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媒體報道,匯豐控股昨天公布業績,成為全城關注的焦點,除了財經界,普羅市民持有匯控股票者不計其數,匯控派息多少、集資安排如何,以至供股價多少及投資者應否“死跟”,都成為不少香港人昨天的集體討論話題。
由于英國報章在上周末預告了匯控的供股計劃,匯控決定向股東集資的消息并不令人意外,但最后結果,包括供股比例(由盛傳四供一,定案為十二供五)和供股價(傳聞為三十三元左右,最終為二十八元)都顯示匯控需要籌集比市場預計要龐大的資金,而且愿意以更大的折讓價供股,反映匯控“在在需財”的壓力較市場預期為大,供股方案公布之后匯控股價在歐洲和美國繼續下挫,應是反映了市場對匯控在供股后能否順利度過難關仍有頗大疑慮。
自從金融海嘯發生以來,花旗集團、AIG、蘇格蘭皇家銀行等全球大型金融企業都接受了政府巨額注資,暫時逃過了風暴下面臨的破產危機,但匯控從一開始就拒絕了英國政府提供注資的建議,認為自己實力健全,不愿因政府注資而影響了匯控經營的獨立性。如果供股計劃在三月十九日的股東大會上獲通過,匯控將會成功集資一百七十七億美元,創出了香港集資的紀錄,也令匯控的核心股本一級比率達到百分之八點五、一級資本比率則上升至百分之九點八,重新成為世界上資本實力最強的銀行之一。但曾經何時,以巴塞爾資本協議的核心資本充足比率衡量,美國幾家巨無霸金融機構都非常健康,花旗的核心資本充足比率一度高達百分之十一點八,遠超規定的“健康標準”,事后證明,這個指標并不能用作衡量銀行健康與否的唯一根據。
從美國政府擬定的銀行業壓力測試要求計算,美國政府和投資者開始轉向關注銀行普通股權益資本指標,因為這是銀行沖減損失的最重要防線,而如果以有形普通股權益資本(tangible common equity)衡量銀行抗風險的指標,美國的大型銀行都未能“過關”,故此需要政府大量注資。自金融海嘯惡化以來,美國政府先后三次向花旗注資,但仍然無法平息市場對其資本實力的疑慮,最終可能難逃“國有化”的命運。
銀行的資本需求是否充足,端視乎未來經濟發展走向,美國政府的壓力測試,是假設失業率上升超過百分之十,以及樓價再跌百分之二十五而厘定,在上述范圍內的經濟狀況,銀行體系仍然可以保持正常營運的資本需求;匯控的業務遍及各大洲(集團全球八十二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一萬家附屬機構),如果要進行壓力測試,匯控須仔細衡量各主要市場未來的走勢;如果市況持續下滑,到底充實之后的資本比率是否仍然足夠應付營運需要。匯控主席葛霖在昨天的記者會上坦承,未來十二個月將會是艱難日子,他預料美國和英國的失業率在今年仍會逐步攀升,并且延續至二○一○年,房屋市場則仍會萎縮,言下之意,是匯控的集資規模應已計及未來經濟狀況的轉變;而且,匯控改變了數十年來派高息的政策,保留更多“彈藥”應付未來的營商環境及資本規定要求。匯控過去的穩健作風是本地投資市場的信心保證,但主席葛霖在昨天承認當年進軍美國按揭和消費市場犯下大錯,足證現管理層對前景的分析曾經嚴重失準,到底現在供股集資之后是否足以應付日后波動的金融和經濟環境,我們希望匯控能夠提供更多數據給投資者作參考。
沒有國家作后臺的銀行,現在難以在市場立足,如果匯控在供股集資之后仍然未能站穩陣腳(其股價昨晚在外圍急挫),我們有興趣知道中國政府會否插手提供支持?匯控業務雖然國際化,但其根在香港,是本地發鈔銀行,存款最多、也是大部分港人的往來銀行,其盛衰跟香港息息相關,中國難道會對匯控出狀況袖手旁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