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港股 > 港股2010年上半年總結及展望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07月02日消息,港股上半年最后一個交易日,美股借消費信心指數暴跌265點,并跌穿萬點大關,帶動恒生指數最多下挫277點,一度跌穿二萬點關口,幸而最終失而復得,全日跌幅收窄至119點,收報20,128點,上半年累積計恒指挫1,743點或7.97%,國指挫1,327點或10.37%,港股市值蒸發7,433億,
大市下挫主要受外圍因素影響,證券界人士預期,第三季港股在19,000點至22,000點間行走。
港股半年結幸保20,000點不失,主要原因是港股于前一日(29日),已因應美國咨商局突然大幅向下修訂中國的領先經濟指標,消息觸發環球股市下跌,恒生指數大幅下挫477點,更一次過跌穿10天、50天及100天線,收報20,248點,國企指數更單日跌穿10天、20天、50天及100天線。
美國ConferenceBoard修訂中國4月領先經濟指標,由增長1.7%大幅下降至0.3%,市場擔心內地經濟已在第一季見頂,中國經濟難以拉動全球經濟,該領先經濟指標是經過4年時間編制,于今年5月份才首度發表,主要作為未來6個月中國的經濟前景預測,美林也發表報告認為,下半年中國經濟的確面臨強大阻力,主要因內地收緊房地產政策及歐洲債務危機所致。
此外,內地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差于市場預期,指數較上月急跌1.8%至52.1%,更是連續兩個月下跌,顯示內需新訂單大幅下跌,而反映出口訂單的指數,也下跌2.1%至51.7%,內需及出口訂單下跌,正好說明受內地政策及歐債危機影響,事實上,信貸評級機構穆迪已將西班牙納入降級觀察名單,歐洲各國被迫推行緊縮財政政策,變相提早退市。
同時。美國經濟復蘇情況沒有預期般好,剛公布的6月份消費信心指數下跌至52.9,消費市道復蘇動力不足,加上美國失業率高企,經濟上升力度有限,較早前更公布首季經濟修訂,由原先增長3.2%降至增長2.7%,降幅不低,因此,美國今年應該不會加息,本周結束的20國集團峰會(G20)也預期全球經濟復蘇步伐將放慢,這都影響環球股市表現。
縱然如此,內地周前已宣布重新啟動人民幣匯率改革,又取消406項產品的出口退稅優惠、遏止產能過剩行業,并推出多項壓抑樓市措施,加上多次調高存款準備金率至17%等,已見內地退市訊號出現,預期在內地通脹升溫下,負利率情況也已出現多時,內地有機會于第4季加息。
最近,人行發布“中國金融穩定報告”指,今年經濟有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但同時也面臨國內外復雜局面的挑戰,的確,上半年環球股市包括港股在內,備受歐洲債務危機影響,美國經濟復蘇未如理想,內地亮起退市訊號,A股不斷尋底,上半年累積計算,滬綜指挫26.82%,深成指跌幅更達31.48%,這些因素均對港股均有很大影響。
除了上述因素影響港股之外,影響最深遠的是資金流向,近日市場甚為關注港元銀行同業拆息持續大幅攀升狀況,三個月拆息由上周四的0.51厘升至周二的0.56厘,隨著半年結完成,加上農業銀行(1288-HK)認購情況未如預期中的熱烈,港元拆息雖見回軟,但原因是否如此簡單,或是與資金流向有關?
恒利證券董事余君龍認為,預期港股下半年表現仍然牛皮,有波幅沒升幅,估計港股在第三季于19,000點至22,000點間行走,并以19,000點之間上落為主,主要原因是大市缺乏資金所致。
他指出,雖然環球政府未正式宣布退市,但企業已經開始自行退市,退還所借資金予政府,因此第一季已見到資金開始流走,第二季更為明顯,由于市場缺乏資金,加上股市有數次大幅下跌,股票所能套現的資金也告下降,令到第二季資金更為短缺。
他說,由于股市已下跌不少,加上市場資金短缺,上市公司要在市場集資開始不容易,但又難以沽貨及買貨,因此,無論是環球股市或是港股,成交金額均見下降,預計這情況會持續影響第三季甚至第四季港股表現,直到中間出現其他變數,其中,最重要的變數是加息,但以目前形勢來說,未來半年加息的可能性不大,即使今年底前進入加息周期,資金也未必轉向定息票據,預期下半年港股不會有股災式的跌市。
他認為,第三季港股表現會牛皮窄幅上落,即使是傳統基金,也不敢貿然入市,但由于市場有不少衍生工具,仍然會看到不少“殺牛”、“殺熊”的情況出現,投資者宜與基金一樣,采取靜觀其變策略。
此外,也有證券行預期下半年會持續出現資金外流,預計3個月期拆息會升至接近兩厘水平,投資者宜特別留意資金走向及拆息情況。
雖然,港股仍要面對多項不利因素,但農行凍結資金釋放后,會有助港股表現,而內地重新啟動人民幣匯率改革,可以紓緩通脹壓力,同時,有機會令加息時間表推遲至第四季,甚至是明年,而在歐債危機下,預計內地將會繼續采用刺激內需政策,未來可能會陸續推出刺激消費的措施出臺。
新浪聲明: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