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財周報記者 張偉湘/文
上周,香港投資者擔心的淡馬錫(Temasek Holdings)拋售中行、建行H股的局面并沒有出現,但新CEO上任后投資風格可能改變以及淡馬錫去年4月至11月巨虧的390億美元,都在提醒投資者,淡馬錫持有的中行、建行H股共計240億股,大約760億元市值正時時面臨被拋售風險。
與此前拋售中資銀行股的瑞士銀行、美國銀行和李嘉誠基金一樣,淡馬錫早在這些中資銀行上市之初就成為它們的戰略投資者。而在去年12月前后,這些戰略投資的股權基本已全部解禁。
淡馬錫未減持中資銀行股
2月6日,新加坡淡馬錫控股公司主席丹那巴南在新加坡召開的記者會上宣布,公司現任執行總裁何晶將于10月1日卸任,此后將由全球最大礦業集團必和必拓前總裁顧之博接任總裁之位,掌舵這只新加坡最大的主權基金。消息一出,便引發市場對其是否拋售持有的中資銀行股的猜測。
不過從上周盤面來看,這一擔心并未成真,不論是中資銀行股的正股,還是權證,其價格的波動都不大。
中國銀行H股(03988.HK)2月11日的收盤價是2.11港元,建設銀行H股(00939.HK)當天的收盤價是4.10港元,近幾天內,上述兩只最有可能被減持的中資銀行都在區間內波動。“正股價格波動小,權證也不例外。”香港匯豐銀行財務經理陳先生說,中資銀行股權證的交易與1月差不多,街貨量也波動很小,顯示淡馬錫的消息似乎對投資者影響并不大。
然而,上述兩大銀行股的股價仍處于“危險范圍”。此前瑞士銀行和李嘉誠基金分別拋售33億多股和2.5億多股中國銀行,其股價正是在2.13港元左右,上述兩大戰略投資者得以順利地折價出售。而美國銀行拋售建設銀行時,建設銀行的股價也恰好在4.1港元左右。通過拋售,戰略投資者們獲益匪淺。
值得慶幸的是,淡馬錫并沒有在目前這個股市較敏感的時刻拋售中資銀行股。據香港聯交所提供的截至2月12日休市的數據顯示,淡馬錫仍持有中國銀行H股104.81億股,約占中國銀行H股總股本的13.79%。淡馬錫減持中國銀行H股基本上集中在2006年,當年,淡馬錫的持股比例從16.42%縮減至15.51%,由最初的117億多股減少至108億多股。
淡馬錫也沒有減持建設銀行H股,2005年6月建設銀行上市時,淡馬錫作為戰略投資者約132.16億股,6月30日當天,淡馬錫又在二級市場上以2.35港元的價格收購了3.6億股。所持的135.76億股至今沒有變化。
事實上,在理財周報記者詢問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的投資者事務部后,得到的答復均是,沒有接到任何戰略投資者減持的通知。
候任CEO投資理念存懸念
理財周報記者曾致電淡馬錫總部,其公共事務處開啟了留言電話,截至發稿,記者并未從淡馬錫總部得到正式的回復。
然而,據淡馬錫公告內容分析,也許在其候任CEO顧之博正式上任后,淡馬錫的整體投資方向和投資組合都將改變。淡馬錫控股主席丹那巴南(Dhanabalan)表示,他欣賞顧之博對股權投資的遠見和價值觀,“Chip(顧之博的昵稱)提出了一種罕見和不尋常的投資組合和運作精髓,能夠支持淡馬錫未來的發展。”
從淡馬錫2007年財報上可以發現,前任CEO治下的淡馬錫,比較看重金融類的股權投資,譬如股東權益就達1440億新加坡元(約900億美元),其中,金融類公司約占40%以上。僅以淡馬錫在香港的投資為例,據香港聯交所披露,其投資的24家上市公司中,金融類就有2家,且持股金額在所有公司中最大。
淡馬錫仍有減持動力
雖然近期淡馬錫并沒有采取減持的舉動。但是,招商證券(香港)銀行業分析師孫娜對理財周報記者說,淡馬錫等境外投資者仍有拋售中資銀行股的動力。
孫娜認為,歐美等境外機構出現目前的窘境,主要是表外業務的風險沒有控制好。而在這方面,由于國內監管部門的限制,中資銀行的表外業務一直停留在銀行卡收費、代銷基金的手續費等這些國內稱為銀行中間業務的基礎服務上,沒有什么風險損失。因此,現階段中資銀行的資本負債表是非常漂亮的,遠勝歐美銀行。金融海嘯對中資銀行的影響主要只是集中在經濟宏觀層面上。
“所以,境外投資者減持中資銀行股的動力并不是因為中資銀行業績差,而是因為境外投資者自身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