮在新加坡的上演。
2月18日,香港證券市場分析師李笑峰(化名)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淡馬錫持有中行和建行高達240億股H股,它會否因海外巨虧而通過減持中資銀行股以套現資金彌補虧損很難預料,不過對于兩大國有商業銀行來說,若淡馬錫要減持,只要數量不超過兩大行各自總股本的1%,就無需事先通知各行董事會。
半年后減持?
2月10日,新加坡財政部兼交通部高級政務部長陳惠華在新加坡國會撥款委員會辯論時稱,淡馬錫的凈投資組合價值在2008年的3月31日到11月末的8個月內,共計虧損約390億美元,其凈投資組合的價值從1850億新元降至1270億新元,資產價值縮水達31%。但是淡馬錫有經得起幾個經濟與市場周期風吹雨打的能力和資源,無需在市場低迷時驚惶變賣股票。
在上月外資瘋狂減持中資行H股風潮時,淡馬錫也曾表示,半年內不會減持上述兩家銀行H股。但是隨著上周淡馬錫去年金融投資390億美元的巨虧浮出水面,一些市場人士對此表述有了新的解讀。
“半年內不減持,是不是意味著半年后就會減持?半年之后,何晶將會正式離任,新繼任者顧之博曾是必和必拓的CEO,對投融領域和資源領域非常了解,很難保證淡馬錫現在的承諾能維持到6個月之后,因為這不是淡馬錫的責任,也不是淡馬錫的義務。”2月19日,申銀萬國證券一位金融業分析師告訴本報記者。
這位分析師稱,在上月減持風暴中,匯豐銀行和淡馬錫都表示不會在香港市場減持中資銀行股,但是現在看來,不減持的理由卻有天壤之別:匯豐銀行和交通銀行在業務領域已經有深層次的合作;反觀淡馬錫,對于中行和建行可以說是財務性的戰略投資。何況比起去年,中資銀行股跌幅已經很大,作為已經解禁的限售股,在尚有盈利可圖之前,為什么不減持呢?
“我擔心淡馬錫甚至不會等到半年之后,就會有所動作。今年3月31日,淡馬錫的財報將會公布,屆時如何對金融投資虧損進行彌補,顯然事關政府利益,也事關淡馬錫旗下各子公司高層的業績利益,他們的舉動勢必受到市場關注。”2月19日,蘇州工業園區國資委一位負責人黎剛(化名)告訴本報記者。
繼任者影響投資戰略
據了解,即將取代何晶的必和必拓前CEO顧之博,其對股權投資的遠見和價值觀很得淡馬錫控股主席丹那巴南欣賞,他稱顧之博為Chip(昵稱),并評價他提出了一種罕見和不尋常的投資組合和運作精髓,能夠支持淡馬錫未來的發展。
“這也許就是淡馬錫唯利的一面,作為國際上知名的一個國家投資公司,市場化程度又如此高,出現巨虧,自然要給政府和國民交代,如果投資業績好,何晶完全可以不必退休,或者退休后被返聘,沒有原因就沒有結果,何晶的離任只是新加坡國家企業制度的一個寫照。”黎剛表示。
對于淡馬錫的運作模式,黎剛也告訴本報,淡馬錫在全球的投資主要是三足鼎立模式,即1/3的投資在本國,1/3的投資在亞太國家,另外1/3則在發達國家,而淡馬錫尤其感興趣的是其他國家關系經濟命脈的行業,并不是為了想控制別國的經濟命脈,而是因為這些行業更有利可圖。淡馬錫旗下子公司經營管理層都有績效考核,完成目標和追求利潤是淡馬錫的宗旨,尤其追求凈資產利潤率。目前相對于淡馬錫龐大的總資產,凈資產利潤不斷縮水,那么淡馬錫就有可能通過在全球出售一部分股權來彌補虧損。
但是記者從淡馬錫2007年財報上發現,前任CEO治下的淡馬錫,似乎已經有所偏離這一原則,何晶更看重金融類的股權投資,譬如股東權益就達1440億新加坡元(約900億美元),其中金融類公司約占40%以上,僅以淡馬錫在香港的投資為例,其投資的24家上市公司中,金融類就有2家,且持股金額在所有公司中最大。
未來的淡馬錫走向何方,或許可以從丹那巴南對顧之博欣賞的態度中可以看出。
黎剛分析,新加坡是一個能源資源匱乏的國家,如果淡馬錫將投資領域從金融轉出,那么很可能就是轉向能源礦產領域,淡馬錫掌舵人的背景決定了其未來淡馬錫的興趣所在,現在國際能源價格大幅回落,開采能源和礦產成本也比較低,淡馬錫會參與到開采別國的能源礦產市場中去;而另一方面,淡馬錫也會參股設立合資公司,在中國,只要政策允許,相信淡馬錫就會在這一領域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