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過去十年,香港銀行的經營模式和收入來源不斷轉變。以往,銀行主要從事傳統的存貸業務,其收入約70%是來自凈利息收入,因此,銀行盈利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非常高,年度內的凈息差往往決定了銀行年度業績。
但隨著銀行業的發展,業務漸趨多元化,并開始拓展非利息收入來源。不少銀行的焦點都投放在盈利收益率較高的結構性投資產品和資產總值較高的高端客戶上,以致投資衍生工具和私人銀行業務在過去數年間急速成長。隨之而來的是凈利息收入與銀行收益的占比不斷下降,尤其以大型銀行的情況最為顯注。截至2007年,恒生銀行(00011.HK)及中銀香港 (02388.HK)的凈利息收入,分別只占其整體收入的41%及47%,遠低于其它中小型銀行的平均值約65%,這反映了中小型銀行受規模上的限制,未能像大型銀行般發揮客戶群和支行網絡的杠桿效應、交叉銷售,以達到有效的成本和利潤平衡。
不過,在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倒閉后,導致牽涉其中的“迷你債券”因違約情況而變得一文不值,不少投資者更因而失去畢生積蓄。另一方面,投資門檻較高的累計股票期權也在股票市場急速下滑的情況下,為私人銀行甚至機構客戶帶來龐大的損失,把原本火紅的投資氣氛和意欲逆轉,預料這個趨勢將持續一段長時間。
我們預期,2009年將是香港銀行業艱難的一年。因為雖然大部分美國相關的投資減值會在2008年完成,但受累于凈利息收入下降、傭金及收費收入減少和資產素質轉環,銀行業的未來核心盈利不容樂觀。在此期間,行業非利息收入將無可避免地大幅下調。同時,在目前的投資環境,銀行的作風會變得保守,紛紛把剩余資金買入短期的政府債券或投放在銀行同業市場,但由于銀行同業拆息已從高位大幅回落(3個月息率從高點4.4%下降至0.8%),這會進一步影響銀行的回報。至于與信貸服務和貿易有并的費用收入,我們認為可能也會有所下降,原因是銀行收緊信貸額度及貸款增長將逐步減速,貿易有關的貸款亦隨著全球貿易需求收縮而減慢。
由此,雖然香港銀行股的2009年預期市盈率及市賬率分別介乎5.8-11.7倍及0.5-3倍,但相信銀行股的沽售壓力仍會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