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
上周,股指在2300點上方反復折騰,市場成交漸少,人氣低迷。中石油創下10連陰新紀錄,股價逼近歷史低點;交通銀行股價逼近凈資產值,最低時只差1分錢。藍籌股乏人炒,中小盤不提倡炒,于是,大多數股民成了市場看客。
就在股民們百無聊賴之際,一份《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讓大家重新找到了興奮點。
這份由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據說歷時3年(截止時間為2011年8月),對全國25個省、80個縣(市)、320個社區(村)進行入戶調查,最終獲得8438份有效樣本。報告稱,不同文化程度的股民,炒股盈利的占比也顯著不同,沒上過學炒股盈利的股民占33.33%,小學占37.04%,初中占9.84%,中專/職高占20.59%,大專占25.4%,大學本科占19.31%,碩士研究生占22.22%。
顯然,該報告是想強調,高學歷與炒股賺錢之間并沒有必然關系。但不少人卻由此推斷出如下結論:炒股成績與學歷高低成反比,于是,“碩士炒股拼不過小學生”之類的報道紛紛登場,市場各方人士也就這一推斷紛紛發表意見。
將學歷高低與炒股業績掛鉤,如果是當做財經娛樂話題炒作,博大家一笑,倒是無可厚非;相反,如果將這種炒作當真,相信學歷越高股炒得越爛,那謬誤可就大了去了。碩士不會炒股,文盲就一定是股神嗎?果真如此,那基金經理干脆直接招農民工好了,這樣人力成本肯定會大幅降低,豈不皆大歡喜?
其實,無論是針對哪個領域的調研,最后得出的數據,充其量只是一個概率現象,不能依此隨意下結論,更不意味著現象與結論之間存在必然聯系。如果簡單地依據統計數據得出結論,在現實生活中按圖索驥,最終恐怕會四處碰壁。
比如,有調查數據顯示,中國先富起來的人群中,低學歷者比例一度很高。如果家長根據這一數據,就強迫孩子退學打工,以為讀書越少成為富豪幾率越大,估計很多人都不會認同。
學歷高而炒股爛,這種人肯定有,但不值得大驚小怪。之所以在媒體上鬧出這么大動靜,本質上是知識無用論的另類翻版。曾幾何時,我們不是也聽到過如下論調:學問越多越愚蠢,知識越多越反動,學歷越高越貧窮,文化程度越高創業越容易失敗……這類觀點,說穿了,就是極端功利主義在現實生活中的反映,是典型的以成敗論英雄。以此去嘲弄讀書人,尤其是學歷高學問大的人,并不見得高明,充其量不過是阿Q精神的新變種,暴露的不過是一種自卑甚至陰暗的心態,無論對于家庭、社會還是個人,都沒有什么建設性。
無獨有偶,內地碩士炒股不敵小學生說法出現的同時,香港也在拿所謂“秋官效應”起哄。
所謂“秋官效應”又稱“丁蟹效應”。1992年10月,香港無線電視臺播放電視劇《大時代》,鄭少秋在劇中飾演一位叫丁蟹的市場投資人士,經常在股票市場的熊市中通過做空恒生指數期貨而獲取暴利。而當時,正好是香港股市暴跌,由此有了這一說法。此后幾乎每次鄭少秋參演的電視劇或節目播出時,港股都會出現顯著下跌,迄今有十幾次。而今年5月初,鄭少秋恰好有新劇《心戰》在港播出,而恒生指數恰巧又大跌了一把。于是,“丁蟹效應”更加甚囂塵上。
其實,“丁蟹效應”屬于“自我應驗預言”的一種,不排除部分投資者相信這特殊股壇現象,從而在鄭氏新劇開播之際減倉做空,引發港股下跌。但如果沒有當時股市內外的其他種種因素,比如,目前歐債危機因為希臘與法國政權更迭而加劇,所謂“丁蟹效應”頂多是死水微瀾,掀不起什么大的波浪。畢竟,出錢讓鄭少秋拍一部戲,并在特定的時間播放,對于很多大機構而言不是什么難事,因此,“丁蟹效應”完全可以人為制造。
股市如海,無風也起三尺浪。對于股壇上的種種奇談怪論,投資者不妨當個樂子聽,不可當真,否則真會貽笑大方。(作者為本報記者)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