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經記者 劉小慶
大約一周前,香港恒生指數以39年來最佳開年單日漲幅掀開了2009年的帷幕,兩天大漲8.2%的驕人戰績也喚醒了不少股民對“1月效應”的向往。只不過,海外大小非的“聯袂”套現讓港股新年開局又增添了幾分坎坷,在2009年的第一個月,傳說中的1月易漲效應會否再次應驗呢?市場分析人士認為,農歷新年后上市公司將接連發布壞消息,加上近日海外大小非瘋狂套現,港股今年1月市場表現難言樂觀。
“1月效應”始于華爾街
“1月效應”最早始于華爾街,而且具有兩種版本。一種版本是,股市在1月份的表現可以作為全年表現的預兆,如果股市在1月上升的話,那么全年上升的幾率就較大;而股市在1月下跌,那么全年下跌的可能性也就較大。
根據標準普爾的統計,在過去80年中有60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在1月的漲跌與全年表現吻合,準確率達到75%。2008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大跌了38%,湊巧在去年1月,標準普爾500指數也是以下跌超過6%結束交易。不過,這個版本的“1月效應”只限于美國股市的表現,而第二種版本的“1月效應”受眾市場更為廣泛。
這個“1月效應”同樣是從統計學角度分析股市走勢,即1月份股市上揚的概率會比其他月份高,最初這個版本的“1月效應”同樣來自美國,漸漸地也適用于其他股市。
業內人士指出,傳統意義上“1月效應”主要是受益于某些地區的稅務安排、基金粉飾櫥窗、員工的年終花紅及年尾重要假期 (感恩節、圣誕節、元旦)等因素。
過去20年僅9年兌現
據《每日經濟新聞》統計,在過去20年時間,恒生指數在新年第一個月上漲的年份共有9年,而下跌的年份共有11年,上漲概率不到50%。凱基證券(亞洲)董事鄺民彬向 《每日經濟新聞》表示,“1月效應”只是個概率統計的結果。港股市場的“1月效應”主要是承襲了12月底的年度結算因素,很多人會猜測基金在2008年已經拋售很多股票,可能會在2009年重新買回。
另外,鄺民彬還指出,正是因為市場上總是會流傳“1月效應”的故事,于是有些短線基金就趁機炒作上一年的超跌股,例如早前漲幅較大的中信泰富 (00267,HK)、富士康(02038,HK)等都是資金短線炒作的對象。富士康昨日暴跌15.3%,至3.20港元,成為昨日走勢最差的藍籌股。不過,在本周五之前的幾個交易日,富士康的累計漲幅已經超過47%。
港股今年1月表現難言樂觀
對于今年港股市場1月份的走勢,鄺民彬表示,農歷新年后上市公司就將接連發布壞消息,當所有人都預期市場將面對不好的業績預期時,誰又會急于在1月份大量買入呢?鄺民彬認為,不論是美股市場還是中國港股市場,年初幾個交易日的大幅上揚已經充分反映了市場的樂觀預期,投資者都期望會有新的經濟刺激方案出臺,奧巴馬的上任會給美國經濟帶來新活力,然而一旦預期沒有兌現,市場又將重新開始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