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港股研究 > 正文
 

中海油的辯解此地無銀 狂妄還是無知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14日 02:34 每日經濟新聞

中海油的辯解此地無銀狂妄還是無知

  中海油(資訊 行情 論壇)(CNOOC)是在香港上市的一家中資公司,是大型國有企業中的一艘主力艦。曾幾何時,中海油氣吞萬里如虎,吵著、鬧著要到美國去收購尤尼科公司。盡管中海油的兼并沒有成功,但公司以及公司老總還是一舉成名天下知。但樹大招風、樂極生悲,香港聯交所公開點名批評中海油,因此引起很大反響。一夜之間,中海油成了香港股市典型的“反面教材”。

  關聯交易與有選擇披露

  中海油是披露方面出的事,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中海油為關聯方提供財務幫助,但卻沒有披露”;二是“首席財務官私下提供了未公開的信息”。兩種做法在法律上分別被稱為“關聯交易”和“有選擇披露”。

  所謂關聯交易,就是上市公司與自己的關聯方進行交易。關聯交易的概念來自美國。關聯方可以是關聯公司,也可以是關聯人。一家公司只要控制另一家公司50%以上的股份,則后者是前者的子公司,而子公司都被視為是關聯公司。控制了上市公司10%以上的股權的,即為關聯人,也稱控制人。關聯人還包括上市公司的董事、高管人員以及可以通過上述人員對上市公司施加間接影響的人。可以間接施加影響的人包括大股東、董事和公司高管人員的直系親屬或好友。

  關聯方之間不是不可以交易,但交易必須是“有距離的交易”。什么是有距離的交易呢?很簡單,假設某公司以一萬元的價格向其子公司出售資產,如果這是市場價,那么就是“有距離的交易”。聯交所就是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關聯交易,以便股東和有關方面作出判斷,看看有關交易是否合理,是不是屬于“有距離的交易”。

  但中海油在財務上不清不楚,與下屬公司的交易并沒有披露,公然違反了香港聯交所的上市規則。2002年至2004年期間,中海油將66億元人民幣存入其自己的財務公司,而不是存入

商業銀行。66億元人民幣不是一筆小數目,相當于中海油17%的凈資產。

  中海油受到公開譴責的第二個原因是作了選擇性披露。選擇性披露指上市公司在其完全公開披露有關信息之前,先悄悄地向某些人(通常是大券商)披露有關信息。美國股市顛狂的時候,許多美國上市公司也慣用此計。美國

證券機構已經制定了公平披露規則,強調同步披露的重要性。盡管在中國香港和美國兩地,都缺乏打擊有選擇披露的有效手段,但中海油作為到海外上市的國企主力艦,作為要到美國去拼殺的“明星”企業,肯定是海外監管者死盯的對象,豈能掉以輕心玩弄一些自以為聰明的勾當。

  中海油的辯解“此地無銀”

  中海油還想狡辯,說是前首席財務官已經離任。言外之意是個別人有問題,與公司全局無關。但聯交所嚴正指出,公開譴責所針對的并不是中海油的哪一個人,而是整個中海油公司。公司首席財務官鑄成大錯,說明領導班子有問題。首席財務官是高管中的核心人物,掌握公司的核心機密,是首席執行官最親密的戰友,親密程度遠勝于首席執行官與公司首席律師之間的關系。即便第一把手對相關問題一無所知,那也有用人失察的過失。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中海油高層不僅對美國不了解,而且似乎對自己也不甚了解,卻還要到美國去打大仗、硬仗,未免太不嚴肅了。

  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是,中國香港股市的披露要求遠不如美國來得嚴格。有些人甚至認為,香港股市監管者對內地來的上市公司過于手軟。主打香港股市的上市公司曾經是香港本地的航運公司和

房地產公司,現在已經引進了大批內地的國有企業,大有改朝換代的意思。“有些分析師擔心,標準已經降低。”聯交所的獨立董事戴維#zhPoint#威伯指出:“現在有一種傾向,決策者在放低門檻。其做法最終會損害質量,危及我們市場的未來。”

  如何辯解是文化問題

  受到聯交所的公開譴責是一件很沒有面子的事,但也并不是件大不了的事。到股市來的,不能說都是壞人,但至少是沒有圣人。美國華爾街除了那頭銅牛之外,誰敢說自己是干凈的?公然違反聯交所《上市規則》確實很壞,但仍然屬于小節問題,除非我們硬要上綱上線,批評中海油高管人員辜負了黨和人民的希望———中海油是國有企業,公司高管人員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并不都是靠自己打拼得來的;除非硬要上綱上線,批評中海油的高管人員有損我們的赫赫國威———在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發展引擎的情況下,中海油卻玩弄一些看似雞鳴狗盜的伎倆,實在為世人所不恥。

  雖然是小節問題,但令人感到不安的是,作為一個問題公司,至少是公司治理方面有很大問題的公司,中海油卻表現得英姿勃發,要遠征大洋彼岸的美國股市。明明是問題纏身,卻自我感覺良好。中海油這種身段,這種手段,還想去美國市場一試身手,未免自視過高了。如果這樣混混沌沌地到美國搞并購,那不正好撞到美國人的槍口上去嗎?但有此自戀癥,怕不是法律問題,甚至不是制度問題,而是文化問題。

  表面上的制度接軌易,深層次的文化改變難。這也就是我們的股市、上市公司在表面上的資本、規則“嫁接”之后,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總是遭遇一連串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因為這些操作的背后,無不蘊含著長期的文化積淀,比如對產權保護、對市場公平的理解,不同的理解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與歷史之中,左右著我們的行動,淮桔南枳就是這樣造成的。

  矯情、虛情乃至狂情,這些長期養成的劣習一一見之于上市公司的言行。英文對不可理喻的人有種說法,說這種人沒有“sense”,譯成中文就是“沒有頭腦”。好在除了中文書還有英文書,除了內地股市還有海外股市———凡事終究還有個比較,關起門來自說自話的時代已經過去。無限狂心、醉魂易醒———自欺欺人終究不能維持下去。還是少些矯情、虛情和狂情的好。

  作者:朱偉一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