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遠控股頂風出海香港折帆 何時翻身還是未知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02日 14:54 《財經時報》 | |||||||||
大船下水,要算天時、地利、人和。以航運為主業的中遠控股,IPO之旅卻三才不濟 本報記者 羅斌 6月30日,香港島風力5級,驟雨不斷。風高浪急下,中遠控股(資訊 行情 論壇)(1919.hk)勇猛出海,以破發行價近1成的領跌膽魄,闖入香港股市。
大船下水,要算天時、地利、人和。以航運為主業的中遠控股,IPO之旅卻三才不濟: 行業周期見頂、國企輪番赴港招股500億大抽水、主席魏家福與保薦人唱反調,上市運數糟糕透頂。 這是一次流血慘烈的IPO。中遠控股共向全球發售22.44億股份,占總股本的36.5%,原計劃募集117億-156億港元。由于市道不濟,招股價區間調低至每股4.25-5.75港元, 最后以下限定價,輔之25%分紅派息率攬客,募資規模縮水至95億港元。 投行機巧 下限價遠非市場底價,首日上市不到1小時,中遠控股即遭大賣單砸盤。一筆沽出3530萬股,價位定在3.7港元,涉資1.3億港元! 作為承銷商的匯豐證券,應有足夠彈藥為中遠控股護盤。其此前承銷的交行(3328.hk)穩占在2.8港元(招股價2.5港元),市場反應良好,無須匯豐證券出手接貨。 更何況,護盤行動本身,藏有獲利空間。擁有超額配售權的包銷商,在上市前,可從中遠控股手中借出不超過15%的額外股份,以4.25港元的招股價賣與認購者。若市場股價下跌,以開市第一筆3530萬股沽單為例,如包銷商以3.7港元價格買入,再將這部分股票還給中遠控股,便可從中獲利1941.5萬港元。 恐是料定中遠控股流年不利,投行設計反向操作機關,以對沖風險。中遠控股的主要承銷商,是匯豐證券和瑞士銀行,兩家一致看淡中遠控股,預計明年純利會急跌18%,至35億元人民幣。 中遠控股路演之時,承銷團曾建議延期上市。中遠控股管理層與中國證監會、交通部及國資委召開緊急會議,最終決定如期上市。 鐵心流血上市 為何流血不已,也要力拼上市?從中遠控股的財務數據中,或可窺出細節。 中遠控股上市的資產,包括持有52.2%中遠太平洋(資訊 行情 論壇)(1199.hk),后者早在1994年即赴港上市,以碼頭業務為主,2004年營業額超過21億港元,目前市值338億港元。 此外,中遠控股的集裝箱運輸業務為這次上市的主體。中遠控股擁有119艘集裝箱船, 總載重量超過30萬個TEU(也稱標準箱,是集裝箱統計單位,以20英尺標準貨柜為一個單位)。 作為全球第7大船舶公司,中遠控股此次募集資金的用途上,有42億港元準備進行船隊擴充,以改善船齡結構。 在2004年,中遠控股有近4成船舶是租賃而來,開支大漲近5億元,升幅近63%。通過租賃方式,將船舶折舊年限由25年降低至20年,折舊費用減少近4億元。 也就是說,租賃船舶的凈投入僅1億元,就可使全部船舶折舊年限降低5年,財務杠桿效用被大幅提升。租賃船舶的效用尚且如此,更遑論購買新船讓折舊年限大幅下降,所產生的會計利潤。 另有占募資總額近一半的42億港元,為償債所用。中遠控股2003年流動負債(1年或1個營業周期內應償還的債務)尚為126億元,2004年流動負債增加近50億元,總額高達176億元。而此次募資用途中,大致將中遠控股債務比率,削平至2003年水平。這或許是中央緊縮銀根的大環境下,中遠控股不惜流血IPO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應冷清 中遠控股鐵了心要如期上市,承銷團唯有多費周章,著力叫賣。 中遠控股的公開招股時間長達5天,比其它招股活動多出一天,且特別安排在交行(3328.hk)掛牌翌日結束,為的是讓市場認購交行所凍結的1530億港元資金及時回流。 但即便是這樣,也未躲過IPO不足額的尷尬場面。有證券商介紹,“賬上認購交行回流資金有20億港元,但最終被用做認購中遠控股的,不足100萬港元。” 坊間甚至有基金經理抱怨,有投行曾向市場多次放錯誤信息,吹噓認購反應,“配售超額認購逾3、4倍”,更有圈內人士接獲“公開發售已足額認購、已超額認購”等消息。 中遠控股公示招股結果,慘淡成績才真相大白。在香港公開發售部分僅獲半數認購,占發行股本的5%左右。剩余部分被回撥至獲得2倍認購的國際配售,令國際配售占總發股數近95%。 盡管市場反應清淡如此,中遠控股也不算歷史最差。回看近年大型國企招股活動,還有另外兩家更慘烈。1999年中海油(資訊 行情 論壇)(883.hk)做完路演后,竟取消上市;以及2002年的中國電信(資訊 行情 論壇) (928.hk),集資要縮水一半才能上市。 中遠控股首日報收3.825港元,較招股價已跌穿10%。港市信奉“寧買當頭起、莫買當頭跌”,中遠控股何時觸底翻身,還是一個未知數。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