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資股東拋售H股現象掃描
□ 本報記者 于德良
年末歲初,外資金融機構聯袂拋售中資銀行H股,牽動各方神經。有股民戲稱“減持門”,引得各方議論紛紛。外資股東減持的背后有何動機?到底誰在接盤?中投或已出手?這些似乎都成了謎,相信透過種種迷霧投資者會得出自己的判斷,答案終將水落石出。
緣起:外資股東聯袂拋售H股
1月14日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的一則公告,把年初外資股東大肆拋售中資銀行H股的風潮推向高點。其公告稱已出手所持有的中國銀行108億H股。
實際上,從2008年12月31日起外資股東就在香港市場大舉拋售中資銀行H股。先是瑞銀拋售33.78億中行H股,1月7日美國銀行拋售56.2億建行H股,香港李嘉誠基金拋售配售的中行20億H股。
粗略估算,短短10天來,中資銀行H股已被減持107.78億股,套現約320.06億港元。港交所股權變動數據顯示,2008年12月31日,瑞銀于場外沽售中行約31.5761億股,每股平均售價為1.93港元,套現約60.94億港元。1月7日,建行證實遭美國銀行減持56.2億股H股,套現約219.52億港元,賺得10億美元。此外,李嘉誠基金會7日亦通過旗下公司配售20億中行H股,占持有股份40%,套現39.6億港元,獲利近18億港元。
資料顯示,自2008年8月以來,隨著3年鎖定期陸續結束,外資持有的中資銀行股份進入解禁高峰期。其中,匯豐持有的交行股份已于去年8月解禁,美國銀行持有的建行191億H股也于去年10月27日解禁;蘇格蘭皇家銀行(RBS)持有的4.3%的中行股份在去年12月底解禁;高盛持有的工商銀行4.93%股份將在今年10月20日到期。上述已經解禁的股份中,除交行沒有被匯豐套現外,其余都遭減持。
猜測:拋售是為自救?
中投或已出手?
外資股東的大肆拋售行為引起業內人士的猜測。其拋售的動機何在?
這場金融風暴重創了美國經濟,美國金融機構當然不能幸免。權威人士認為,外資股東減持中資銀行H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國金融危機造成的外資機構的財務困境,在巨大資金壓力下外資行亟須套現資金。
美國投資銀行分析師惠特妮表示,按揭相關證券的投資評級急降,令美國的銀行資金受到極大壓力,今年或有需要進一步提升資本。她指出,自2007年7月至今,已有多達5萬億美元證券被降級,使得2008年第四季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極低。
作為首個減持中國銀行股份的瑞銀集團,是這場金融危機中歐洲乃至全球受損最為嚴重的銀行之一,截至2008年12月21日,瑞士銀行資產減記已近490億美元,規模居歐洲之首。對蘇格蘭皇家銀行(RBS)的大規模拋售,分析人士指出,RBS此舉旨在盡可能地套現以平衡其資產負債表。RBS并不想進行這樣大規模的拋售,但現狀使其別無選擇。數字顯示,RBS2008年共蒙受了超過100億美元的資產減記,并因此不得不在去年11月,接受了英國政府價值290億美元的注資救援。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