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熱錢暗流潛行 H股市場波瀾涌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8日 08:18 中國證券報 | |||||||||
□記者 黃繼匯 報道 2003年中,飽經A股熊市摧殘的深圳投資者張先生毅然將手中的A股全部清倉,轉而投入香港H股市場,先后買入中石油(資訊 行情 論壇)、中石化(資訊 行情 論壇)等股份。而H股指數從2003年4月起,走出了一輪單邊上行的大“牛市”,指數翻了一倍。兩年過去了,張先生的資金翻了一番,談起當時的決策,不禁有幾分得意。
火熱的H股 2003年4月,非典病魔正在肆虐,香港恒生指數(資訊 行情 論壇)也跌進了4年半以來的谷底,成交量急劇萎縮。這時,“股神”巴菲特悄無聲息地投資約5億美元,買入中石油(0857.HK)23.48億股H股。抄底行為顯示出股神良好的洞察力。其后,隨著中央各項支持措施的出臺,特別是CEPA的簽訂,對香港經濟復蘇起到了實質性的幫助。在此刺激之下,03年全年恒指增幅為35%。而股神投資于中石油,也獲得了超過1.5倍的收益。 恒指的強勁表現也為H股上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1997年香港回歸后,H股指數一度曾創出有史以來的最高位7734點,但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開始一路狂瀉,最深曾跌至1000點左右。H股指數后來曾幾度反彈,但都無功而返。巴菲特投資中石油,點燃了03年H股火爆行情的導火索,許多國際機構投資者紛紛跟進。H股指數也由2016點起步,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牛市征程。2003年底,H股指數成功將“紅旗”插上5000點。此后H股指數在2004年出現了一波調整,最低跌至3500點。但隨即穩步攀升,目前又重上5000點。 綜觀港股的這一輪牛市,業內人士指出,海外股市的低迷和投資熱點的缺乏,使得海外資金紛紛來到亞太金融市場尋找避風港,香港股市以及優質的H股資產無疑成為了最佳的去處。而中國經濟走勢強勁,人民幣升值預期等原因更成為H股走牛的主要原因。 中國經濟長期保持8%左右的高速增長,高速增長的經濟環境為中資企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H股企業更受益匪淺。目前香港的H股企業主要集中在銀行、電信、石油、鋼鐵、能源、港口運輸和公路基建等領域,都是在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的行業龍頭企業,也必將最先分享到經濟高增長所帶來的收益。但與此相背離的卻是多數H股價值的嚴重低估。據統計,低迷期間四成以上的H股市盈率低于10倍,約八成H股價格低于每股資產凈值,三成以上的H股的股價不足每股資產凈值的一半。 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與QDII的預期也是海外資金購買H股的兩大動力。國際投資者普遍預測人民幣將升值,而以港幣標價的人民幣資產H股于是進入了他們的視野。 地下QDII潛行 目前QDII引而不發,但地下QDII軍團卻早已登陸香港H股市場。根據中國的外匯管理制度,大陸資金不能隨意流動到境外,進入香港或其他股票市場都必須獲得準許。但地下QDII卻自有一套本領,內幕人士告訴記者,地下QDII可以通過四通八達的深港地下資金“血管”登陸H股市場。 一個投資者告訴記者,以前要炒境外股或購買高息票據只能利用到香港旅游的機會,偷偷把錢帶到香港開戶,而現在在內地許多城市就能通過相關機構進行開戶。現在廣州、深圳也常常會有由香港股票投資人士舉辦的,講解如何炒H股、炒匯及購買高息票據的說明會。據舉辦方介紹,這樣的說明會他們已經搞了數場,每次會后收獲都不小,目前已經吸引到不少內地投資者委托開辦香港賬戶。 “據我觀察,03年以后,內地資金進入港股市場已不再是小打小鬧,而是大規模的軍團作戰”,一位市場人士向筆者透露道,“保守估計,地下QDII的資金規模起碼有數百億人民幣。” 市場人士告訴筆者,脫胎于私募基金的地下QDII是在2001年B股市場對內地開放之后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2001年2月,深滬兩市B股市場向國內居民開放,引起B股行情大漲,最高漲幅達2倍左右。在B股市場獲得了巨大成功之后,一些不甘寂寞的內地民間投資機構和個人開始尋找下一個“金礦”,并最終把炒作目標鎖定在香港的H股。與B股相比,H股性價比更高,2001年前后,相同上市公司的H股價格只有B股價格的一半左右。 一個突出表現是,2001年5月份之后,香港股市H股板塊普遍上揚,但香港本地股卻并沒有明顯上漲。從2001年開始,地下QDII開始在深圳、上海、江蘇和浙江的部分城市發展起來。尤其是2003年,在國內股市普遍低迷的背景下,大量資金從A股市場撤離,以地下QDII的方式投入到香港H股戰場,推動了香港H股指數穩步上揚。 2003年下半年,香港H股指數從2000點迅速攀升至5000點。雖然H股的暴漲不能全部歸因于地下QDII資金的進入,但相當規模的地下QDII資金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